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输出电源稳压反馈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140864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4 17: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输出电源稳压反馈系统,涉及电源输出系统技术领域。该系统,包括:光耦、稳压二极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和第三电阻。光耦的第一输入端与第三电阻的一端连接;光耦的第二输入端与稳压二极管的阴极连接;光耦的第一输出端和光耦的第二输出端均与电源的脉宽调制单元连接;稳压二极管的参考端分别与第一电阻的一端及第二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一电阻的另一端和稳压二极管的阳极均接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负载端电压反馈取样点连接;第三电阻的另一端与电源的输出电压端连接,其中,负载端电压反馈取样点为输出线材与负载的节点。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对电源的输出电压进行反馈调节,实现对负载端电压的稳定控制。实现对负载端电压的稳定控制。实现对负载端电压的稳定控制。

A stabilized voltage feedback system for output power suppl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输出电源稳压反馈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源输出系统
,特别是涉及一种输出电源稳压反馈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进入了人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社会的信息化程度也越来越高,电子设备已成为人们日常工作与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中,供电电源堪称电子设备的心脏,特别是精密仪器、显示设备等领域,要求电源满足在额定的输出电压范围至关重要。
[0003]然而在输出电源电流较大、输出线材较长的情况下,电源设备输出电压经输出线材后到达负载端,因为输出线材导体本身存在电阻,经电流后会产生压差,从而会导致负载端电压和电源输出端电压不一致,因此无法准确控制负载端电压的大小,对于对电压稳定系数有要求的用电负载会产生较大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输出电源稳压反馈系统,以规避因线材传输损耗原因产生压差而造成负载端电压不稳定的问题,实现准确控制负载端电压。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
[0006]一种输出电源稳压反馈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光耦、稳压二极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和第三电阻;
[0007]所述光耦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光耦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稳压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光耦的第一输出端和所述光耦的第二输出端均与电源的脉宽调制单元连接;
[0008]所述稳压二极管的阳极接地;所述稳压二极管的参考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及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连接;
[0009]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0010]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负载端电压反馈取样点连接;所述负载端电压反馈取样点为输出线材与负载的节点;
[0011]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与电源的输出电压端连接;
[0012]所述稳压二极管用于根据所述负载端电压反馈取样点的电压变化调整所述光耦的电流;所述光耦用于根据电流变化控制所述脉宽调制单元,以对所述电源的输出电压进行反馈调节。
[0013]可选地,所述系统还包括:开关;
[0014]所述开关的动端与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开关的第一不动端与所述负载端电压反馈取样点连接;所述开关的第二不动端与电源端电压反馈取样点连接;所述电源端电压反馈取样点与所述电源的输出电压端连接;
[0015]当所述负载需要稳压时,所述动端与所述第一不动端连接;当所述负载不需要稳
压时,所述动端与所述第二不动端连接。
[0016]可选地,所述光耦包括:发光二极管和光敏三极管;
[0017]所述发光二极管与所述光敏三极管对应设置;
[0018]所述发光二极管的两端分别为所述光耦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所述光敏三极管的两端分别为所述光耦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
[0019]所述发光二极管用于根据电流变化调整发光量;所述光敏三极管用于根据所述发光量调整开关频率;所述开关频率用于控制所述脉宽调制单元。
[0020]可选地,所述系统还包括:第四电阻;
[0021]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光耦的第一输入端及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光耦的第二输入端及所述稳压二极管的阴极连接。
[0022]可选地,所述系统还包括:有极性电容;
[0023]所述有极性电容的正极与所述电源的输出电压端连接;所述有极性电容的负极接地。
[0024]可选地,所述系统还包括:输出二极管;
[0025]所述输出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电源的隔离变压器次级端连接;所述输出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输出二极管的阴极为所述电源的输出电压端。
[0026]可选地,所述稳压二极管的型号为TL431。
[0027]可选地,所述光耦的型号为TLP521或PC817。
[0028]可选地,所述第三电阻的阻值为6kΩ;所述第四电阻的阻值为3kΩ。
[0029]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具体实施例,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
[0030]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输出电源稳压反馈系统,包括:光耦、稳压二极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和第三电阻。其中,光耦的第一输入端与第三电阻的一端连接;光耦的第二输入端与稳压二极管的阴极连接;光耦的第一输出端和光耦的第二输出端均与电源的脉宽调制单元连接;稳压二极管的参考端分别与第一电阻的一端及第二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负载端电压反馈取样点连接;第三电阻的另一端与电源的输出电压端连接。本专利技术通过将输出线材与负载的节点作为负载端电压反馈取样点,利用稳压二极管根据取样点的电压变化调整光耦的电流,使光耦根据电流变化控制脉宽调制单元,以对电源的输出电压进行反馈调节,能够实现对负载端电压的稳定控制。
附图说明
[003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2]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输出电源稳压反馈系统的电路图。
[0033]符号说明:稳压二极管—U1,光耦—U2,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有极性电容—C1,输出二极管—D1,开关—S,负载端电压反馈取样点—P,电源端电压反馈取样点—Q,输出电压端—V。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输出电源稳压反馈系统,适用于AC/DC电源输出控制系统,以规避因线材传输损耗原因产生压差而造成负载端电压不稳定的问题,实现准确控制负载端电压。
[0036]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37]电源在特定场合,如电源设备与负载距离过远时,需采用输出线材将电源与负载进行连接,而由于输出线材本身存在电阻,采用输出线材连接会使电源与负载之间产生压差。例如常用电源12Vdc,输出重载时测试负载端电压为11.56V、电源端电压为12.3V,空载时电源端电压为12.3V、负载端电压为12.3V,显然重载电流流过输出线材产生的电压会被输出线材损耗掉。
[0038]由于压差额与线材导线材料、截面S、长度L、负电流I等有关,目前普遍采用增加输出线材的数量,从而通过变相增加导体横截面积,来尽可能减小压差。可以通过公式R=电阻率*L/S计算单根导线电阻,其中,电阻率与线材导线材料有关,如铜线电阻率为0.0172Ωm,铝线为0.0283Ωm。进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输出电源稳压反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光耦、稳压二极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和第三电阻;所述光耦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光耦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稳压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光耦的第一输出端和所述光耦的第二输出端均与电源的脉宽调制单元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的阳极接地;所述稳压二极管的参考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及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负载端电压反馈取样点连接;所述负载端电压反馈取样点为输出线材与负载的节点;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与电源的输出电压端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用于根据所述负载端电压反馈取样点的电压变化调整所述光耦的电流;所述光耦用于根据电流变化控制所述脉宽调制单元,以对所述电源的输出电压进行反馈调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出电源稳压反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开关;所述开关的动端与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开关的第一不动端与所述负载端电压反馈取样点连接;所述开关的第二不动端与电源端电压反馈取样点连接;所述电源端电压反馈取样点与所述电源的输出电压端连接;当所述负载需要稳压时,所述动端与所述第一不动端连接;当所述负载不需要稳压时,所述动端与所述第二不动端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出电源稳压反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耦包括:发光二极管和光敏三极管;所述发光二极管与所述光敏三极管对应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七四专利代理机构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视睿迪光电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