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烟囱效应的通风系统、超高层建筑以及通风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129143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4 14:58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烟囱效应的通风系统、超高层建筑以及通风方法,超高层建筑包括多个楼层、以及贯通各楼层的竖井,各楼层包括多个房间,通风系统包括:第一风管,具有相对的上端和下端,第一风管的上端设有第一风口,第一风口与超高层建筑上方的空气连通;节能设备,包括多个产热装置,以及与各产热装置耦合的换热风管,换热风管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与第一风管的下端连通;第二风管,竖向布置于竖井内,且具有相对的上端和下端,第二风管的下端与第二端连通,第二风管的上端为盲端;多根换气管,一端与第二风管连通,另一端设有位于房间内的第二风口。本申请提供的基于烟囱效应的超高层建筑的通风系统、超高层建筑以及通风方法,更加节能、安全和卫生。安全和卫生。安全和卫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烟囱效应的通风系统、超高层建筑以及通风方法


[0001]本申请涉及建筑节能
,特别是涉及基于烟囱效应的超高层建筑通风系统和通风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中国国内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上海中心高度更是高达632米,杭州在建的杭州西站TOD超高层也有400m等。随着建筑高度的不断增加,烟囱效应也越来越明显。
[0003]目前已存在利用烟囱效应来实现自然通风的超高层建筑,这类烟囱效应的产生主要借助了楼梯井、电梯井等建筑内部的自然通道,以及建筑内外不同空气密度产生的压差。在冬季,温度较低、密度较高的新风通过建筑底层各房间的门窗缝隙等吸入建筑内部。在建筑内部加热后,温度较高、密度较低的热风在自然通道内上浮,上浮过程中,热风逐渐通过处于较高层的各房间渗出。在夏季,温度较高、密度较低的新风通过建筑高层的各房间进入建筑内部,新风在建筑内部冷却,形成密度较高的排风并汇集在自然通道内,排风下降后通过处于较低层的各房间渗出。
[0004]现有超高层建筑的通风系统未能充分利用排风冷量、建筑内部废热,节能作用有待加强。此外,这种自然形成的风路系统的可控性较差,容易产生噪声,影响电梯运行,还可能助长火灾烟气、呼吸道传染病的蔓延。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烟囱效应的超高层建筑的通风系统,更加节能、安全和卫生。
[0006]本申请提供的基于烟囱效应的超高层建筑的通风系统,所述超高层建筑包括多个楼层、以及贯通各楼层的竖井,各所述楼层包括多个房间,所述通风系统包括:
[0007]第一风管,竖向布置于所述竖井内,且具有相对的上端和下端,所述第一风管的上端设有第一风口,所述第一风口与所述超高层建筑上方的空气连通;
[0008]节能设备,包括布置于所述超高层建筑底部的多个产热装置,以及与各所述产热装置耦合的换热风管,所述换热风管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风管的下端连通;
[0009]第二风管,竖向布置于所述竖井内,且具有相对的上端和下端,所述第二风管的下端与所述第二端连通,所述第二风管的上端为盲端;
[0010]多根换气管,一端与所述第二风管连通,另一端设有位于所述房间内的第二风口。
[0011]以下还提供了若干可选方式,但并不作为对上述总体方案的额外限定,仅仅是进一步的增补或优选,在没有技术或逻辑矛盾的前提下,各可选方式可单独针对上述总体方案进行组合,还可以是多个可选方式之间进行组合。
[0012]可选的,所述第一风管与所述第二风管均带有保温层。
[0013]可选的,所述第一风口距离地面的高度大于400m。
[0014]可选的,各所述第二风口的位置不高于所述第一风口的位置。
[0015]可选的,所述换气管设有第一风阀。
[0016]可选的,所述产热装置包括冷水机组冷凝器、太阳能集热器、锅炉烟管换热器中的至少一者。
[0017]可选的,在所述换热风管内,空气从所述第一端流到所述第二端的路径为加热路径,所述冷水机组冷凝器、所述太阳能集热器、以及所述锅炉烟管换热器沿所述加热路径依次排列。
[0018]可选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风管的下端之间设有第二风阀和风机,所述第一端还与所述第二风管的下端通过第三风阀连通,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风管的下端之间设有第四风阀,所述第二端还与所述第一风管的下端通过第五风阀连通。
[0019]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超高层建筑,所述的通风系统,所述超高层建筑还包括位于底部设有裙楼,所述太阳能集热器位于所述裙楼的顶部。
[0020]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基于烟囱效应的超高层建筑的通风方法,所述超高层建筑采用所述的通风系统,所述通风方法包括:
[0021]当气温低于或等于4℃时,关闭所述第三风阀、所述第五风阀,打开所述第二风阀和所述第四风阀;
[0022]当气温高于或等于22℃时,打开所述第三风阀、所述第五风阀,关闭所述第二风阀和所述第四风阀;
[0023]当气温大于4℃且小于22℃时,关闭所述第三风阀、所述第五风阀,打开所述第二风阀、所述第四风阀。
[0024]本申请提供的基于烟囱效应的超高层建筑的通风系统、超高层建筑以及通风方法,更加节能、安全和卫生。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申请通风系统在冬季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图1的原理图;
[0027]图3为本申请通风系统在夏季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4为图2的原理图。
[0029]图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30]1、竖井;2、房间;3、第一风管;31、第一风口;4、节能设备;41、换热风管;411、第一端;412、第二端;42、冷水机组冷凝器;421、冷却塔;422、第一换热器;43、太阳能集热器;431、第二换热器;441、锅炉烟管换热器;442、第三换热器;443、锅炉;45、第二风阀;46、引风机;461、旁路风阀;47、第三风阀;48、第四风阀;49、第五风阀;5、第二风管;6、换气管;61、第二风口;62、第一风阀;7、裙楼。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
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32]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时,它可以直接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0033]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34]参考图1~图4,本申请的基于烟囱效应的超高层建筑的通风系统,超高层建筑包括多个楼层、以及贯通各楼层的竖井1,各楼层包括多个房间2,通风系统包括第一风管3、节能设备4、第二风管5以及多根换气管。超高层建筑是指建筑高度在四十层以上或者高度在一百米以上的建筑。
[0035]第一风管3竖向布置于竖井1内,且具有相对的上端和下端,第一风管3的上端设有第一风口31,第一风口31与超高层建筑上方的空气连通。本申请中甲与乙连通的含义是,流体具有通过甲流到乙的可能性,并不严格限定在任意时刻流体都能够通过甲流到乙。例如,可在甲与乙之间设置阀门,仍可认为甲与乙连通。第一风管在冬季的作用是进风管,在夏季的作用是排风管。第二风管在冬季的作用是向室内送风,在夏季的作用是排风。
[0036]节能设备4包括布置于超高层建筑底部的多个产热装置,以及与各产热装置耦合的换热风管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烟囱效应的超高层建筑的通风系统,所述超高层建筑包括多个楼层、以及贯通各楼层的竖井,各所述楼层包括多个房间,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系统包括:第一风管,竖向布置于所述竖井内,且具有相对的上端和下端,所述第一风管的上端设有第一风口,所述第一风口与所述超高层建筑上方的空气连通;节能设备,包括布置于所述超高层建筑底部的多个产热装置,以及与各所述产热装置耦合的换热风管,所述换热风管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风管的下端连通;第二风管,竖向布置于所述竖井内,且具有相对的上端和下端,所述第二风管的下端与所述第二端连通,所述第二风管的上端为盲端;多根换气管,一端与所述第二风管连通,另一端设有位于所述房间内的第二风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管与所述第二风管均带有保温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口距离地面的高度大于400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二风口的位置不高于所述第一风口的位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气管设有第一风阀。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产热装置包括冷水机组冷凝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毅郭轶楠莫洲瑾史凯雨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