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汽车零部件的凹槽成型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15846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4 23: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汽车零部件的凹槽成型模具,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解决了汽车零部件需要人工从模具内取出,必要时会借助工具将汽车零部件撬出的问题,包括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底部有四个支撑腿,第一支撑板上方有一个支撑块;所述驱动件通过螺栓固定在第一支撑板的底部,驱动件包括有连接盘;所述第一气缸通过螺栓固定在连接盘一侧。通过驱动件带动连接盘和第一气缸进行180度转动,一方面方便冲压后的零件进行拆卸,另一方面将另一个冲压件放置在下模具内准备冲压,两个下模具相配合节省了零件的冲压与拆卸时间,通过第一气缸推动下模具移动,通过螺纹杆和限位杆相配合实现了下模具的180度翻转。相配合实现了下模具的180度翻转。相配合实现了下模具的180度翻转。

A groove forming die for auto par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汽车零部件的凹槽成型模具


[0001]本技术属于汽车零部件
,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汽车零部件的凹槽成型模具。

技术介绍

[0002]对于中国汽车零部件的发展方向,汽车零部件是四大发展重点之一,关键问题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汽车零部件从结构看,所有“部分”都是“整体”的零部件;从生产角度看,独立企业生产,供主机厂配套的都是零部件,在汽车零部件生产时需要通过凹槽模具进行冲压成型。
[0003]基于上述,现有的汽车零部件在通过凹槽成型模具冲压后,需要人工将零部件从模具内取出,取出时不仅存在安全隐患,而且人工取出零部件效率低,在零部件冲压后会与模具形成过度配合,使得零部件在拆卸时比较费力,必要时会借助工具将汽车零部件撬出,造成零部件拆卸困难,工具撬出过程中会对零部件造成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汽车零部件的凹槽成型模具,以解决现有的汽车零部件需要人工从模具内取出,取出时不仅存在安全隐患,而且人工取出零部件效率低,在零部件冲压后,必要时会借助工具将汽车零部件撬出,工具撬出过程中会对零部件造成损坏的问题。
[0005]本技术用于一种用于汽车零部件的凹槽成型模具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0006]一种用于汽车零部件的凹槽成型模具,包括第一支撑板;
[0007]所述第一支撑板底部有四个支撑腿,第一支撑板上方有一个支撑块;驱动件,所述驱动件通过螺栓固定在第一支撑板的底部,驱动件包括有连接盘;
[0008]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气缸通过螺栓固定在连接盘一侧;
[0009]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左侧有一个转动连接座,第一气缸的推动杆和转动连接座相连接;成型结构,所述成型结构在第一支撑板上方;
[0010]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为矩形结构,第二支撑板开设有螺栓安装孔;
[0011]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安装在成型结构和第二支撑板之间;第三气缸,所述第三气缸安装在第二支撑板底部。
[00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板包括有:
[0013]限位杆,第一支撑板上方有一个回字形结构的安装套筒,限位杆底部卡接在安装套筒内,安装套筒安装有一个锁紧螺栓。
[00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板开设有一个圆形孔,驱动件的驱动轴穿插于第一支撑板的圆形孔内,连接盘底部开设有一个安装槽,安装槽卡接在驱动件的驱动轴外侧。
[0015]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盘对称开设有两个与第一气缸相契合的凹槽,第一气缸卡接
在连接盘的凹槽内,连接盘上方安装有两个用于固定第一气缸的螺栓。
[001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气缸外侧套接有一个支撑座,支撑座外侧安装有一个锁紧螺栓,第一支撑板上方开设有一个环形槽,支撑座底部卡接在第一支撑板的环形槽内。
[0017]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杆的上方卡接在螺纹杆的凹槽内,螺纹杆开设有一周呈180度分布的螺旋槽,第一气缸推动螺纹杆移动时。
[0018]进一步的,所述成型结构包括有:
[0019]下模具,螺纹杆左侧与下模具右侧相连接;
[0020]上模具,下模具上方的四个角落处有定位块,上模具底部开设有四个定位槽,下模具的定位块卡接在定位槽内,上模具的上方有一个连接套,第二气缸的推动杆与连接套相连接。
[0021]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气缸包括有:
[0022]冲压杆,冲压杆上方有一个安装套筒,安装套筒套接在第二气缸的外侧,上模具开设有两个与冲压杆相对正的通孔。
[0023]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气缸外侧开设有两个圆弧结构的定位槽,冲压杆的安装套筒内侧有两个圆弧结构的定位块。
[0024]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气缸底部有一个撞针,下模具开设有一个与撞针相契合的通孔。
[002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6]首先通过驱动件带动连接盘和第一气缸进行180度转动,一方面方便冲压后的零件进行拆卸,另一方面将另一个冲压件放置在下模具内准备冲压,两个下模具相配合节省了零件的冲压与拆卸时间,通过第一气缸推动下模具移动,通过螺纹杆和限位杆相配合实现了下模具的180度翻转,从而替代了人工将零件从下模具内取出。
[0027]其次通过第二气缸带动上模具移动,从而方便零件的冲压与拆卸,第二气缸一侧安装有冲压杆,上模具开设有一个与冲压杆相对正的通孔,那么在上模具向上移动时,冲压杆会将上模具内侧的零件向下冲压,第三气缸底部有一个撞针,下模具开设有一个与撞针相契合的通孔,在下模具翻转后,第三气缸推动撞针对下模具内的零件进行推动,从而使零件从下模具脱落,方便零件进行收集,避免了冲压件在下模具内不便取出的问题。
[0028]进一步的,第一支撑板开设有一个圆形孔,驱动件的驱动轴穿插于第一支撑板的圆形孔内,驱动件选用伺服电机,伺服电机方便进行角度控制,连接盘底部开设有一个安装槽,安装槽卡接在驱动件的驱动轴外侧,那么在驱动轴转动时会带动连接盘转动,连接盘对称开设有两个与第一气缸相契合的凹槽,第一气缸卡接在连接盘的凹槽内,连接盘上方安装有两个用于固定第一气缸的螺栓,在连接盘转动时有效的带动第一气缸转动。
附图说明
[0029]图1是本技术主体的轴侧结构示意图。
[0030]图2是本技术图1的仰视角轴侧结构示意图。
[0031]图3是本技术的下模具翻转后轴侧结构示意图。
[0032]图4是本技术图3的仰视角轴侧结构示意图。
[0033]图5是本技术的第一支撑板、连接盘和成型结构半剖轴侧结构示意图。
[0034]图6是本技术图5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35]图中,部件名称与附图编号的对应关系为:
[0036]1、第一支撑板;
[0037]101、限位杆;
[0038]2、驱动件;
[0039]201、连接盘;
[0040]3、第一气缸;
[0041]4、螺纹杆;
[0042]5、成型结构;
[0043]501、下模具;
[0044]502、上模具;
[0045]6、第二气缸;
[0046]601、冲压杆;
[0047]7、第二支撑板;
[0048]8、第三气缸。
具体实施方式
[004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能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5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汽车零部件的凹槽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撑板(1);所述第一支撑板(1)底部有四个支撑腿,第一支撑板(1)上方有一个支撑块;驱动件(2),所述驱动件(2)通过螺栓固定在第一支撑板(1)的底部,驱动件(2)包括有连接盘(201);第一气缸(3),所述第一气缸(3)通过螺栓固定在连接盘(201)一侧;螺纹杆(4),所述螺纹杆(4)的左侧有一个转动连接座,第一气缸(3)的推动杆和转动连接座相连接;成型结构(5),所述成型结构(5)在第一支撑板(1)上方;第二支撑板(7),所述第二支撑板(7)为矩形结构,第二支撑板(7)开设有螺栓安装孔;第二气缸(6),所述第二气缸(6)安装在成型结构(5)和第二支撑板(7)之间;第三气缸(8),所述第三气缸(8)安装在第二支撑板(7)底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用于汽车零部件的凹槽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1)包括有:限位杆(101),第一支撑板(1)上方有一个回字形结构的安装套筒,限位杆(101)底部卡接在安装套筒内,安装套筒安装有一个锁紧螺栓。3.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用于汽车零部件的凹槽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1)开设有一个圆形孔,驱动件(2)的驱动轴穿插于第一支撑板(1)的圆形孔内,连接盘(201)底部开设有一个安装槽,安装槽卡接在驱动件(2)的驱动轴外侧。4.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用于汽车零部件的凹槽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盘(201)对称开设有两个与第一气缸(3)相契合的凹槽,第一气缸(3)卡接在连接盘(201)的凹槽内,连接盘(201)上方安装有两个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伦治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万华汽配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