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馈电间距的相控阵天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14687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4 19: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不同馈电间距的相控阵天线,包括天线阵面和结构框架部,天线阵面连接在结构框架部外表面;天线阵面包括若干矩阵排布的天线单元,天线单元上设置有馈电点,横向相邻的馈电点之间的间距以第一间距和第二间距的形式分布,且第一间距大于第二间距;结构框架部包括收发组件,收发组件包括若干射频接口,每一射频接口分别对应连接一馈电点,且射频接口位于馈电点正下方,收发组件上设置有热平衡组件,热平衡组件设置在中心间距为第一间距的两个相邻射频接口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收发组件上预留足够的空间用于热平衡组件的装配,从而能够实现调整收发组件的温度,其中,调整包括均温和散热,使得收发组件能够工作在较好的状态。够工作在较好的状态。够工作在较好的状态。

Phased array antenna with different feed spac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不同馈电间距的相控阵天线


[0001]本技术涉及无线通讯
,具体地,涉及不同馈电间距的相控阵天线。

技术介绍

[0002]天线是无线电通信和探测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发射和接收电磁波的一种设备。作为发射天线,它将被馈线引导的高频电流转换为电磁波并向特定的方向发射出去;而作为接收天线,它又要做相反的变换,从而在任意两点之间实现了电磁信号的传递。
[0003]从上世纪初的单一点对点通信到现在覆盖全球的卫星通信系统,天线技术无疑承担了最基本、最前端的角色,它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如今已成为现代文明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0004]收发组件是天线重要的组成部分,收发组件的工作状态会受温度影响,现有天线无法对收发组件的温度进行调整。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不同馈电间距的相控阵天线。
[0006]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不同馈电间距的相控阵天线,包括天线阵面和结构框架部,天线阵面连接在结构框架部外表面;
[0007]天线阵面包括若干矩阵排布的天线单元,天线单元上设置有馈电点,横向相邻的馈电点之间的间距以第一间距和第二间距的形式分布,且第一间距大于第二间距;
[0008]结构框架部包括收发组件,收发组件包括若干射频接口,每一射频接口分别对应连接一馈电点,且射频接口位于馈电点正下方,收发组件上设置有热平衡组件,热平衡组件设置在中心间距为第一间距的两个相邻射频接口之间。
[0009]可选地,横向分布的至少三天线单元为一天线子阵,且至少三个平行设置且首尾相对应的天线子阵形成天线模块,至少四天线模块阵列形式分布形成天线阵面。
[0010]可选地,天线单元包括方贴片,方贴片的其中一对角采用的是切角的形式,且方贴片的四个边上均切割有缝隙,且方贴片一相平行的两条边上的缝隙的长度为第一长度,方贴片另一平行的两条边上的缝隙的长度为第二长度,第一长度和第二长度大小不一致。
[0011]可选地,每一天线子阵包括四个天线单元,相邻天线单元的馈电点的相位差为90
°
,且四个天线单元中起始端的天线单元的馈电点的相位为0
°

[0012]可选地,天线阵面还包括金属过孔结构,每一天线单元均设置在金属过孔结构的框架内,相邻的金属过孔结构相互连接。
[0013]可选地,天线阵面还包括固定框架,天线模块设置在固定框架内,固定框架和结构框架部连接。
[0014]可选地,第一间距为6.3

8mm,第二间距为4

6.3mm。
[0015]可选地,横向相邻天线单元之间的间距小于等于0.5λ。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0017]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不同馈电间距的相控阵天线,收发组件上预留足够的空间用于热平衡组件的装配,从而能够实现调整收发组件的温度,其中,调整包括均温和散热,使得收发组件能够工作在较好的状态。
附图说明
[0018]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0019]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不同馈电间距的相控阵天线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不同馈电间距的相控阵天线的收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不同馈电间距的相控阵天线的天线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1、天线阵面;101、天线单元;102、缝隙;103、切角;2、收发组件;201、射频接口;202、固定孔;3、结构框架部;301、上壳体;302、下壳体;303、射频输入/输出端口;304、热控接口;305、波控接口;306、供电端口;307、固定座;4、热平衡组件;5、装配槽;6、馈电点;7、金属过孔结构;8、固定框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技术,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技术。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化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4]如图1至图2所示,本技术中的不同馈电间距的相控阵天线,一般工作在Ka频段,其中Ka频段的频率范围为26.5

40GHz,该不同馈电间距的相控阵天线可以包括天线阵面1和结构框架部3,天线阵面1连接在结构框架部3外表面。
[0025]在实际应用中,结构框架部3一般包括外壳体,天线阵面1连接在外壳体的外表面上,外壳体一般有上壳体301和下壳体302组成,下壳体302上设置有固定座307,固定座307通过螺栓将该相控阵天线固定在相应的位置,上壳体301和下壳体302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是螺栓连接,也可以是一端通过合页铰接,另一端通过锁扣连接的形式,其中,外壳体内部设置有收发组件2(TR)、波控单元和二次电源,外壳体表面上嵌入有射频输入/输出端口303、热控接口304、供电端口306和波控接口305,其中,射频路径为:射频输入/输出端口303接入无线信号收发终端,射频输入/输出端口303和馈电网络电连,馈电网络为所有馈电点6的组合;
[0026]控制路径为:波控接口305和波控单元连接,波控单元向收发组件2发送控制命令;
[0027]供电路径为:供电端口306和二次电源连接,二次电源为波控单元和收发组件2供电;
[0028]热控接口304和外壳体内的热敏电阻和热平衡组件4电连接,热敏电阻用于测量外壳体内部的温度,其中包括收发组件2的温度,然后通过调整热平衡组4件来调整外壳体内的温度。
[0029]天线阵面1包括若干矩阵排布的天线单元101,天线单元101可以粘接在结构框架部3外表面上,也可以是螺栓连接在结构框架部3外表面上,天线单元1上设置有馈电点6,馈电点6可以是和天线单元101为一体结构,横向相邻的馈电点6之间的间距以第一间距和第二间距的形式分布,其中第一间距为图1中的L1,第二间距为图1中的L2,且第一间距大于第二间距,在实际应用中,第一间距一般为6.3

8mm,第二间距为4

6.3mm,而且第一间距减去第二间距得到的差值一般是热平衡组件4的宽度,该种情况下,方便热平衡组件4的装配,为了使得天线单元101之间的间距保持一致,但是馈电点6之间的间距可以实现第一间距大于第二间距,可以将馈电点6设置在天线单元101的对角线上,该对角线不包括中心点然后以横向排列的第一个天线单元101为基准,相邻的第二个天线单元转动90
°
进行装配,然后与第二个天线单元101相邻的第三个天线单元相101对第二个天线单元101转动90
°
进行装配,以此类推;
[0030]而且,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将横向分布的至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不同馈电间距的相控阵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天线阵面和结构框架部,所述天线阵面连接在所述结构框架部外表面;所述天线阵面包括若干矩阵排布的天线单元,所述天线单元上设置有馈电点,横向相邻的所述馈电点之间的间距以第一间距和第二间距的形式分布,且所述第一间距大于所述第二间距;所述结构框架部包括收发组件,所述收发组件包括若干射频接口,每一所述射频接口分别对应连接一馈电点,且所述射频接口位于馈电点正下方,所述收发组件上设置有热平衡组件,所述热平衡组件设置在中心间距为第一间距的两个相邻射频接口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同馈电间距的相控阵天线,其特征在于:横向分布的至少三所述天线单元为一天线子阵,且至少三个平行设置且首尾相对应的所述天线子阵形成天线模块,至少四所述天线模块阵列形式分布形成所述天线阵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同馈电间距的相控阵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单元包括方贴片,所述方贴片的其中一对角采用的是切角的形式,且所述方贴片的四个边上均切割有缝隙,且所述方贴片一相平行的两条边上的缝隙的长度为第一长度,所述方贴片另一平行的两条边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岩冰张瑞珏崔智张晋华张天乐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航天测控通信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