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惯量绕线工装尾顶压盖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201860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0 10: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惯量绕线工装尾顶压盖,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的周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球,所述第一固定球的周表面固定连接有斜拉杆,所述斜拉杆远离第一固定球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球,所述第二固定球的周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圆柱。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将绕线工装柱的周表面进行绕线操作,转动电机带动转动轴在转动用通孔的内部进行转动,转动轴带动绕线工装柱,绕线工装柱带动所需要绕线的金属线在自身的周表面进行缠绕,通过绕线工装柱的自转带动金属线快速地缠绕,提高了绕线的工作效率,同时通过尾顶压盖板在绕线工装柱顶部的设置,避免金属线在缠绕的同时由于甩动幅度过大而造成的混乱,提高了金属线的绕线效率。提高了金属线的绕线效率。提高了金属线的绕线效率。

Tail top gland of a large inertia winding tool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惯量绕线工装尾顶压盖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金属绕线
,具体为一种大惯量绕线工装尾顶压盖。

技术介绍

[0002]电流互感器的制造过程中,会有在预制完成的环状二次绕组电流线包上 绕制一次绕组电流线包的工作。并且一次绕组电流线包的线材多为横截面积 较大的铜扁线绕制,铜扁线刚性高,不易变形,绕制困难。
[0003]但是现有技术在实际使用时,原有的技术多为手工缠绕,为了在缠绕过程中保护一次绕组电流线包的绝缘层和铜扁线自身的绝缘层不被损坏,并使铜扁线绕制成型,常使用简易工装左右两半扣合在环状二次绕组电流线包上。当使用简易工装时,每种规格的二次绕组电流线包都要单独加工尺寸相匹配的工装,还需要使用螺栓和压板将工装的左右两半扣合装配,之后在简易工装的基础上手工缠绕铜扁线,费时费力,难以保证绕制成的一次绕组电流线包的形状和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惯量绕线工装尾顶压盖,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大惯量绕线工装尾顶压盖,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的周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球,所述第一固定球的周表面固定连接有斜拉杆,所述斜拉杆远离第一固定球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球,所述第二固定球的周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圆柱,所述底座的上表面的中间固定连接有基座,所述基座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大轴承,所述大轴承的内壁与固定圆柱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圆柱远离大轴承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绕线工装柱,所述绕线工装柱远离固定圆柱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的周表面固定连接有尾顶压盖板,所述尾顶压盖板的内开设有通孔转动用通孔,所述转动轴在转动用通孔的内部,所述转动轴贯穿尾顶压盖板并延伸到尾顶压盖板的上表面,所述转动轴远离绕线工装柱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转动电机,所述转动电机在尾顶压盖板的上空,所述尾顶压盖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电机罩壳,所述电机罩壳内壁的顶部通过连接杆与转动电机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转动电机在电机罩壳的内部。
[0006]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球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一固定球在底座的表面均匀的多处设置,所述两两之间的第一固定球的角度均相同。
[0007]优选的,所述斜拉杆的数量与第一固定球的数量相适配,所述第二固定球的数量与分布原则与第一固定球相同。
[0008]优选的,所述斜拉杆与底座之间的锐角为30
°

[0009]优选的,所述基座在斜拉杆的底部,所述基座的半径小于斜拉杆在底座表面的垂直投影的一半。
[0010]优选的,所述转动电机为伺服电机,所述转动电机与整体装置之间为多个电性连
接,所述电机罩壳的底部设有控制面板与转动电机相连接。
[0011]优选的,所述整体机械结构的体积与所需绕线的装置设备相适配。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通过将绕线工装柱的周表面进行绕线操作,通过启动转动电机,转动电机带动转动轴在转动用通孔的内部进行转动,转动轴带动绕线工装柱,绕线工装柱带动所需要绕线的金属线在自身的周表面进行缠绕,通过绕线工装柱的自转带动金属线快速地缠绕,提高了绕线的工作效率,同时通过尾顶压盖板在绕线工装柱顶部的设置,避免金属线在缠绕的同时由于甩动幅度过大而造成的混乱,提高了金属线的绕线效率;2、本专利技术同时还通过第一固定球、斜拉杆和第二固定球之间的相互配合,当绕线工装柱在转动的同时通过斜拉杆的斜拉的作用使得绕线工装柱进行同轴转动,避免绕线工装柱转动的圆心偏离,进一步加速绕线的效率,同时多个斜拉杆在底座和第二固定球之间的连接对整体装置起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大惯量绕线工装尾顶压盖整体结构正剖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大惯量绕线工装尾顶压盖转动轴与尾顶压盖板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大惯量绕线工装尾顶压盖固定圆柱处结构俯视图。
[0014]图中:1、底座;2、第一固定球;3、斜拉杆;4、基座;5、大轴承;6、固定圆柱;7、第二固定球;8、绕线工装柱;9、转动轴;10、尾顶压盖板;11、转动用通孔;12、转动电机;13、电机罩壳。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6]请参阅图1

3,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大惯量绕线工装尾顶压盖,包括底座1,底座1的顶部的周侧面固定安装有第一固定球2,第一固定球2的周表面固定安装有斜拉杆3,斜拉杆3远离第一固定球2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二固定球7,第二固定球7的周表面固定安装有固定圆柱6,底座1的上表面的中间固定安装有基座4,基座4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大轴承5,大轴承5的内壁与固定圆柱6的底部固定安装,固定圆柱6远离大轴承5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绕线工装柱8,绕线工装柱8远离固定圆柱6的一端固定安装有转动轴9,转动轴9的周表面固定安装有尾顶压盖板10,尾顶压盖板10的内开设有通孔转动用通孔11,转动轴9在转动用通孔11的内部,转动轴9贯穿尾顶压盖板10并延伸到尾顶压盖板10的上表面,转动轴9远离绕线工装柱8的一端固定安装有转动电机12,转动电机12在尾顶压盖板10的上空,尾顶压盖板10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电机罩壳13,电机罩壳13内壁的顶部通过连接杆与转动电机12的顶部固定安装,转动电机12在电机罩壳13的内部。
[0017]第一固定球2的数量为多个,第一固定球2在底座1的表面均匀的多处设置,两两之间的第一固定球2的角度均相同。
[0018]斜拉杆3的数量与第一固定球2的数量相适配,第二固定球7的数量与分布原则与第一固定球2相同。
[0019]斜拉杆3与底座1之间的锐角为30
°

[0020]基座4在斜拉杆3的底部,基座4的半径小于斜拉杆3在底座1表面的垂直投影的一半。
[0021]转动电机12为伺服电机,转动电机12与整体装置之间为多个电性连接,电机罩壳13的底部设有控制面板与转动电机12相连接。
[0022]整体机械结构的体积与所需绕线的装置设备相适配。
[0023]工作原理:在使用时,该专利技术通过将绕线工装柱8的周表面进行绕线操作,通过启动转动电机12,转动电机12带动转动轴9在转动用通孔11的内部进行转动,转动轴9带动绕线工装柱8,绕线工装柱8带动所需要绕线的金属线在自身的周表面进行缠绕,通过绕线工装柱8的自转带动金属线快速地缠绕,提高了绕线的工作效率,同时通过尾顶压盖板10在绕线工装柱8顶部的设置,避免金属线在缠绕的同时由于甩动幅度过大而造成的混乱,提高了金属线的绕线效率,该专利技术同时还通过第一固定球2、斜拉杆3和第二固定球7之间的相互配合,当绕线工装柱8在转动的同时通过斜拉杆3的斜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惯量绕线工装尾顶压盖,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顶部的周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球(2),所述第一固定球(2)的周表面固定连接有斜拉杆(3),所述斜拉杆(3)远离第一固定球(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球(7),所述第二固定球(7)的周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圆柱(6),所述底座(1)的上表面的中间固定连接有基座(4),所述基座(4)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大轴承(5),所述大轴承(5)的内壁与固定圆柱(6)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圆柱(6)远离大轴承(5)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绕线工装柱(8),所述绕线工装柱(8)远离固定圆柱(6)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转动轴(9),所述转动轴(9)的周表面固定连接有尾顶压盖板(10),所述尾顶压盖板(10)的内开设有通孔转动用通孔(11),所述转动轴(9)在转动用通孔(11)的内部,所述转动轴(9)贯穿尾顶压盖板(10)并延伸到尾顶压盖板(10)的上表面,所述转动轴(9)远离绕线工装柱(8)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转动电机(12),所述转动电机(12)在尾顶压盖板(10)的上空,所述尾顶压盖板(10)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电机罩壳(13),所述电机罩壳(13)内壁的顶部通过连接杆与转动电机(12)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青龙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派菲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