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极极片结构制备方法及正极极片结构技术

技术编号:34187361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7 14:34
本申请提供一种正极极片结构制备方法及正极极片结构。上述的正极极片结构制备方法包括:将第一活性物质涂覆于集流体的一侧,得到第一活性物质层;将第二活性物质涂覆于集流体背离第一活性物质层的一侧,得到第二活性物质层;将第三活性物质涂覆于第二活性物质层背离集流体的一侧,得到第三活性物质层;将第四活性物质涂覆于第一活性物质层背离集流体的一侧,得到第四活性物质层,进而得到多层涂覆结构;其中,集流体邻近第四活性物质层的一面留有绝缘区;对多层涂覆结构进行冷压操作;将绝缘层涂覆或贴合于第四活性物质层及绝缘区,以使绝缘层覆盖第四活性物质层邻近绝缘区的边缘,避免了绝缘层导致正极极片过压的问题,提高了锂电池的使用性能。高了锂电池的使用性能。高了锂电池的使用性能。

Preparation method of positive pole piece structure and positive pole piece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正极极片结构制备方法及正极极片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锂电池的
,特别是涉及一种正极极片结构制备方法及正极极片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当前锂离子电池的正极片常规是在铝箔上涂覆活性物质,但随着锂离子电池容量的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越来越难以保证。为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一般在铝箔上涂覆绝缘层,然而,由于活性物质层与绝缘层之间存在一定间隙,若针刺此间隙处,将会存在锂电池短路的风险。为了避免上述间隙,传统技术中,将绝缘层的一端叠置在相邻两个活性物质层之间,将绝缘层的另一端设置在铝箔上。然而,由于活性物质层与绝缘层之间具有重叠部分,使得极片在重叠处的厚度增大,进而使得极片在冷压时存在过压的风险,进而影响电芯的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既能避免针刺短路,又能避免正极极片过压,进而提高了安装性能和使用性能的正极极片结构制备方法及正极极片结构。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5]一种正极极片结构制备方法,包括:
[0006]将第一活性物质涂覆于集流体的一侧,得到第一活性物质层;
[0007]将第二活性物质涂覆于所述集流体背离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的一侧,得到第二活性物质层;
[0008]将第三活性物质涂覆于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背离所述集流体的一侧,得到第三活性物质层;
[0009]将第四活性物质涂覆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背离所述集流体的一侧,得到第四活性物质层,进而得到多层涂覆结构;其中,所述集流体邻近所述第四活性物质层的一面留有绝缘区;
[0010]对所述多层涂覆结构进行冷压操作,得到多层压实结构;
[0011]将绝缘层涂覆或贴合于所述第四活性物质层及所述绝缘区,以使所述绝缘层覆盖所述第四活性物质层邻近所述绝缘区的边缘,得到正极极片结构。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活性物质、所述第二活性物质、所述第三活性物质及所述第四活性物质均为钴酸锂、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磷酸铁钠、磷酸钒锂、磷酸钒钠、磷酸钒氧锂、磷酸钒氧钠、钒酸锂、锰酸锂、镍酸锂、镍钴锰酸锂、富锂锰基材料、镍钴铝酸锂及钛酸锂中的至少一种。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活性物质、所述第二活性物质、所述第三活性物质及所述第四活性物质均还包括粘接剂。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粘接剂为聚偏氟乙烯、偏氟乙烯

六氟丙烯的共聚物、聚酰胺、聚丙烯腈、聚丙烯酸酯、聚丙烯酸、聚丙烯酸盐、羧甲基纤维素钠、聚乙烯呲咯烷酮、聚乙烯醚、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四氟乙烯、聚六氟丙烯及丁苯橡胶中的至少一种。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活性物质、所述第二活性物质、所述第三活性物质及所述第四活性物质均还包括导电剂。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剂为碳纳米管、导电炭黑、乙炔黑、石墨烯、科琴黑及碳纤维中的至少一种。
[00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层包括无机粒子和聚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00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无机粒子为氧化铝、二氧化硅、氧化镁、氧化钛、二氧化铪、氧化锡、二氧化铈、氧化镍、氧化锌、氧化钙、二氧化锆、氧化钇、碳化硅、勃姆石、氢氧化铝、氢氧化镁、氢氧化钙及硫酸钡中的至少一种。
[00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聚合物为偏氟乙烯的均聚物、偏氟乙烯的共聚物、六氟丙烯的共聚物、聚苯乙烯、聚苯乙炔、聚乙烯酸钠、聚乙烯酸钾、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乙烯、聚丙烯和聚四氟乙烯中的至少一种。
[0020]一种正极极片结构,采用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正极极片结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
[00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0022]1、由于绝缘层覆盖第四活性物质层与绝缘区的交界线,即第四活性物质层邻近绝缘区的边缘被绝缘层覆盖,也即第四活性物质层的边缘与绝缘层之间不存在外露的间隙,避免了针刺造成短路的问题,提高了锂电池的安全性能。
[0023]2、由于绝缘层在冷压操作后涂覆或贴合于第四活性物质层及绝缘区,避免了绝缘层导致正极极片过压的问题,提高了锂电池的使用性能。
[0024]3、由于绝缘层可在极片冷压后进行涂覆或贴合,使得绝缘层的连接质量不受冷压操作的影响,进而提高了绝缘层的连接质量,有助于提高绝缘层的防短路效果,进而使得锂电池的使用性能更佳。
附图说明
[00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26]图1为一实施例的正极极片结构制备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0027]图2为图1所示的正极极片结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正极极片结构;
[0028]图3为图2所示的正极极片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9]图4为图3所示的正极极片结构中的A处放大示意图;
[0030]图5为图4所述的正极极片结构中的B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为了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
给出了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专利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专利技术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0032]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0033]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34]本申请提供一种正极极片结构制备方法,包括:将第一活性物质涂覆于集流体的一侧,得到第一活性物质层;将第二活性物质涂覆于集流体背离第一活性物质层的一侧,得到第二活性物质层;将第三活性物质涂覆于第二活性物质层背离集流体的一侧,得到第三活性物质层;将第四活性物质涂覆于第一活性物质层背离集流体的一侧,得到第四活性物质层,进而得到多层涂覆结构;其中,集流体邻近第四活性物质层的一面留有绝缘区;对多层涂覆结构进行冷压操作,得到多层压实结构;将绝缘层涂覆或贴合于第四活性物质层及绝缘区,以使绝缘层覆盖第四活性物质层邻近绝缘区的边缘,得到正极极片结构。
[0035]上述的正极极片结构制备方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正极极片结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将第一活性物质涂覆于集流体的一侧,得到第一活性物质层;将第二活性物质涂覆于所述集流体背离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的一侧,得到第二活性物质层;将第三活性物质涂覆于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背离所述集流体的一侧,得到第三活性物质层;将第四活性物质涂覆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背离所述集流体的一侧,得到第四活性物质层,进而得到多层涂覆结构;其中,所述集流体邻近所述第四活性物质层的一面留有绝缘区;对所述多层涂覆结构进行冷压操作,得到多层压实结构;将绝缘层涂覆或贴合于所述第四活性物质层及所述绝缘区,以使所述绝缘层覆盖所述第四活性物质层邻近所述绝缘区的边缘,得到正极极片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极极片结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所述第二活性物质、所述第三活性物质及所述第四活性物质均为钴酸锂、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磷酸铁钠、磷酸钒锂、磷酸钒钠、磷酸钒氧锂、磷酸钒氧钠、钒酸锂、锰酸锂、镍酸锂、镍钴锰酸锂、富锂锰基材料、镍钴铝酸锂及钛酸锂中的至少一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正极极片结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所述第二活性物质、所述第三活性物质及所述第四活性物质均还包括粘接剂。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正极极片结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粘接剂为聚偏氟乙烯、偏氟乙烯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东凤谭海容沈立强刘志伟曾贤华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恒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