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液压起重机械制造的蓄能器,其结构包括:囊垫轴扣环、双活塞杆蓄缸、束扣环框、蓄能管筒、排气管,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了运用囊垫轴扣环与双活塞杆蓄缸相配合,通过活塞柱帽杆与球帽活塞杆双活塞交替作业且单杆损坏停滞工作时可以让另一个活塞杆推动联动回压保证短时间扣环体与束扣环框之间双转子轴框蓄能的续航操作效果,方便后续缓解骤停爆缸的压力,提升液压起重机的机械安全循环缓冲调试操作效果,保证蓄能器的功效完整度和机动性灵活适配调节操作效果。性灵活适配调节操作效果。性灵活适配调节操作效果。
An accumulator used in the manufacture of hydraulic lifting machiner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液压起重机械制造的蓄能器
[0001]本专利技术是一种用于液压起重机械制造的蓄能器,属于机械领域。
技术介绍
[0002]液压起重机械的大型设备需要的能耗巨大,无法保证及时供给消耗,需要短时间蓄能器的适配形成机械设备工作的加持续航操作,保证能量连供的缓存流畅稳定对接操作,提升机械设备的安全性能,目前技术公用的待优化的缺点有:
[0003]蓄能器的单项蓄能会由于单活塞杆或者火花塞损坏而滞缓暂停工作,对能耗存蓄后的流失消耗过大,且设备的能力压力缓释,容易造成液压起重时机械设备的供能不足而支撑臂爆缸泄气现象,对施工操作容易造成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液压起重机械制造的蓄能器,以解决蓄能器的单项蓄能会由于单活塞杆或者火花塞损坏而滞缓暂停工作,对能耗存蓄后的流失消耗过大,且设备的能力压力缓释,容易造成液压起重时机械设备的供能不足而支撑臂爆缸泄气现象,对施工操作容易造成安全隐患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用于液压起重机械制造的蓄能器,其结构包括:囊垫轴扣环、双活塞杆蓄缸、束扣环框、蓄能管筒、排气管,所述双活塞杆蓄缸安装于蓄能管筒的右侧并且轴心共线,所述双活塞杆蓄缸与束扣环框扣合在一起并且轴心共线,所述囊垫轴扣环嵌套于双活塞杆蓄缸的右侧并且相互贯通,所述排气管插嵌在蓄能管筒的左侧并且轴心共线,所述双活塞杆蓄缸设有活塞柱帽杆、双转子轴框、球帽活塞杆、短筒环缸,所述活塞柱帽杆与球帽活塞杆分别插嵌在短筒环缸的左上角和右下角,所述双转子轴框安装于短筒环缸的内部并且处于同一竖直面上,所述活塞柱帽杆与双转子轴框采用过盈配合,所述双转子轴框与球帽活塞杆采用过盈配合,所述短筒环缸安装于蓄能管筒的右侧并且轴心共线。
[0006]为优化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采取的措施为: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活塞柱帽杆由侧框簧管帽、柱杆体组成,所述侧框簧管帽安装于柱杆体的右侧,所述侧框簧管帽与柱杆体扣合在一起并且处于同一水平面上。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侧框簧管帽由扭簧管、侧框槽组成,所述扭簧管安装于侧框槽的右侧,所述扭簧管与侧框槽插嵌在一起并且相互垂直。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双转子轴框由双转子轴盘、方框槽缸组成,所述双转子轴盘安装于方框槽缸的内部,所述双转子轴盘与方框槽缸嵌套成一体并且处于同一竖直面上。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双转子轴盘由勾玉转子块、双桁架盘槽组成,所述勾玉转子块设有两个并且均安装于双桁架盘槽的内部,所述勾玉转子块与双桁架盘槽采用
间隙配合。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囊垫轴扣环由椭球囊、扣环体组成,所述椭球囊设有两个并且均安装于扣环体内部的上下两侧,所述椭球囊与扣环体采用过盈配合。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椭球囊由囊槽体、格栅垫板组成,所述格栅垫板安装于囊槽体的内部,所述囊槽体与格栅垫板插嵌在一起并且处于同一竖直面上。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束扣环框由拉扣块、收束框环组成,所述拉扣块设有两个并且分别安装于收束框环内部的上下两侧,所述拉扣块与收束框环嵌套在一起并且处于同一竖直面上。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拉扣块由内环工字架、夹扣板块组成,所述夹扣板块设有两个并且分别安装于内环工字架的左右两侧,所述内环工字架与夹扣板块扣合在一起并且处于同一竖直面上。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侧框槽为右侧呈凹型框槽内衬端角垫块的复合槽帽结构,方便包裹柱杆形成高位阻尼活塞运动适配液压操作效果。
[001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勾玉转子块为厚轮环插接勾爪和翻转角板的复合轴轮板结构,方便环形绕组形成蓄能内热存储环流收缩的操作效果。
[001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格栅垫板为窄框槽内置的复合板块结构,方便叠加板块留缝形成格栅架构上下对位垫撑框块锁套操作效果。
[001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环工字架为上带横板压贴细框环的复合架框结构,方便上下垫撑配合横向穿插拉扣形成环形压装十字互锁的严密操作效果。
[0019]有益效果
[0020]本专利技术一种用于液压起重机械制造的蓄能器,工作人员将囊垫轴扣环的椭球囊内置扣环体,再通过囊槽体与格栅垫板配合束扣环框锁接双活塞杆蓄缸拉扣两侧蓄能管筒对接排气管形成蓄能器的组装完成操作效果,再通过将蓄能器对接液压起重机的机械结构,使活塞柱帽杆的侧框簧管帽扣接柱杆体带动扭簧管与侧框槽在双转子轴框顶部横向弹动且配合上下绕组回转联动短筒环缸内的球帽活塞杆交替双活塞运动,再通过双转子轴盘在方框槽缸内让双桁架盘槽包裹勾玉转子块内绕回转形成蓄能的缸压能量密度提升操作效果,保证液压起重机的机械制造和机械结构对接提升蓄能器的高效续航操作效果与防爆缸缓冲调试自主防护高效。
[0021]本专利技术操作后可达到的优点有:
[0022]运用囊垫轴扣环与双活塞杆蓄缸相配合,通过活塞柱帽杆与球帽活塞杆双活塞交替作业且单杆损坏停滞工作时可以让另一个活塞杆推动联动回压保证短时间扣环体与束扣环框之间双转子轴框蓄能的续航操作效果,方便后续缓解骤停爆缸的压力,提升液压起重机的机械安全循环缓冲调试操作效果,保证蓄能器的功效完整度和机动性灵活适配调节操作效果。
附图说明
[00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的附图作详细地介绍,以此让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0024]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用于液压起重机械制造的蓄能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本专利技术囊垫轴扣环与双活塞杆蓄缸详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6]图3为本专利技术双活塞杆蓄缸与束扣环框详细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27]图4为本专利技术双活塞杆蓄缸、活塞柱帽杆、双转子轴框详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8]图5为本专利技术椭球囊工作状态的截面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9]图6为本专利技术拉扣块工作状态的剖面放大结构示意图。
[0030]图7为本专利技术侧框簧管帽工作状态的截面放大结构示意图。
[0031]图8为本专利技术双转子轴盘工作状态的剖面放大结构示意图。
[0032]附图标记说明:囊垫轴扣环
‑
1、双活塞杆蓄缸
‑
2、束扣环框
‑
3、蓄能管筒
‑
4、排气管
‑
5、活塞柱帽杆
‑
2A、双转子轴框
‑
2B、球帽活塞杆
‑
2C、短筒环缸
‑
2D、侧框簧管帽
‑
2A1、柱杆体
‑
2A2、扭簧管
‑
2A11、侧框槽
‑
2A12、双转子轴盘
‑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液压起重机械制造的蓄能器其结构包括囊垫轴扣环(1)、双活塞杆蓄缸(2)、束扣环框(3)、蓄能管筒(4)、排气管(5),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活塞杆蓄缸(2)安装于蓄能管筒(4)的右侧,所述双活塞杆蓄缸(2)与束扣环框(3)扣合在一起,所述囊垫轴扣环(1)嵌套于双活塞杆蓄缸(2)的右侧,所述排气管(5)插嵌在蓄能管筒(4)的左侧;所述双活塞杆蓄缸(2)设有活塞柱帽杆(2A)、双转子轴框(2B)、球帽活塞杆(2C)、短筒环缸(2D);所述活塞柱帽杆(2A)与球帽活塞杆(2C)分别插嵌在短筒环缸(2D)的左上角和右下角,所述双转子轴框(2B)安装于短筒环缸(2D)的内部,所述活塞柱帽杆(2A)与双转子轴框(2B)相配合,所述双转子轴框(2B)与球帽活塞杆(2C)相配合,所述短筒环缸(2D)安装于蓄能管筒(4)的右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液压起重机械制造的蓄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柱帽杆(2A)由侧框簧管帽(2A1)、柱杆体(2A2)组成,所述侧框簧管帽(2A1)安装于柱杆体(2A2)的右侧,所述侧框簧管帽(2A1)与柱杆体(2A2)扣合在一起。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液压起重机械制造的蓄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框簧管帽(2A1)由扭簧管(2A11)、侧框槽(2A12)组成,所述扭簧管(2A11)安装于侧框槽(2A12)的右侧,所述扭簧管(2A11)与侧框槽(2A12)插嵌在一起。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液压起重机械制造的蓄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转子轴框(2B)由双转子轴盘(2B1)、方框槽缸(2B2)组成,所述双转子轴盘(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继伟,
申请(专利权)人:肖继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