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隧道防水排水结构,包括地基,所述地基的一侧设置有排水槽体,排水槽体的底部设置有排水管道,所述排水槽体的内侧设置有U形沉淀斗,U形沉淀斗的右侧设置有位于排水管道正上方的过滤网,过滤网的顶部设置有贴合板,贴合板的左侧设置有进水板,进水板的顶部开设有进水孔。该隧道防水排水结构,通过贴合板在过滤网的上方挡水,水流在经过竖直挡板上的条形孔过筛掉较大杂物之后流到进水板上,经过进水板上的进水孔流入排水槽体内侧的U形沉淀斗内部,在U形沉淀斗内部囤积,液面升高,从而溢高到过滤网上,经过过滤网过滤泥沙之后流入排水管道中,通过U形沉淀斗对泥沙进行沉淀,防止泥沙堵塞过滤网。防止泥沙堵塞过滤网。防止泥沙堵塞过滤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隧道防水排水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隧道防水
,具体来讲涉及的是一种隧道防水排水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隧道是埋置于地层内的工程建筑物,是人类利用地下空间的一种形式,隧道可分为交通隧道、水工隧道、市政隧道、矿山隧道,在地形复杂的山区公路选线中,采用隧道可为选线提供最佳方案,因隧道能克服高程障碍,缩短线路长度,减小坡度和曲率,从而提高线路技术标准。
[0003]隧道内的排水渠道,由于泥沙垃圾混合进入排水渠道,较大的垃圾或者落叶堆积在排水渠道上方的网孔板上,容易造成排水渠道上方的网孔板堵塞,容易影响水正常流入排水渠道,而排水渠道内容易积攒泥沙沉淀,泥沙堆积在排水渠道中,容易对排水管道造成堵塞,影响正常的排水,而且泥沙堵塞排水管道之后清理较为不便,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隧道防水排水结构,具备分隔较大垃圾落叶且不易堵塞流通通道,便于分开沉淀泥沙,不易堵塞排水管道等优点,解决了较大垃圾落叶容易堵塞下水通道,且泥沙沉淀容易堵塞排水管道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隧道防水排水结构,包括地基,所述地基的一侧设置有排水槽体,排水槽体的底部设置有排水管道,所述排水槽体的内侧设置有U形沉淀斗,U形沉淀斗的右侧设置有位于排水管道正上方的过滤网,过滤网的顶部设置有贴合板,贴合板的左侧设置有进水板,进水板的顶部开设有进水孔,所述贴合板的顶部设置有竖直挡板,竖直挡板的右侧开设有条形孔。
[0006]进一步,所述条形孔的数量为三个,且三个条形孔在竖直挡板的右侧呈等距离排列,所述竖直挡板的顶部设置有提手,所述U形沉淀斗的前后侧均设置有挡板。
[0007]进一步,所述竖直挡板的左侧设置有两个插杆,所述贴合板的顶部设置有插座,插座的右侧开设有与插杆插接的插孔。
[0008]进一步,所述插座的顶部设置有转动座,转动座的左侧转动连接有限位杆,所述插杆的外侧开设有与限位杆插接的凹槽。
[0009]进一步,所述排水槽体的左侧设置有延伸座,延伸座的顶部开设有定位孔。
[0010]进一步,所述进水板的左侧设置有延伸板,延伸板的顶部设置有与定位孔插接的定位杆。
[0011]进一步,所述进水孔的数量为六个,且六个进水孔在进水板的顶部呈均匀分布,所述U形沉淀斗与排水槽体的左侧壁贴合,且U形沉淀斗位于进水孔的正下方。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3]1、该隧道防水排水结构,通过贴合板在过滤网的上方挡水,水流在经过竖直挡板上的条形孔过筛掉较大杂物之后流到进水板上,经过进水板上的进水孔流入排水槽体内侧
的U形沉淀斗内部,在U形沉淀斗内部囤积,液面升高,从而溢高到过滤网上,经过过滤网过滤泥沙之后流入排水管道中,通过U形沉淀斗对泥沙进行沉淀,防止泥沙堵塞过滤网,并且在过滤网的过滤下防止泥沙进入排水管道中。
[0014]2、该隧道防水排水结构,通过将贴合板、进水板、竖直挡板、进水孔和U形沉淀斗一起抬起,能够直接将U形沉淀斗内堆积的泥沙带起,从而对泥沙进行清理,且对贴合板上拦截的较大杂物进行倾倒清理,清理方便。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结构竖直挡板的右视图;
[0017]图3为本技术结构图1的A部局部放大图;
[0018]图4为本技术结构图1的B部局部放大图。
[0019]图中:100地基、200排水槽体、201排水管道、300 U形沉淀斗、301过滤网、302贴合板、303进水板、304进水孔、305竖直挡板、306条形孔、307提手、400插座、401插孔、402插杆、403转动座、404限位杆、405凹槽、500延伸座、501定位孔、502延伸板、503定位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请参阅图1
‑
4,本实施例中的一种隧道防水排水结构,包括地基100,地基100的一侧设置有排水槽体200,排水槽体200的底部设置有排水管道201,排水管道201在排水槽体200底部有多个,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排水管道201的数量,排水槽体200的内侧设置有U形沉淀斗300,U形沉淀斗300的右侧设置有位于排水管道201正上方的过滤网301,过滤网301呈倾斜状,利于将泥沙滑落到U形沉淀斗300内,过滤网301的顶部设置有贴合板302,贴合板302与排水槽体200的顶部贴合,地基100的顶面高于贴合板302的顶部,贴合板302的左侧设置有进水板303,进水板303的顶部开设有进水孔304,进水孔304的数量为六个,且六个进水孔304在进水板303的顶部呈均匀分布,U形沉淀斗300与排水槽体200的左侧壁贴合,且U形沉淀斗300位于进水孔304的正下方,贴合板302的顶部设置有竖直挡板305,竖直挡板305与贴合板302之间的安装为可拆式安装,竖直挡板305的右侧开设有条形孔306。
[0022]其中,条形孔306的数量为三个,且三个条形孔306在竖直挡板305的右侧呈等距离排列,通过条形孔306进行垃圾和落叶的过滤,竖直挡板305的顶部设置有提手307,通过提手307便于将结构提起,U形沉淀斗300的前后侧均设置有挡板,通过挡板便于水在U形沉淀斗300内蓄积。
[0023]另外,竖直挡板305的左侧设置有两个插杆402,贴合板302的顶部设置有插座400,插座400的右侧开设有与插杆402插接的插孔401,插座400的顶部设置有转动座403,转动座403的左侧转动连接有限位杆404,插杆402的外侧开设有与限位杆404插接的凹槽405,通过插杆402与插座400的配合,完成竖直挡板305与贴合板302之间的可拆式安装。
[0024]另外,排水槽体200的左侧设置有延伸座500,延伸座500的顶部开设有定位孔501,进水板303的左侧设置有延伸板502,延伸板502的顶部设置有与定位孔501插接的定位杆503,通过定位杆503与定位孔501的配合,便于将位置定位。
[0025]上述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1)通过地基100的顶部高于贴合板302的顶部,从而利于水流流向排水槽体200,在流向排水槽体200时,经过竖直挡板305上的条形孔306过滤部分较大杂质,再通过进水孔304将水流导入U形沉淀斗300中,U形沉淀斗300将水蓄积,利于在U形沉淀斗300先行沉淀,再通过增高的水面进行溢流,经过过滤网301过滤,并流入排水管道201进行排水。
[0026](2)通过插杆402与插孔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隧道防水排水结构,包括地基(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基(100)的一侧设置有排水槽体(200),排水槽体(200)的底部设置有排水管道(201),所述排水槽体(200)的内侧设置有U形沉淀斗(300),U形沉淀斗(300)的右侧设置有位于排水管道(201)正上方的过滤网(301),过滤网(301)的顶部设置有贴合板(302),贴合板(302)的左侧设置有进水板(303),进水板(303)的顶部开设有进水孔(304),所述贴合板(302)的顶部设置有竖直挡板(305),竖直挡板(305)的右侧开设有条形孔(30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防水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条形孔(306)的数量为三个,且三个条形孔(306)在竖直挡板(305)的右侧呈等距离排列,所述竖直挡板(305)的顶部设置有提手(307),所述U形沉淀斗(300)的前后侧均设置有挡板。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防水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直挡板(305)的左侧设置有两个插杆(402),所述贴合板(302)的顶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包皓文,朱忠,杜杨,杜扬,张芸,张素冬,王兴,唐从议,张吕,吴永川,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路桥华东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