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柔性限流阻咸装置及阻咸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09569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1 22: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柔性限流阻咸装置及阻咸方法,装置包括设置于河道第一断面河床上的若干第一桩基、设置于河道第二断面河床上的若干第二桩基、若干浮筒、若干缆绳、拦阻网、第一阻水布和第二阻水布,在涨潮时,在水流作用下,浮筒往上游移动,直至下游第一桩基和浮筒之间的缆绳绷紧,浮筒停止运动;在水流作用下,第一阻水布和第二阻水布贴在拦阻网上,形成拦河断面,使得过水断面减小;由于拦阻网的高度大于第一阻水布和第二阻水布的高度之和,因此第一阻水布和第二阻水布之间存在能够过水的缝隙,以减小缆绳受力;在落潮时,第一阻水布和第二阻水布在潮流作用下离开拦阻网,落潮流正常下泄。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灵活性和经济性,能够在短期内安装和拆卸。安装和拆卸。安装和拆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柔性限流阻咸装置及阻咸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河口咸潮抑咸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柔性限流阻咸装置及阻咸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咸潮是河流入海口地区特有的自然现象,咸潮入侵是指河口外高盐水随潮涨潮落沿河口向上输运和混合,造成上游河道水体变咸的现象。例如,受珠江流域冬季上游来水偏枯、海平面上升及河道下切等因素影响,珠江河口地区咸潮爆发频繁,导致河道上游水厂取水口出现超标准咸水,致使水厂不能取到淡水,影响供水安全。
[0003]为预防或减少咸潮入侵带来的灾害,目前常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对河口区域的水表盐度进行反演,结合水文站点水样盐度情况对咸潮进行预测。根据咸潮预测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咸潮抑咸。珠江流域骨干水库调水压咸的“上补”咸潮防控技术已基本成熟,同时三角洲原水取输蓄供系统的“中蓄”也逐步发挥其作用,但是应对连续枯水年或特枯水年,仍无有效的应对咸潮措施。研发河口阻咸技术,构建“上补

中蓄

下阻”珠江河口咸潮综合防控体系,对于供水安全保障意义重大。
[0004]早在1988和1999年,潜坝作为下挡抑咸工程措施被应用于美国的密西西比河,该潜坝在枯季来临前用河床的泥沙建造,在完成抑咸作用后由汛期的洪水将潜坝冲开,经过实践证明潜坝能有效的阻止盐水楔入侵,从而抑制咸潮上溯。但是潜坝工程量巨大且不能重复使用,且只针对弱混合河口才行之有效,对强混合型河口作用不大。
[0005]专利CN108914875A公开了一种用于河口咸潮防治的水下水幕方法,通过吸取上层淡水并使淡水在底部喷出,掀起并促进底部盐水团搅动,破坏盐水楔结构,降低河道盐度;同时根据当地预报盐度自动调节喷水量,在盐度较低时降低喷水量,在盐度较高时提高喷水量,使盐水团与淡水充分接触,降低河道盐度,为河口地区取水提供依据。该技术需要使用多台大功率水泵抽水,并且需要搭建河口平台,因而其建造成本高。并且在使用时大功水泵会产生较多的电能消耗,使用成本也比较高。
[0006]专利CN 107059762A公开了一种河床面咸水楔上溯抑制装置,包括桩基础,还包括钢轨轨道及楔形轨道车,钢轨轨道安装在桩基础上,楔形轨道车的数量根据河宽确定,楔形轨道车可在钢轨轨道上行走。该装置在河口河床面上安装轨道,在轨道上布置楔形轨道车,在实际运营中,相当于可移动的楔形潜坝,起到抑制咸潮的作用。该装置需要在河床敷设钢轨并制造楔形轨道车,建造成本较高。并且长时间使用时,由于河床泥沙淤积会掩埋钢轨,需要及时清理泥沙,维护成本也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建造和维护成本高的缺陷,提供一种柔性限流阻咸装置及阻咸方法,具有方便拆卸、低成本的优点。
[0008]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9]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柔性限流阻咸装置,包括设置于河道第一断面河床上的若干第一桩基、设置于河道第二断面河床上的若干第二桩基、若干浮筒、若干缆绳、拦阻网、第一阻水布和第二阻水布,所述第二断面位于第一断面的上游,若干浮筒漂浮于水面且由绳索串联起来,所述缆绳的一端与第一桩基连接,另一端与浮筒连接;所述拦阻网的上沿与浮筒连接,拦阻网的下沿与第二桩基连接;所述第一阻水布的上沿与浮筒连接,第一阻水布的下沿悬空;所述第二阻水布的下沿与第二桩基连接,第二阻水布的上沿连接有浮管,所述拦阻网的高度大于第一阻水布和第二阻水布的高度之和。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桩基等间距排布,相邻第一桩基的间距为3~8米。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桩基等间距排布,相邻第二桩基的间距为3~8米。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桩基与第二桩基的之间的河道长度为5~30m。
[0013]进一步地,所述浮筒为中空的圆筒状结构,浮筒上设有供绳索穿过的绳孔。
[0014]进一步地,所述绳索的两端固定在河道两岸。
[0015]进一步地,所述缆绳的长度为8~40m。
[0016]进一步地,所述拦阻网为尼龙绳网或钢丝网,其孔径为0.5m~1m。
[001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阻水布和第二阻水布采用柔性不透水材质。
[0018]进一步地,所述拦阻网的高度比第一阻水布和第二阻水布的高度之和大 0.5~2m。
[0019]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所述柔性限流阻咸装置的阻咸方法,包括:
[0020]在涨潮时,在水流作用下,浮筒往上游移动,直至下游第一桩基和浮筒之间的缆绳绷紧,浮筒停止运动;在水流作用下,第一阻水布和第二阻水布贴在拦阻网上,形成拦河断面,使得过水断面减小;由于拦阻网的高度大于第一阻水布和第二阻水布的高度之和,因此第一阻水布和第二阻水布之间存在能够过水的缝隙,以减小缆绳受力;
[0021]在落潮时,第一阻水布和第二阻水布在潮流作用下离开拦阻网,落潮流正常下泄。
[00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柔性限流阻咸装置及阻咸方法,阻咸装置包括设置于河道第一断面河床上的若干第一桩基、设置于河道第二断面河床上的若干第二桩基、若干浮筒、若干缆绳、拦阻网、第一阻水布和第二阻水布,所述第二断面位于第一断面的上游,若干浮筒漂浮于水面且由绳索串联起来,所述缆绳的一端与第一桩基连接,另一端与浮筒连接;所述拦阻网的上沿与浮筒连接,拦阻网的下沿与第二桩基连接;所述第一阻水布的上沿与浮筒连接,第一阻水布的下沿悬空;所述第二阻水布的下沿与第二桩基连接,第二阻水布的上沿连接有浮管,所述拦阻网的高度大于第一阻水布和第二阻水布的高度之和。在涨潮时,在水流作用下,浮筒往上游移动,直至下游第一桩基和浮筒之间的缆绳绷紧,浮筒停止运动;在水流作用下,第一阻水布和第二阻水布贴在拦阻网上,形成拦河断面,使得过水断面减小;由于拦阻网的高度大于第一阻水布和第二阻水布的高度之和,因此第一阻水布和第二阻水布之间存在能够过水的缝隙,以减小缆绳受力;在落潮时,第一阻水布和第二阻水布在潮流作用下离开拦阻网,落潮流正常下泄。本专利技术具有灵活性和经济性,能够在短期内安装和拆卸,在咸潮严重时,封堵河道,限制涨潮流,保障供水安全。咸潮减弱时,也能够拆除恢复通航,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价值。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实施例1和实施例2柔性限流阻咸装置的正视图。
[0024]图2为实施例1和实施例2柔性限流阻咸装置在涨潮时的左视图。
[0025]图3为图2去除附图标记后的示意图。
[0026]图4为实施例1和实施例2柔性限流阻咸装置在落潮时的左视图。
[0027]图5为图4去除附图标记后的示意图。
[0028]其中:1、河床;2、第一桩基;3、第二桩基;4、浮筒;5、水面;6、缆绳;7、拦阻网;8、第一阻水布;9、第二阻水布;10、绳索;11、浮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柔性限流阻咸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河道第一断面河床(1)上的若干第一桩基(2)、设置于河道第二断面河床(1)上的若干第二桩基(3)、若干浮筒(4)、若干缆绳(6)、拦阻网(7)、第一阻水布(8)和第二阻水布(9),所述第二断面位于第一断面的上游,若干浮筒(4)漂浮于水面(5)且由绳索(10)串联起来,所述缆绳(6)的一端与第一桩基(2)连接,另一端与浮筒(4)连接;所述拦阻网(7)的上沿与浮筒(4)连接,拦阻网(7)的下沿与第二桩基(3)连接;所述第一阻水布(8)的上沿与浮筒(4)连接,第一阻水布(8)的下沿悬空;所述第二阻水布(9)的下沿与第二桩基(3)连接,第二阻水布(9)的上沿连接有浮管(10),所述拦阻网(7)的高度大于第一阻水布(8)和第二阻水布(9)的高度之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限流阻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桩基(2)等间距排布,相邻第一桩基(2)的间距为3~8米。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限流阻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桩基(3)等间距排布,相邻第二桩基(3)的间距为3~8米。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限流阻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桩基(2)与第二桩基(3)的之间的河道长度为5~30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限流阻咸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陈杨芳杨裕桂苏波邹华志刘国珍袁菲佟晓蕾
申请(专利权)人: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