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快速去除疏浚余水颗粒态氮磷的填料组合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117936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2 03:19
一种快速去除疏浚余水颗粒态氮磷的填料组合系统,包括:填料组合池、配水渠和集水渠,所述填料组合池设置于配水渠和集水渠之间,其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第一填料区、第二填料区和第三填料区;所述配水渠设计为圆弧形,其中设置V型导流墙;所述配水渠和所述第一填料区之间设置配水花墙,所述配水花墙上设置若干开孔;所述集水渠设计为圆弧形,集水渠末端设置精细格栅;所述集水渠和所述第三填料区之间设置集水花墙,所述集水花墙上设置若干开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尤其适用于疏浚余水,解决了传统的滤料组合对氮磷去除效果不佳、易造成堵塞的问题,在保证较高通量的情况下实现疏浚余水氮磷的快速去除。的快速去除。的快速去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快速去除疏浚余水颗粒态氮磷的填料组合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疏浚余水处理
,涉及快速去除疏浚余水颗粒态氮磷的填料组合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环保疏浚的泥浆经减量化处理后产生大量余水,其中富含氮、磷等营养盐,这类污染物随余水排入受纳水体中,将造成受纳水体的二次污染。去除水中氮磷常采用物理化学与生物的方法。混凝沉淀的物理化学方法可以有效去除水中悬浮微颗粒,但对氮磷去除效果有限,通常其去除率在10%

25%之间,且运行费用较高;脱氮除磷的生物法培养微生物周期较长,需处理水量大,且能耗较高,也不适用于疏浚余水的快速处理。吸附过滤法是快速去除悬浮微颗粒的方法之一,但传统的过滤工艺对氮磷去除效果一般,且易较快吸附饱和,造成堵塞,影响处理效率。经不断实践与探索,本技术提出一种新型的填料组合系统,可以在保证较高通量的情况下经济快速地实现疏浚余水中氮磷的去除。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快速去除疏浚余水颗粒态氮磷的填料组合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组合填料对氮磷去除效果不佳、易造成堵塞等技术问题,同时保证稳定的去除效果和低耗的运行使用。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快速去除疏浚余水颗粒态氮磷的填料组合系统,包括:填料组合池、配水渠和集水渠。
[0005]所述填料组合池设置于配水渠和集水渠之间,其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第一填料区、第二填料区和第三填料区;所述配水渠设计为圆弧形,其中设置V型导流墙,配合圆弧形配水渠道实现均质配水;所述配水渠和所述第一填料区之间设置配水花墙,所述配水花墙上设置若干开孔;所述集水渠设计为圆弧形,集水渠末端设置精细格栅,进一步保障出水悬浮物浓度;所述集水渠和所述第三填料区之间设置集水花墙,所述集水花墙上设置若干开孔。
[0006]进一步,可选地,所述配水渠与集水渠渠道弧形的角度为135
°‑
180
°

[0007]可选地,所述配水渠上的V型导流墙角度为45
°‑
90
°

[0008]可选地,所述配水花墙与集水花墙上的开孔,第一排孔口距水面距离≥0.3m,最下面一排孔口距池底距离≥0.3m,孔口流速为0.3

0.5m/s。
[0009]可选地,所述集水渠上的精细格栅孔隙为2

8mm。
[0010]可选地,第一填料区、第二填料区和第三填料区沿水流方向的长度比例为(1.8

2.5):(0.8

1.2):1,优选比例为2:1:1。
[0011]可选地,第一填料区、第二填料区和第三填料区的填料体积比例为(1.8

2.5):(0.8

1.2):1,优选比例为2:1:1。
[0012]可选地,第一填料区、第二填料区和第三填料区内填料的有效深度为1.0

1.5m。
[0013]可选地,所述第一填料区中填料为8mm

16mm火山岩,所述第二填料区中填料为8mm

32mm沸石,所述第三填料区中填料为8mm

64mm砾石。
[0014]一种运用上述填料组合系统快速去除疏浚余水颗粒态氮磷的技术方案,包括以下步骤:
[0015]S1:将疏浚余水进行预沉处理,使得进入填料组合池的疏浚余水SS(SS是指固体悬浮物浓度,是Suspended Solid的缩写,单位为:mg/L)小于100mg/L;
[0016]S2:SS小于100mg/L的疏浚余水进入填料组合池,控制进水水力负荷,使疏浚余水依次通过第一填料区、第二填料区、第三填料区,最后通过配水花墙进入集水渠后外排。
[0017]可选地,步骤S2中进水水力负荷为2m3/(m2·
d)

8m3/(m2·
d);优选进水水力负荷为4m3/(m2·
d)。
[0018]本技术获得的有益效果包括:
[0019]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高通量、快速的疏浚余水快速过滤填料组合系统,将进水渠道设置为圆弧形配合V型导流墙,产生水涌并分散水流,一方面加强了污水的复氧,另一方面优化污水流态,使其通过配水花墙均匀流至填料组合池,有效避免了污水短流,促进了污水和填料的充分接触。经过复氧的污水在填料组合池中通过耦合生物膜硝化作用以及填料对磷酸盐的吸附作用快速去除疏浚余水颗粒态氮磷,实践表明,氨氮和总磷去除率是传统混凝沉淀法的2倍以上,尤其适用于疏浚余水,解决了传统的滤料组合对氮磷去除效果不佳、易造成堵塞的问题,在保证较高通量的情况下实现疏浚余水氮磷的快速去除,而且施工简单、处理效率稳定,运行能耗低。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技术快速去除疏浚余水颗粒态氮磷的填料组合系统的填料布置平面示意图。
[0021]图2是本技术快速去除疏浚余水颗粒态氮磷的填料组合系统的填料布置剖面示意图。
[0022]图中:1

配水渠;2

配水花墙;3

第一填料区(火山岩);4

第二填料区(沸石);5

第三填料区(砾石);6

集水渠;7

集水花墙;8

V型导流墙;9

细格栅。
具体实施方式
[002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适用于疏浚余水颗粒态氮磷快速去除的填料组合系统,能快速去除疏浚余水中颗粒态氮磷,提高出水水质,避免疏浚余水排放对周边水环境的影响。其中,配水渠中设置V型导流墙,集水区末端设置精密格栅。填料为3种,依照火山岩、沸石、砾石的次序布置,三者的体积比为(1.8

2.5):(0.8

1.2):1。火山岩粒径为8

16mm;沸石粒径为8

32mm;砾石粒径为8

64mm。火山岩、沸石与砾石填料的有效深度为1.0

1.5m。;根据现场实验模拟,进水水力负荷宜采用2m3/(m2·
d)

8m3/(m2·
d),在水力负荷分别采用2m3/(m2·
d)、4m3/(m2·
d)、6m3/(m2·
d)时,进水指标不超过污水厂排放一级A标准的情况下,氨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均达到40%以上,其中水力负荷为4m3/(m2·
d)时氨氮和总磷的去除率最高。组合填料能够较好的去除疏浚余水中的氮磷,在实际生产中未发生堵塞、短流等不利现象。
[0024]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加以说明。
[0025]实施例1
[0026]如图1所示,一种快速去除疏浚余水颗粒态氮磷的填料组合系统,在配水渠1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快速去除疏浚余水颗粒态氮磷的填料组合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填料组合池、配水渠和集水渠,所述填料组合池设置于配水渠和集水渠之间,其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第一填料区、第二填料区和第三填料区;所述配水渠设计为圆弧形,其中设置V型导流墙;所述配水渠和所述第一填料区之间设置配水花墙,所述配水花墙上设置若干开孔;所述集水渠设计为圆弧形,集水渠末端设置精细格栅,所述集水渠和所述第三填料区之间设置集水花墙,所述集水花墙上设置若干开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去除疏浚余水颗粒态氮磷的填料组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水渠与集水渠渠道为圆弧形,弧形的角度为135
°‑
180
°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去除疏浚余水颗粒态氮磷的填料组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水渠上的V型导流墙角度为45
°‑
90
°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去除疏浚余水颗粒态氮磷的填料组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水花墙与集水花墙上的开孔,第一排孔口距水面距离≥0.3m,最下面一排孔口距池底距离≥0.3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去除疏浚余水颗粒态氮磷的填料组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川王晨赵天彪赵东华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