光发射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21234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0 14: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光发射模组,包括光发射单元、光阑、光学元件、套环和外壳,其中光阑设置于光发射单元的光路下游,且具有预设形状的凹槽,光学元件嵌合于凹槽内。套环套设于光发射单元外侧,外壳套设于套环和光阑外侧,外壳的轴线与光发射单元的出光轴平行,且外壳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通孔,套环与外壳于第一通孔处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在光发射单元外侧设置套环,提高输出光斑的同心度,同时解决了点胶固化时间长,点胶量多的问题。另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还利用了光阑的结构设计,对光学元件进行固定,克服了光学元件难组装,易损坏的缺陷,同时增加了可调旋转角度的功能,大大提高了光发射模组的可适配性。大大提高了光发射模组的可适配性。大大提高了光发射模组的可适配性。

Light emitting modu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发射模组


[0001]本技术大致涉及光学元器件
,尤其是一种光发射模组。

技术介绍

[0002]光发射模组是一种集成有激光器的光学元器件,利用激光发散度小、能量集中的特点,在工业加工、遥感测量、无线通讯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在大部分工作场景中,激光器无法直接应用,通常需要安装在一定形状的外壳内,以适应不同的机械结构和安装位置,同时还需要根据具体的使用要求,配合设置透镜、光学元件等其他结构。
[0003]现有的光发射模组中,大多模组的结构是分体的,组装复杂,精度比较低,对于小的尺寸的扩散片,例如MLA(微透镜阵列),DOE(衍射光学元件),比较难于组装,特别是在特定形状图案的同心度调整和旋转角调整比较难于实现。另外,在光源的固定方面需要填充大量的胶水进行固定,固化时间长,组装效率低,且比较难以固定。另外,光发射单元通常通过基部与外壳连接,但光发射单元的基部本身结构强度低,与外壳的配合面积小,需要填充大量粘胶进行固定,粘胶固化时间长,光发射单元长时间处于可活动状态,轻微震动和碰撞都可能导致光发射单元移位。同时,光学元件尺寸通常较小,单元尺寸为微米甚至是亚微米量级,常规使用的光学元件整片尺寸约为毫米级,在进行光发射模组安装时,光学元件的位置难以固定,而且由于光学元件结构脆弱,极易在光发射模组安装调试,以及粘胶固化过程中损坏,严重影响最终产品的合格率。
[0004]
技术介绍
部分的内容仅仅是专利技术人所知晓的技术,并不当然代表本领域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一个或多个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光发射模组,包括:
[0006]光发射单元;
[0007]光阑,所述光阑设置于所述光发射单元的光路下游,且所述光阑具有预设形状的凹槽;
[0008]光学元件,所述光学元件嵌合于所述凹槽内;
[0009]套环,所述套环套设于所述光发射单元外侧;和
[0010]外壳,所述外壳套设于所述套环和所述光阑外侧,外壳的轴线与所述光发射单元的出光轴平行,且外壳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套环与所述外壳于所述第一通孔处固定连接。
[0011]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其中所述光发射模组还包括透镜,所述透镜设置于所述外壳内,且位于所述光发射单元与所述光阑之间,所述光发射单元的出光轴与所述透镜的光轴共线。
[0012]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其中所述外壳具有顶面,所述顶面远离所述光发射单元,且顶面部分封闭,或顶面位置处内径缩小;所述光阑背离所述光发射单元的一侧抵接
于所述顶面朝向所述光发射单元的一侧。
[0013]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其中所述光发射单元为发光二极管,所述光学元件为扩散片。
[0014]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其中扩散片为微透镜阵列。
[0015]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其中所述光发射单元为边缘发射激光器或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所述光学元件为衍射光学元件或微透镜阵列。
[0016]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其中所述光发射模组还包括弹簧,所述弹簧设置于所述外壳内,且弹簧的一端抵接于所述透镜朝向所述光发射单元的一侧,弹簧的另一端抵接于所述光发射单元或所述套环朝向所述透镜的一侧。
[0017]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其中所述弹簧具有预加压力,所述透镜与所述光阑抵接。
[0018]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其中所述外壳的侧壁上还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透镜的侧面与所述外壳于所述第二通孔处固定连接。
[0019]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其中所述外壳具有相互连通的大径部和小径部,所述套环的外径尺寸与所述大径部的内径尺寸相匹配,所述透镜与所述光阑的外径尺寸与所述小径部的内径尺寸相匹配。
[0020]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其中所述光发射单元具有发光部,所述套环套设于所述发光部外侧,且所述发光部的外径与所述套环的内径之间具有缝隙,所述发光部与所述套环于所述缝隙处注胶固定。
[0021]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其中所述光发射单元还包括基部,所述发光部设置于所述基部上,所述套环的一端与所述基部邻接,所述套环的另一端不超出所述发光部的顶面。
[0022]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其中所述光学元件为正方形、长方形或圆形;所述光阑上的凹槽与所述光学元件的形状相匹配。
[0023]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其中所述光阑中的凹槽与所述光学元件之间胶粘固定。
[0024]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其中所述光阑的侧面具有第一定位线,所述外壳的外侧面具有第二定位线,所述第一定位线与所述第二定位线相对应。
[0025]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其中所述套环的外侧面与所述外壳的内侧面之间具有活动空间,所述套环与所述外壳可相对转动;所述光发射单元的表面具有第三定位线。
[002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发射模组,在光发射单元外侧设置套环,提高输出光斑的同心度,增加了光发射单元的稳定性,同时解决了点胶固化时间长,点胶量多的问题。另外本技术的实施例还利用了光阑的结构设计,对光学元件进行固定,克服了光学元件难组装,易损坏的缺陷,缩短光发射模组的装配时间。同时本技术的实施例增加了可调旋转角度的功能,大大提高了光发射模组的可适配性,提高了光发射模组的稳定性和生产合格率。
附图说明
[0027]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
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28]图1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光发射模组的爆炸示意图;
[0029]图2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光发射模组的剖面图;
[0030]图3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光发射单元与套环的配合示意图;
[0031]图4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光阑与光学元件的配合示意图;
[0032]图5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外壳的剖面图;
[0033]图6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具有弹簧的光发射模组的爆炸示意图;
[0034]图7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具有弹簧的光发射模组的剖面图;
[0035]图8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具有第二通孔的光发射模组的爆炸示意图;
[0036]图9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具有第二通孔的光发射模组的剖面图。
[0037]附图标记:1、光发射模组,10、光发射单元,11、发光部,12、基部,13、第三定位线,20、光阑,21、凹槽,22、第一定位线,30、光学元件,40、套环,50、外壳,51、第一通孔,52、外壳顶面,53、第二通孔,54、大径部,55、小径部,56、第二定位线,60、透镜,70、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38]在下文中,仅简单地描述了某些示例性实施例。正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认识到的那样,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通过各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发射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光发射单元;光阑,所述光阑设置于所述光发射单元的光路下游,且所述光阑具有预设形状的凹槽;光学元件,所述光学元件嵌合于所述凹槽内;套环,所述套环套设于所述光发射单元外侧;和外壳,所述外壳套设于所述套环和所述光阑外侧,外壳的轴线与所述光发射单元的出光轴平行,且外壳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套环与所述外壳于所述第一通孔处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发射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透镜,所述透镜设置于所述外壳内,且位于所述光发射单元与所述光阑之间,所述光发射单元的出光轴与所述透镜的光轴共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发射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外壳具有顶面,所述顶面远离所述光发射单元,且顶面部分封闭,或顶面位置处内径缩小;所述光阑背离所述光发射单元的一侧抵接于所述顶面朝向所述光发射单元的一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发射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光发射单元为发光二极管,所述光学元件为扩散片。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发射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扩散片为微透镜阵列。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发射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光发射单元为边缘发射激光器或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所述光学元件为衍射光学元件或微透镜阵列。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发射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弹簧,所述弹簧设置于所述外壳内,且弹簧的一端抵接于所述透镜朝向所述光发射单元的一侧,弹簧的另一端抵接于所述光发射单元或所述套环朝向所述透镜的一侧。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发射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弹簧具有预加压力,所述透镜与所述光阑抵接。9.根据权利要求2、3、7或8所述的光发射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晓东李锐冯开来刘博田克汉
申请(专利权)人:嘉兴驭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