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建明专利>正文

能避免晶闸管直通的电压补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13991 阅读:2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能避免晶闸管直通的电压补偿装置,它有补偿变压器T及晶闸管桥路,其特征在于:补偿变压器T的一次绕组分别由至少两组匝数相同的绕组W1和绕组W2组成;晶闸管桥路分别由至少八个单向晶闸管S1-4、S5-8分两组构成晶闸管桥路组H;    单向晶闸管S1和S2阴极连接后的A端与补偿变压器T一次绕组W1的首端1相接;单向晶闸管S3和S4阳极连接后的B端与补偿变压器T一次绕组W2的首端3相接;单向晶闸管S5和S6阴极连接后的C端与补偿变压器T一次绕组W2的末端4相接;单向晶闸管S7和S8阳极连接后的D端与补偿变压器T一次绕组W1的末端2相接;    单向晶闸管S1、S5阳极和单向晶闸管S3、S7的阴极相互连接后的E端连接在电源输入端L与电源输出端L′之间,单向晶闸管S2、S6阳极和单向晶闸管S4、S8的阴极相互连接后的F端与电源输出端N′相接;    补偿变压器T的二次绕组W3串联在电源输入端L与电源输出端L′之间,电源输出端N′与电源输入端N短接。(*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无触点交流电压补偿及稳压

技术介绍
广泛应用的无触点交流补偿调压装置,大都是由双向晶闸管作为固态开关并组成桥路与补偿变压器组合的形式,其在实际工作当中存在缺点是当该固态开关在切换过程中,各支路中串联的两只固态开关均瞬间会发生同时开通即直通现象,容易造成电源的瞬间短路。目前,对于此类问题的解决方式,大都是在固态开关回路中串联大功率限流电阻,但是,在正常工作时该限流电阻则要耗费大量的电能、产生大量的热量,它严重影响该装置的正常工作及使用寿命,致使对交流电压补偿效果不够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能避免晶闸管直通的电压补偿装置,它能够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因无法避免晶闸管的直通而引起对交流电压补偿效果较差、耗能大、热量高、使用寿命短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能避免晶闸管直通的电压补偿装置,它有补偿变压器T及晶闸管桥路,补偿变压器T的一次绕组分别由至少两组匝数相同的绕组W1和绕组W2组成;晶闸管桥路分别由至少八个单向晶闸管S1-4、S5-8分两组构成晶闸管桥路组H;单向晶闸管S1和S2阴极连接后的A端与补偿变压器T一次绕组W1的首端相接;单向晶闸管S3和S4阳极连接后的B端与补偿变压器T一次绕组W2的首端相接;单向晶闸管S5和S6阴极连接后的C端与补偿变压器T一次绕组W2的末端相接;单向晶闸管S7和S8阳极连接后的D端与补偿变压器T一次绕组W1的末端相接;单向晶闸管S1、S5阳极和单向晶闸管S3、S7的阴极相互连接后的E端连接在电源输入端L与电源输出端L′之间,单向晶闸管S2、S6阳极和单向晶闸管S4、S8的阴极相互连接后的F端与电源输出端N′相接;补偿变压器T的二次绕组W3串联在电源输入端L与电源输出端L′之间,电源输出端N′与电源输入端N短接。为进一步实现上述目的,还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完成所述各单向晶闸管S1-8的触发极及阴极分别与至少一个触发器Z1-4各自的驱动输出端相接,触发器Z1-4的信号输入端分别与控制器K的信号输出端K3-4、K5-6、K1-2、K7-8相接,控制器K的采样输入端K9、K10分别与电源输出端L′、N′相接。单向晶闸管S1、S5阳极和单向晶闸管S3、S7的阴极相互连接后的E端与电源输出端L′相接。单向晶闸管S1、S5阳极和单向晶闸管S3、S7的阴极相互连接后的E端与电源输入端L相接。补偿变压器T二次绕组W3其首端与电源输入端L相接、其末端与电源输出端L′相接。控制器K的采样输入端K9、K10分别与电源输入端L、N相接。本技术能够产生的有益效果因晶闸管桥路组H中,E端和F端之间的每个支路均由两个反向串联的单向晶闸管构成,因而不可能发生直通,E、F端之间只有通过补偿变压器T的绕组才能构成电流通路,以此从根本上避免了直通问题,即短路问题,故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严重缺陷,并且它具有对交流电压补偿效果好、节约电能、使用寿命较长的优点。附图说明附图为本技术的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能避免晶闸管直通的电压补偿装置,它有补偿变压器T、晶闸管桥路,补偿变压器T的一次绕组分别由至少两组匝数相同的绕组W1和绕组W2组成;晶闸管桥路分别由至少八个单向晶闸管S1-4、S5-8分两组构成晶闸管桥路组H;单向晶闸管S1和S2阴极连接后的A端与补偿变压器T一次绕组W1的首端1相接;单向晶闸管S3和S4阳极连接后的B端与补偿变压器T一次绕组W2的首端3相接;单向晶闸管S5和S6阴极连接后的C端与补偿变压器T一次绕组W2的末端4相接;单向晶闸管S7和S8阳极连接后的D端与补偿变压器T一次绕组W1的末端2相接;单向晶闸管S1、S5阳极和单向晶闸管S3、S7的阴极相互连接后的E端连接在电源输入端L与电源输出端L′之间,单向晶闸管S2、S6阳极和单向晶闸管S4、S8的阴极相互连接后的F端与电源输出端N′相接;补偿变压器T的二次绕组W3串联在电源输入端L与电源输出端L′之间,电源输出端N′与电源输入端N短接。各单向晶闸管S1-8的触发极及阴极分别与至少一个触发器Z1-4各自的驱动输出端11、12、13、14、21、22、23、24、31、32、33、34、41、42、43、44相接,触发器Z1-4的信号输入端15-16、25-26、35-36、45-46分别与控制器K的信号输出端K3-4、K5-6、K1-2、K7-8相接,控制器K的采样输入端K9、K10分别与电源输出端L′、N′相接。单向晶闸管S1、S5阳极和单向晶闸管S3、S7的阴极相互连接后的E端与电源输出端L′相接。单向晶闸管S1、S5阳极和单向晶闸管S3、S7的阴极相互连接后的E端与电源输入端L相接。补偿变压器T二次绕组W3其首端5与电源输入端L相接、其末端6与电源输出端L′相接。控制器K的采样输入端K9、K10分别与电源输入端L、N相接。工作状态时,通过控制各单向晶闸管S1-8的开通和关断,可以使补偿变压器T的一次绕组W1和W2得到三种不同的激励状态,从而得到三种补偿效果当单向晶闸管S2、S4、S5、S7开通时,补偿变压器T的一次绕组得到“同相激励”,此时二次绕组W3上感应出的补偿电压与装置的输入电压同相叠加,装置的输出电压等于输入电压与补偿电压之和;当单向晶闸管S1、S3、S5、S7开通或单向晶部闸管S2、S4、S6、S8开通时,补偿变压器T的一次绕组被短路,二次绕组W3上得到的补偿电压为零,装置的输出电压等于输入电压;当单向晶闸管S1、S3、S6、S8开通时,补偿变压器T的一次绕组W1、W2得到“反相激励”,此时二次绕组W3上感应出的补偿电压与装置的输入电压反相叠加,装置的输出电压等于输入电压与补偿电压之差。以本技术所构成的电压补偿单元也可以多个组合应用,各单元的补偿变压器采用不同的变比,以获得不同的补偿电压,由共同的控制电路统一控制,可以得到更丰富的补偿效果。例如采用三个单元,各单元补偿电压采取4∶2∶1的关系,经编码组合后,可以得到15种补偿电压。多单元组合应用时,部分单向晶闸管支路可以多单元共用,以简化电路,降低成本。本技术中的触发器Z1-4、控制器K以及未详细描述的技术部分均为公知技术。权利要求1.能避免晶闸管直通的电压补偿装置,它有补偿变压器T及晶闸管桥路,其特征在于补偿变压器T的一次绕组分别由至少两组匝数相同的绕组W1和绕组W2组成;晶闸管桥路分别由至少八个单向晶闸管S1-4、S5-8分两组构成晶闸管桥路组H;单向晶闸管S1和S2阴极连接后的A端与补偿变压器T一次绕组W1的首端1相接;单向晶闸管S3和S4阳极连接后的B端与补偿变压器T一次绕组W2的首端3相接;单向晶闸管S5和S6阴极连接后的C端与补偿变压器T一次绕组W2的末端4相接;单向晶闸管S7和S8阳极连接后的D端与补偿变压器T一次绕组W1的末端2相接;单向晶闸管S1、S5阳极和单向晶闸管S3、S7的阴极相互连接后的E端连接在电源输入端L与电源输出端L′之间,单向晶闸管S2、S6阳极和单向晶闸管S4、S8的阴极相互连接后的F端与电源输出端N′相接;补偿变压器T的二次绕组W3串联在电源输入端L与电源输出端L′之间,电源输出端N′与电源输入端N短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避免晶闸管直通的电压补偿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建明
申请(专利权)人:李建明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