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手持激光刻印装置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18903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7 14:57
本申请涉及自动化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手持激光刻印装置及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激光刻印加工的使用需要在固定的机位上进行,导致激光刻印加工应用时灵活性低的问题,其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手持激光刻印装置,包括主体,主体中设有用于产生激光的激光源,主体的一侧壁上靠近激光源的位置设有触发组件,触发组件包括定距管,定距管内设有激光通道,定距管的一端设有触发器,主体中设有控制器,控制器与激光源和触发器均通讯连接,所述主体中还设有焦距测量装置,所述焦距测量装置与控制器通讯连接,本申请具有提高激光刻印加工使用上的灵活性,扩大激光刻印的使用范围的效果。扩大激光刻印的使用范围的效果。扩大激光刻印的使用范围的效果。

Handheld laser printing device and method based on industrial Interne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手持激光刻印装置及方法


[0001]本申请涉及自动化生产设备
,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手持激光刻印装置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现代工业科技的逐步发展,对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精度和质量的要求逐步提升。因此,取代传统的机械刻印加工,激光刻印加工的应用逐步增多。激光刻印是一门融合了光学热化成形、雕刻和定位测量的综合技术,激光通过激光器产生后由反射镜传递并通过聚集镜照射到加工物品上,使加工物品(表面)受到强大的热能而温度急剧增加,使该点因高温而迅速的融化或者汽化,配合激光头的运行轨迹从而达到加工的目的。目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工业铸铝件、注塑件、树脂外壳、钢构件等均有刻印应用,其需求量巨大,范围涉及各行各业。
[0003]目前,激光刻印的过程中通常需要使用固定式摆放的激光刻印设备,通过设备上专业的刻印排版软件实现刻印模版的设定。
[0004]在实现本申请的过程中,专利技术人发现上述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激光刻印加工的使用需要在固定的机位上进行,导致激光刻印加工应用时灵活性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提高激光刻印加工使用上的灵活性,扩大激光刻印的使用范围,本申请提供一种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手持激光刻印装置及方法。
[0006]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手持激光刻印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手持激光刻印装置,包括主体,所述主体中设有用于产生激光的激光源,所述主体的一侧壁上靠近激光源的位置设有触发组件,所述触发组件包括定距管,所述定距管内开设有沿定距管的中心轴线方向设置的激光通道,所述定距管远离主体的一端设有触发器,所述主体中还设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激光源和触发器均通讯连接,且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接收触发器发送的触发信号并根据接收到的触发信号控制激光源的开启和关闭,所述主体中还设有焦距测量装置,所述焦距测量装置与控制器通讯连接,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接收焦距测量装置检测到的可打印焦距,并根据可打印焦距调节所述激光源输出的刻印图像尺寸。
[000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激光源设置在主体内,取代了设置在固定的机位上,通过定距管限制工件和激光源的最大距离,有助于在限制距离内进行刻印加工,便于提高刻印装置的安全性,通过设置在定距管上的触发器实现对激光源的启动控制,有助于保证当定距管与工件抵触时激光源才得以开启,有助于降低安全事故发送的可能性;在主体上设置焦距测量装置,有助于通过焦距测量装置调节刻印图像的尺寸,改善刻印加工的质量。
[0008]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中设有安全模块,所述安全模块用于检测激光源的工作状态并在激光源的工作状态异常时执行应急处理。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主体中设置的安全模块,有助于在发生高温过热、电路异常等情况时中断激光源的启动状态,进而降低发生工件损伤或刻印装置损伤的可能性,有助于提高刻印装置的安全性。
[0010]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上设有用于握持的手柄,所述手柄上至少设有用于启动激光源的执行开关以及用于启动刻印设备的设备开关,所述执行开关与设备开关分别设于手柄的两侧。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手柄上功能不同的两个开关设置在不同的位置,有助于降低用户错误操作的可能性,有助于提高刻印设备的安全性。
[0012]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中设有移动供电装置,所述移动供电装置包括蓄电模块以及充放电控制模块,所述蓄电模块设置为可更换蓄电池,所述充放电控制模块与蓄电模块连接、用于控制蓄电模块的充电及放电过程。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刻印装置中设置移动供电装置,有助于借助移动供电装置使得刻印装置得以无线、无拖放地实现可移动操作,取代了固定式的机位,有助于提高刻印设备使用的灵活性,便于满足更大范围的加工需求。
[0014]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中还装配有联网装置,所述联网装置与控制器通讯连接,所述联网装置至少包括蜂窝网络模组以及WiFi模组。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主体中设置联网装置,有助于通过联网装置远程在线设置激光刻印的图像模版,取代了需要工程师通过排版软件进行排版设计的操作,有助于提高激光刻印加工的效率。
[0016]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上远离激光源的一侧壁上设有交互模块,所述交互模块包括显示器以及交互装置,所述交互装置与显示器均和控制器通讯连接。
[00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在主体上的交互模块便于用户观察激光刻印的加工进度、设备状态等信息,同时使得用户可以便捷地通过交互模块直接控制刻印装置,有助于提高激光刻印装置的便捷性。
[0018]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上还设有读写存储模块,所述读写存储模块与控制器和交互模块均连接。
[00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主体上设置的读写存储模块,有助于使得用户便捷地通过读写存储模块快速地读取刻印装置中的数据或在刻印装置中写入数据,便于提高刻印装置操作的效率。
[0020]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手持激光刻印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手持激光刻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工件图像,基于所述工件图像计算出可打印焦距以及成像范围;基于所述工件图像的成像范围以及可打印焦距,计算出待刻印工件上的刻印图像尺寸;基于工业互联网获取待刻印标识模版,基于所述刻印图像尺寸调节待刻印标识模版的尺寸,获取刻印图像;
基于所述刻印图像执行激光刻印。
[00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执行刻印前获取工件图像,基于工件的图像测算出工件上的成像范围以及可打印焦距,有助于在刻印装置可移动的情况下通过自动化地识别与刻印相关的打印环境,从而实现打印参数的调节,进而在刻印装置可移动的情况下保证刻印装置的打印质量,通过工业互联网获取标识模版,取代了由工程师进行手动地设计排版,有助于提高激光刻印的工作效率,最终实现了可移动地高效激光刻印。
[0022]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智能终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智能终端,所述智能终端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至少一段程序、代码集或指令集,所述至少一条指令、所述至少一段程序、所述代码集或指令集由所述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如第二方面任一所述的一种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手持激光刻印方法。
[00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智能终端中的处理器可以根据存储器中存储的相关计算机程序,实现上述一种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手持激光刻印方法,进而提高激光刻印加工使用上的灵活性,扩大激光刻印的使用范围。
[0024]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至少一段程序、代码集或指令集,所述至少一条指令、所述至少一段程序、所述代码集或指令集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如第二方面任一所述的一种基于工业互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手持激光刻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1),所述主体(1)中设有用于产生激光的激光源(2),所述主体(1)的一侧壁上靠近激光源(2)的位置设有触发组件(3),所述触发组件(3)包括定距管(31),所述定距管(31)内开设有沿定距管(31)的中心轴线方向设置的激光通道(32),所述定距管(31)远离主体(1)的一端设有触发器(33),所述主体(1)中还设有控制器(4),所述控制器(4)与激光源(2)和触发器(33)均通讯连接,且所述控制器(4)被配置为接收触发器(33)发送的触发信号并根据接收到的触发信号控制激光源(2)的开启和关闭,所述主体(1)中还设有焦距测量装置(5),所述焦距测量装置(5)与控制器(4)通讯连接,所述控制器(4)被配置为接收焦距测量装置(5)检测到的可打印焦距,并根据可打印焦距调节所述激光源(2)输出的刻印图像尺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手持激光刻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中设有安全模块(6),所述安全模块(6)用于检测激光源(2)的工作状态并在激光源(2)的工作状态异常时执行应急处理。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手持激光刻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上设有用于握持的手柄(7),所述手柄(7)上至少设有用于启动激光源(2)的执行开关(8)以及用于启动刻印设备的设备开关(9),所述执行开关(8)与设备开关(9)分别设于手柄(7)的两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手持激光刻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中设有移动供电装置(10),所述移动供电装置(10)包括蓄电模块(101)以及充放电控制模块(102),所述蓄电模块(101)设置为可更换蓄电池,所述充放电控制模块(102)与蓄电模块(101)连接、用于控制蓄电模块(101)的充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傅明东徐亮邓勇姜伟张天喜
申请(专利权)人:同日云联信息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