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冬小包脚菇原种培养基及培养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10093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1 23:25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食用菌培育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冬小包脚菇原种培养基及培养方法;本申请研究得到了一种冬小包脚菇原种培养基,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干重):木屑7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冬小包脚菇原种培养基及培养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食用菌培育
,具体涉及一种冬小包脚菇原种培养基及培养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冬小包脚菇(Volvariella brumalis He sp.)俗称低温草菇、谷桩菌,隶属于光柄菇科Pluteaceae,包脚菇属Volvariella,是贵州省生物研究所何绍昌先生在1987年发现的新种,全国仅贵州有分布,也是目前包脚菇属中唯一一个低温出菇种类,出菇温度4℃—17℃,其对低温环境具有较强的抗性和耐性,填补了该属可食用种类均为中高温型的缺陷,对弥补草菇冬季市场缺口具有重要意义。该菇肉质鲜美可口,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矿物元素,具有重要的市场价值和科研价值。
[0003]近年来,团队在冬小包脚菇的资源收集、品种选育、示范栽培的基础上,品种选育、生产技术上已取得一定成效,研究表明,适宜培养温度为15℃

18℃,适宜酸碱度为pH7

pH9;最佳碳氮源分别为蔗糖和麦麸;最佳碳氮比(葡萄糖:蛋白胨)是30:1。但贵州省地方标准中DB52/T 1435—2019中冬小包脚菇母种生产认为需分布点的土壤浸提液;原种和栽培种没有系统的开展研究,产业存在着制种繁琐且周期长、易老化等问题,给冬小包脚菇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力。因此,及时研究提出冬小包脚菇原种和栽培种的生产工艺、配方和技术要求,使用该培养基和培养方法,冬小包脚菇菌丝吃料快、健壮、发达且浓密度高,气生菌丝发达,容易形成菌核且数量多,解决了传统栽培菌种吃料慢、培养周期长、制种繁琐且周期长、易老化等问题,对冬小包脚菇产业化、标准化推广有重要的意义。
[0004]公告号为CN103980027B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冬小包脚菇的菌种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及利用其的菌种培养方法,菌种培养基为:玉米芯80%,米糠18%,过磷酸钙1%,葡萄糖1%;玉米芯;其制备方法:玉米芯加入沸水使其全部淹没原料,浸泡0.8h~1.2h,过滤去水分,加入上述配方的米糠、过磷酸钙、蔗糖,搅拌均匀,形成培养基;检查并调整所述培养基的水分,含水量50%~55%;装瓶,灭菌。菌种培养方法:菌种分离,培养并转接:再按相同方法,再进行2次以上的转接。
[0005]《冬小包脚菇栽培技术》(代丽华,农村百事通,2016

08

01.)公开了冬小包脚菇的栽培技术,其中,公开了其生产种培养基配方为:玉米芯粉70%、米糠18%、麸皮10%、过磷酸钙1%、蔗糖1%。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冬小包脚菇原种培养基及培养方法。
[0007]具体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8]1、一种冬小包脚菇原种培养基,配方为:木屑75

80%,麦粒15

20%,石灰2

4%,复合肥1

3%。所述原种培养基的配方总量为100%。
[0009]进一步,所述原种培养基的最佳配方为:木屑79%,麦粒17%,石灰3%,复合肥
1%。
[0010]2、上述冬小包脚菇原种培养基的制备方法为:麦粒选择无霉变、未发芽,过筛后除去杂物,自来水浸泡麦粒20

24小时,期间换水2

3次,沸水煮10

15分钟,捞出沥干水;加入浸透水的木屑,将木屑和麦粒混合后加入复合肥、石膏粉和生石灰粉充分拌匀,培养料含水量60%,使用350ml的原种瓶制作原种,121℃高压蒸汽灭菌2h。
[0011]3、冬小包脚菇的培养方法,包括母种活化、原种制作、接种培养和栽培种培养。
[0012]进一步,所述的培养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13](1)母种活化:制备冬小包脚菇菌株活化培养基平板30个,无菌环境下将试管母种接种到母种活化培养基培养皿上(接种至平板的中心位置),于15℃恒温培养箱中培养活化20天备用;
[0014]进一步,所述活化培养基,其配方为:蔗糖10.0g,葡萄糖5.0g,麦麸2.0g,牛肉膏2.0g,KH2PO
4 1g,MgSO4·
7H2O 0.5g,琼脂20g,蒸馏水1000mL,酸碱度调至pH8。
[0015](2)原种制作:制备原种培养基,使用原种瓶制作原种,121℃高压蒸气灭菌2h;
[0016](3)接种培养:用打孔器沿活化好的母种菌落边缘打成圆片,每个原种接种3

5片,放置原种瓶中间,接种后放置于15~18℃条件下暗光培养35~40d菌丝长满瓶底,40~50d内形成菌核,表示原种已培养结束,可以开始制备栽培种;
[0017](4)栽培种培养:将步骤(3)培养好的原种接入栽培瓶内,每瓶原种接种栽培瓶15

20瓶,放入培养室内15~18℃条件下遮光培养,38~42d左右长满菌丝,42~52d内菌核形成,表示栽培种培养结束。
[0018]本申请所采用的冬小包脚菇菌株为野生冬小包脚菇子实体分离而来,菌株保藏于贵州省生物研究所。
[0019]一、冬小包脚菇原种培养基配方筛选实验
[0020]1、具体配方如表1所示
[0021]表1
[0022][0023]2、实验方法
[0024](1)母种活化
[0025]制备冬小包脚菇菌株活化培养基平板30个,无菌环境下将试管母种接种到母种活化培养基上培养皿的中心位置,15℃恒温培养箱中培养活化20天备用。
[0026](2)原种制作
[0027]根据原种培养基配方1~9,先搅拌主料和麸皮,然后加入复合肥、石膏粉和生石灰粉再充分拌匀,培养料含水量60%;使用350mL的原种瓶(购买的组培瓶)制作原种,121℃高压蒸汽灭菌2h。
[0028](3)接种培养
[0029]灭菌后的料袋置于无菌室冷却至20℃以下即可接种。用8mm的打孔器沿菌落边缘打成圆片,每个原种接种1片,放置原种瓶中间,接种后放置15℃下恒温培养箱避光培养。每个原种配方处理18瓶,分3次重复,每重复6瓶。控制培养室二氧化碳浓度不超过3

。观察记录菌丝长势、菌丝颜色、平均生长速度和平均满瓶时间等。
[0030]二、不同培养料配方菌丝生长速度比较
[0031]更换培养料的主料,其余原料与本申请的培养料相同,培养条件相同,菌丝生长情况如表2、表3所示。
[0032]表2
[0033][0034]表3不同培养料配方菌丝生长速度
[0035][0036][0037]三、正交实验优化配方
[0038]采用正交法对冬小包脚菇的原种培养基进行优化设计,结果如表4、表5所示。
[0039]表4正交优化配方对冬小包脚菇菌丝生长速度的影响
[0040][0041]表5冬小包脚菇正交试验方差分析表
[0042][0043][004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冬小包脚菇原种培养基,其特征在于,所述原种培养基配方为:木屑75

80%,麦粒15

20%,石灰2

4%,复合肥1

3%。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冬小包脚菇原种培养基,其特征在于,所述原种培养基配方为:木屑79%,麦粒17%,石灰3%,复合肥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冬小包脚菇原种培养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原种培养基制备方法为:选择无霉变、未发芽的麦粒,过筛后除去杂物,自来水浸泡麦粒20

24小时,期间换水2

3次,沸水煮10

15分钟,捞出沥干水;加入浸透水的木屑,再加入复合肥、石膏粉和生石灰粉充分拌匀,调节水分使培养料含水量55

60%;使用350ml的原种瓶制作原种,121℃高压蒸汽灭菌2h得到。4.一种冬小包脚菇的培养方法,所述的培养方法包括:母种活化、原种制作、接种培养和栽培种培养,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接种培养,是用打孔器沿活化好的母种菌落边缘打成8mm圆片,每个原种接种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鹏熊雪向准和耀威黄静王晶刘忠玄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省生物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