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管沉淀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20133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7 19: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斜管沉淀池,包括沉淀池本体及第一排泥管路,所述沉淀池本体内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有连通的集泥区、布水区、斜管沉淀区及集水区,所述布水区设置有若干进水口,所述集水区设置有若干出水口,所述第一排泥管路的进泥口与所述集泥区连通且位于所述集泥区的底部的上方,所述第一排泥管路的出泥口高于所述进泥口。通过将第一排泥管路的进泥口设置在集泥区的底部的上方,使得所述集泥区内沉淀的污泥不容易在第一排泥管路中发生板结,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排泥管路易堵塞的问题,同时还能够减小排泥过程中的进泥口与水面形成的静压差,进而减小所述第一排泥管路通断时产生的水锤效应带来的影响,从而降低所述第一排泥管路的运行故障率。排泥管路的运行故障率。排泥管路的运行故障率。

Inclined tube sedimentation tan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斜管沉淀池


[0001]本技术涉及水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斜管沉淀池。

技术介绍

[0002]在水处理
常用到沉淀池,沉淀池常用的形式包括平流式沉淀池、辐流式沉淀池及斜板式/斜管式沉淀池。平流式沉淀池的优点是沉淀效果好,对冲击负荷和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强,对冲击负荷和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强,施工容易,造价较低,缺点是池子配水不易均匀,采用多斗排泥时,每个泥斗需要单独设计排泥管各自排泥,操作量大,而采用链带式刮泥排泥时,连带的支撑件和驱动件都浸没在水中,易锈蚀。辐流式沉淀池的优点是多用机械排泥,运行较好,管理较简单,排泥设备已经趋于定型,缺点是机械排泥设备复杂,对施工质量要求高。斜板式/斜管式沉淀池的优点是水力负荷高,为其他沉淀池的一倍以上,占地少,节省土建的投资,缺点是斜板或斜管容易堵塞。
[0003]斜管沉淀池在平流式或竖流式沉淀池的沉淀区内利用倾斜的平行管或平行管道(有时可利用蜂窝填料)分割成一系列浅层沉淀层,被处理的和沉降的沉泥在各沉淀浅层中相互运动并分离。根据其相互运动方向分为逆(异)向流、同向流和逆向流三种不同分离方式。每两块平行斜板间(或平行管内)相当于一个很浅的沉淀池。根据浅水池原理,在沉淀池有效容积恒定的条件下。沉淀池面积越大,沉淀池的沉降效率越高,与沉降时间无关,沉淀池越浅,沉淀时间越短。倾斜管填充沉淀池的沉积区由一系列平行的斜板或斜管分为薄层,体现了浅池原理。
[0004]目前使用的斜管沉淀池,如图1,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斜管沉淀池的示意图,排泥管路2基本设置在斜管沉淀池1的底部。该排泥方式在斜管沉淀池1施工需要在底部预留一部分空间,用于敷设排泥管路2,从而导致斜管沉淀池1内静压力较高,排泥时容易产生水锤。此外,斜管沉淀池1运行过程中在排泥管路2内容易积泥,导致排泥阀频繁故障。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斜管沉淀池,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排泥管路易堵塞的问题,同时还能够减小排泥过程中的进泥口与水面形成的静压差,进而减小水锤效应带来的影响。
[000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斜管沉淀池,包括沉淀池本体及第一排泥管路,所述沉淀池本体内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有连通的集泥区、布水区、斜管沉淀区及集水区,所述布水区设置有若干进水口,所述集水区设置有若干出水口,所述第一排泥管路的进泥口与所述集泥区连通且位于所述集泥区的底部的上方,所述第一排泥管路的出泥口高于所述进泥口。
[0007]可选的,所述第一排泥管路包括竖直管道、90
°
弯头及水平管道,所述竖直管道的底端作为所述进泥口,顶端通过所述90
°
弯头与所述水平管道的一端连通,所述水平管道的另一端作为所述出泥口。
[0008]可选的,所述水平管道上设置有第一排泥阀,所述第一排泥阀用于控制所述水平管道内介质的流通及流量。
[0009]可选的,所述斜管沉淀区设置有若干平行排布的斜管,所述斜管与水平方向呈预设角度设置。
[0010]可选的,所述斜管与水平方向呈60
°
设置。
[0011]可选的,所述斜管的横截面呈矩形或波纹形。
[0012]可选的,位于所述斜管沉淀区的一端的斜管与所述沉淀池本体的外壁围合出一底部封口的沉淀槽,所述斜管沉淀池还包括第二排泥管路,所述第二排泥管路与所述沉淀槽相连通。
[0013]可选的,所述第二排泥管路上设有第二排泥阀,所述第二排泥阀用于控制所述第二排泥管路内介质的流通及流量。
[0014]可选的,所述沉淀池本体还包括出水渠,所述出水渠位于所述集水区的上方并与所述集水区连通。
[0015]可选的,所述沉淀池本体的横截面呈圆形或矩形。
[001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斜管沉淀池,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之一:
[0017]1)通过将第一排泥管路的进泥口设置在集泥区的底部的上方,使得所述集泥区内沉淀的污泥不容易在第一排泥管路中发生板结,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排泥管路易堵塞的问题;
[0018]2)减小了排泥过程中的进泥口与水面形成的静压差,进而减小所述第一排泥管路通断时产生的水锤效应带来的影响,从而降低所述第一排泥管路的运行故障率;
[0019]3)通过设置第二排泥管路能够定时对斜管沉淀区在端部处形成的沉淀槽进行排泥,防止端部斜管被压坏。
附图说明
[0020]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会理解,提供的附图用于更好地理解本技术,而不对本技术的范围构成任何限定。其中:
[0021]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斜管沉淀池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斜管沉淀池的示意图;
[0023]附图中:
[0024]1‑
斜管沉淀池;2

排泥管路;
[0025]10

第一排泥管路;20

集泥区;30

布水区;40

斜管沉淀区;50

集水区;61

第一排泥阀;62

第二排泥阀;70

沉淀槽;80

第二排泥管路;90

出水渠。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使本技术的目的、优点和特征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未按比例绘制,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此外,附图所展示的结构往往是实际结构的一部分。特别的,各附图需要展示的侧重点不同,有时会采用不同的比例。
[0027]如在本技术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该”包括复数对象,除非
内容另外明确指出外。如在本技术中所使用的,术语“或”通常是以包括“和/或”的含义而进行使用的,除非内容另外明确指出外。如在本技术中所使用的,术语“若干”通常是以包括“至少一个”的含义而进行使用的,除非内容另外明确指出外。如在本技术中所使用的,术语“至少两个”通常是以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含义而进行使用的,除非内容另外明确指出外。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至少两个该特征。
[0028]请参照图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斜管沉淀池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斜管沉淀池,包括沉淀池本体及第一排泥管路10,所述沉淀池本体内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有连通的集泥区20、布水区30、斜管沉淀区40及集水区50,所述布水区30设置有若干进水口,所述集水区50设置有若干出水口,所述第一排泥管路10的进泥口与所述集泥区20连通且位于所述集泥区20的底部的上方,所述第一排泥管路10的出泥口高于所述进泥口。
[0029]添加有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斜管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沉淀池本体及第一排泥管路,所述沉淀池本体内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有连通的集泥区、布水区、斜管沉淀区及集水区,所述布水区设置有若干进水口,所述集水区设置有若干出水口,所述第一排泥管路的进泥口与所述集泥区连通且位于所述集泥区的底部的上方,所述第一排泥管路的出泥口高于所述进泥口。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斜管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泥管路包括竖直管道、90
°
弯头及水平管道,所述竖直管道的底端作为所述进泥口,顶端通过所述90
°
弯头与所述水平管道的一端连通,所述水平管道的另一端作为所述出泥口。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斜管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管道上设置有第一排泥阀,所述第一排泥阀用于控制所述水平管道内介质的流通及流量。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斜管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斜管沉淀区设置有若干平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攀方辉孙永军张炜华张国张繁李尹夏念念占寒星
申请(专利权)人:宝武水务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