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设备托盘推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150401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4 20: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充电设备托盘推送装置,包括充电设备托盘运行轨道、驱动链条轨道、气缸、气缸控制器、车辆传感器。充电设备托盘运行轨道与驱动链条轨道并行设置并且其轨道间隔在托盘集放区之内的距离大于在托盘集放区之外的距离。气缸的主体与充电设备托盘运行轨道并行设置,并且气缸在接近托盘集放区的出口的一端具有推头。气缸控制器与车辆传感器和气缸可通信地连接。车辆传感器用于在感测到待充电车辆到达时,向气缸控制器发送车辆到达信号。气缸控制器用于响应于接收到车辆到达信号而控制气缸执行伸出动作,使得气缸的推头向托盘集放区的出口方向推动充电设备托盘上的驱动拨片。实现了充电托盘自动化同步,降低了人员操作时间和负荷。人员操作时间和负荷。人员操作时间和负荷。

Charging equipment tray push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电设备托盘推送装置


[0001]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总体上涉及车辆制造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充电设备托盘推送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车辆制造的总装车间在车辆下线前需进行电器检测,检测期间需要充电设备跟随车辆充电避免亏电,每个充电设备会配置一套托盘用于保证充电设备在独立自有的滑触线循环轨道上运行,以保证充电设备在被使用完成后返回初始等待缓存区。
[0003]一般情况下,充电设备在使用前位于缓存区等待被使用,当需要对车辆进行充电时,操作者必须人为将充电设备的托盘拉入到滑触线轨道当中,才能实现充电设备与车辆同步运行。因此,设备不能自动滑出缓存等待区实现与车辆同步运行,造成人力及操作工时的浪费,同时,人为拉拽容易导致托盘被拉偏,导致托盘卡死,非常容易造成设备故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充电设备托盘推送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充电设备托盘运行轨道、驱动链条轨道、气缸、气缸控制器、车辆传感器。所述充电设备托盘运行轨道与所述驱动链条轨道并行设置并且具有轨道间隔,所述轨道间隔在托盘集放区之内的距离大于在所述托盘集放区之外的距离,使得在所述托盘集放区之内,所述驱动链条轨道上的驱动链条与充电设备托盘上的驱动拨片脱开,在所述托盘集放区之外,所述驱动链条与所述驱动拨片相接触从而带动所述充电设备托盘移动。所述气缸的主体与所述充电设备托盘运行轨道并行设置,并且所述气缸在接近所述托盘集放区的出口的一端具有推头。所述气缸控制器与所述车辆传感器和所述气缸可通信地连接。所述车辆传感器用于在感测到待充电车辆到达时,向所述气缸控制器发送车辆到达信号。所述气缸控制器用于响应于接收到所述车辆到达信号而控制所述气缸执行伸出动作,使得所述气缸的推头向所述托盘集放区的出口方向推动所述充电设备托盘上的所述驱动拨片。
[000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扶正装置,所述扶正装置设置在所述托盘集放区的出口处,用于将离开所述托盘集放区的充电设备托盘扶正在所述充电设备托盘运行轨道上。
[000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扶正装置包括扶正轨和扶正导轮,所述扶正轨设置在所述充电设备托盘运行轨道的两侧,所述扶正导轮安装在所述扶正轨上。
[000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气缸控制器还包括延迟机构,所述延迟机构用于在接收到所述车辆到达信号时,经过预定时间的延迟之后使得所述气缸执行伸出动作。
[000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与所述气缸控制器可通信地连接的第一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充电设备托盘运行轨道上与所述气缸的初始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处,用于检测所述气缸是否处于所述初始位置,并且在所述气缸处于所述初始位置时
发送第一信号。所述气缸控制器还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第一信号时控制所述气缸准备执行下一次的伸出动作。
[000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与所述气缸控制器可通信地连接的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二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充电设备托盘运行轨道上与所述气缸的终止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处,用于检测所述气缸是否到达所述终止位置,并且在所述气缸到达所述终止位置时发送第二信号。所述气缸控制器还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第二信号时控制所述气缸执行收回动作。
[00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与所述气缸控制器可通信地连接的第三传感器,所述第三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充电设备托盘运行轨道上所述托盘集放区的出口处,用于检测所述托盘集放区的出口处是否有占位的充电设备托盘,并且在所述托盘集放区的出口处有占位的充电设备托盘时发送第三信号。所述气缸控制器还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第三信号时控制所述气缸执行收回动作。
[00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与所述气缸控制器可通信地连接的备用传感器,所述备用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充电设备托盘运行轨道上与所述气缸在收回状态下的中部位置相对应的位置上。
[00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充电设备托盘运行轨道和所述驱动链条轨道是悬链式输送轨道。
[00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链条轨道是与输送所述待充电车辆的板式带速度一致的轨道。
[0014]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提出的充电设备托盘推送装置未改变原有结构,在原有轨道的狭窄空间内,安装传感器和推头气缸,实现了充电器托盘随行自动化同步,降低了人员操作时间和负荷。
附图说明
[0015]通过参考附图阅读下文的详细描述,本技术实施方式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易于理解。在附图中,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示出了本技术的若干实施方式,其中:
[0016]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充电设备托盘推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将参考若干示例性实施方式来描述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应当理解,给出这些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进而实现本技术,而并非以任何方式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18]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充电设备托盘推送装置。参考图1,其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充电设备托盘推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中上半部分示出了充电设备托盘推送装置的正视图,下半部分示出了充电设备托盘推送装置的俯视图。为了清楚的目的,正视图和俯视图以上下对照的形式示出。
[0019]如图1所示,充电设备托盘推送装置可以包括充电设备托盘运行轨道(110)、驱动链条轨道(120)、气缸(130)、气缸控制器和车辆传感器。其中,气缸控制器和车辆传感器未
在图中示出,其具体位置本技术不作限制。
[0020]在实际的应用场景中,在给车辆充电过程中涉及三条轨道,充电设备托盘运行轨道、驱动链条轨道和滑触线。滑触线是充电设备托盘(140)取电的装置,为了节约电能充电设备托盘只有到达应该给车辆充电的位置时才会与滑触线接触取电。
[0021]作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充电设备托盘运行轨道和驱动链条轨道是悬链式输送轨道,即,充电设备托盘运行轨道和驱动链条轨道均设置在距离地面一定高度的空中位置。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便于充电,用于输送待充电车辆的板式带可以设置在充电设备托盘运行轨道的垂直下方的地面上,或者充电设备托盘运行轨道的任一侧的地面上。相应地,车辆传感器可以设置在便于感测待充电车辆到来的位置。例如,可以设置在板式带的上方或者一侧。
[0022]充电设备托盘运行轨道(110)与驱动链条轨道(120)并行设置并且具有轨道间隔,轨道间隔在托盘集放区(150)之内的距离大于在托盘集放区(150)之外的距离,使得在托盘集放区(150)之内,驱动链条轨道(120)上的驱动链条与充电设备托盘(140)上的驱动拨片脱开,在托盘集放区(150)之外,驱动链条与驱动拨片相接触从而带动充电设备托盘(140)移动。
[0023]气缸(130)的主体与充电设备托盘运行轨道(110)并行设置,并且气缸(130) 在接近托盘集放区的出口的一端具有推头(131)。气缸例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设备托盘推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充电设备托盘运行轨道、驱动链条轨道、气缸、气缸控制器、车辆传感器,所述充电设备托盘运行轨道与所述驱动链条轨道并行设置并且具有轨道间隔,所述轨道间隔在托盘集放区之内的距离大于在所述托盘集放区之外的距离,使得在所述托盘集放区之内,所述驱动链条轨道上的驱动链条与充电设备托盘上的驱动拨片脱开,在所述托盘集放区之外,所述驱动链条与所述驱动拨片相接触从而带动所述充电设备托盘移动;所述气缸的主体与所述充电设备托盘运行轨道并行设置,并且所述气缸在接近所述托盘集放区的出口的一端具有推头;所述气缸控制器与所述车辆传感器和所述气缸可通信地连接;所述车辆传感器用于在感测到待充电车辆到达时,向所述气缸控制器发送车辆到达信号;所述气缸控制器用于响应于接收到所述车辆到达信号而控制所述气缸执行伸出动作,使得所述气缸的推头向所述托盘集放区的出口方向推动所述充电设备托盘上的所述驱动拨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扶正装置,所述扶正装置设置在所述托盘集放区的出口处,用于将离开所述托盘集放区的充电设备托盘扶正在所述充电设备托盘运行轨道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正装置包括扶正轨和扶正导轮,所述扶正轨设置在所述充电设备托盘运行轨道的两侧,所述扶正导轮安装在所述扶正轨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控制器还包括延迟机构,所述延迟机构用于在接收到所述车辆到达信号时,经过预定时间的延迟之后使得所述气缸执行伸出动作。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与所述气缸控制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鹏祥苏冬玮王文超杨彦东秦林马强
申请(专利权)人: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