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ADN动态重构与有功、无功联合优化模型的充电负荷预测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EV充电负荷预测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ADN动态重构与有功、无功联合优化模型的充电负荷预测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全球尤其中国的电动汽车(Electric Vehicle,EV)产业正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虽已明确要求城市各区域多配置充电设施,但是电动汽车EV具有道路交通网络负荷和电力网络负荷的双重属性,其驾驶行为和充电行为会受到路网和电网的交替影响。主动配电网是解决分布式新能源并网运行控制、电网与EV及其充放电设施互动、智能配用电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含DG和EV的主动配电网网络重构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但鲜有研究考虑EV负荷的时空分布特性和EV与交通系统、配电网的耦合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ADN动态重构与有功、无功联合优化模型的充电负荷预测方法,该方法计及车、路、网的耦合性,建立EV时空转移模型并应用于不同场景的充电负荷预测。针对含EV的ADN,建立ADN动态重构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1.基于ADN动态重构与有功、无功联合优化模型的充电负荷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建立EV单位里程能耗模型;步骤2:考虑车主主观意愿,建立EV充电负荷时空分布预测模型,适用不同场景的充电负荷预测;步骤3:计及综合运行成本与电压偏差指标确定目标函数,建立含ADN动态重构与有功、无功联合优化数学模型;步骤4:基于约束条件,利用二阶锥松弛和变量乘积线性化方法,对步骤3联合优化数学模型进行转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ADN动态重构与有功、无功联合优化模型的充电负荷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基于交通运输能力的速度、流量,考虑实际温度、交通运输状况的EV单位里程能耗模型以及EV的荷电状态,具体如下:式中:ν
ti,j
(x)为道路(i,j)上x处EV的速度,i和j分别为道路的两侧,表示道路(i,j)的车流量,Tr
i,j
表示交通运输能力,a1、a2、a3分别为道路自适应系数,χ
t
为t时刻道路饱和度;表示t时刻道路饱和度的β次幂、表示t时刻道路饱和度的a3次幂;计及空调开启的EV每公里耗电量计算如下:式中:E
ti,j
(x)为未计空调开启的EV每公里耗电量;实际温度的变化能影响EV用户空调开启率,具体表示为:式中:K
temp
为能量比例系数,假设生成某一温度均匀分布的随机数r,如果r<K
pect
,则开启空调;q1~q4和c1~c3为拟合参数,b代表温度,K
pect
表示不同温度下的空调开启率;综合式(2)和式(3),EV的实际每公里耗电量表示为:综合式(2)和式(3),EV的实际每公里耗电量表示为:表示t时刻的能量比例系数、表示未计空调开启的EV每公里耗电量;因此,EV在地点x的荷电状态计算式为:
SOC(x)表示EV在地点x的荷电状态计算式,SOC
init
表示EV行驶的初始荷电状态,E
t
(x)表示EV的实际每公里耗电量、C
EV
表示电池容量、D
X
表示行驶起点到地点x的距离。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ADN动态重构与有功、无功联合优化模型的充电负荷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考虑车主主观意愿的EV充电负荷时空分布预测模型,应用于不同场景的充电负荷预测,具体如下:剩余电量和下一段行驶距离D
next
之比越小,充电的意愿越强;根据用户主观意愿uu
sat
来描述EV用户的主观充电意愿:SOC(x)表示EV在地点x的荷电状态计算式、C
EV
表示电池容量、D
next
表示下一段行驶距离、E
t
(x)表示EV的实际每公里耗电量;引入F
fuz
表示充电意愿的模糊集,其隶属函数F
fuz
(uu
sat
),由以下公式(7)表示:式中:uu
maxsat
、uu
minsat
分别为uu
sat
的上、下限;uu
sat
表示用户主观意愿、τ表示出于主观意愿给EV充电的概率;EV有两种充电模式,考虑充电成本和电池损耗,默认为慢充,若停驻结束,则慢充无法满足期望荷电状态SOC
exp
,即满足式(8)时选择快充:C
EV
表示电池容量、SOC
exp
表示期望荷电状态;式中:P
slow
为EV额定慢充功率,T
ip
、SOC
iinit
分别为EV在停车点i的停车时长、初始荷电状态;若EV在行驶过程中的SOC低于SOC
thr
,则会在中途进行充电,充电地点L
midpar
为靠近目的地的充电站,充电时间T
char
的计算公式如下:D
thr
表示为EV从初始荷电状态SOC
init
到临界荷电状态SOC
thr
的可行驶距离、SOC
thr
表示临
界荷电状态、为靠近目的地的充电站的充电地点、r
c
表示EV的SOC降至SOC
thr
时,经过充电站的数量、∑D
r
表示EV行程起点和第r个的充电站之间的距离、J表示第J个地点;式中:D
thr
为EV从SOC
init
到临界荷电状态SOC
thr
的可行驶距离;∑D
r
表示EV行程起点和第r个的充电站之间的距离;r
c
表示EV的SOC降至SOC
thr
时,经过的充电站的数量;f(r
c
)表示r
c
对应的交通网络,P
fast
和P
slow
为额定快充功率和慢充功率;T
char
表示充电时间、D
mid
表示从行驶起点到电动汽车的SOC将至0时到达的充电站点之间的距离、∑D
r
表示EV行程起点和第r个的充电站之间的距离;根据交通节点和配电网络的耦合关系,统计各配电节点的时空负荷,配电节点z处的充电负荷P
z
(t)和配电网总充电负荷P
DN
(t)表示为:(t)表示为:表示在t时刻第n个电动汽车的充电功率、n表示z节点电动汽车充电数量;P
z
(t)表示配电节点z处的充电负荷;式中:N
EV
和N
w
分别为t时刻充电节点EV和充电节点数量,将P
DN
(t)储存于N
w
×
24的矩阵W中,当模拟y1的数量达到最大值z1或满足公式(13),模拟终止,否则重复充电负荷预测;式中:W
b
表示W中的第b列向量;A
nWb
表示第n次模拟的W
b
中的平均值;ξ1为收敛精度;表示第n
‑
1次模拟的W
b
中的平均值。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ADN动态重构与有功、无功联合优化模型的充电负荷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考虑综合运行成本和电压偏差指标,则ADN动态重构与有功、无功联合优化数学模型的目标函数为:Min{μ1(f
L
+f
DG
+f
O
)+μ2C
V
f
V
}
ꢀꢀꢀꢀ
(14);式中:f
L
、f
DG
和f
O
分别为有功网损、弃风弃光和开关动作的费用,f
V
为电压偏差;μ1和μ2为权重系数,且μ1+μ2=1;C
V
表示成本系数;表示成本系数;
式中,T为总调度时间;Ω
E
和Ω
DG
分别为电网支路集合和DG所在节点集合;C
L
、C
D
和C
V
为不同成本系数;V
th
为理想运行电压的上下限阈值;I
ij,t
表示t时刻流过支路ij的电流;R
ij
表示支路ij的电阻,Δt表示单个调度时间段,ΔZ
ij
表示布尔变量,其数值为0/1时表示支路ij处于断开/闭合状态、P
DG
表示DG所在节点的有功功率,表示t时刻DG节点中i节点的有功功率;ΔZ
ij0
表示支路ij开关的初始状态。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ADN动态重构与有功、无功联合优化模型的充电负荷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计及主动管理技术和EV时空分布,调节约束条件:1)系统功率约束:1)系统功率约束:1)系统功率约束:1)系统功率约束:式中:ΔZ
ij
为0、1变量,表示支路ij处于开、闭状态;P
G,i,t
、Q
G,i,t
分别为t时刻的注入节点i有功、无功功率;P
ij,t
、Q
ij,t
为t时刻流过支路ij的有功、无功功率,均以从节点i流出为正;g
ij
和b
ij
分别为支路ij的电导和电纳;V
i,t
、V
j,t
和θ
ij,t
分别为t时刻i、j的电压幅值和i、j之间的电压相位差;ΔZ
ij
表示布尔变量,其数值为0/1时表示支路ij处于断开/闭合状态、N(i)表示与节点i相连的节点集合;2)支路载流量约束:式中:I
ij,max
为电流幅值的最大值;λ
ij
表示支路连接状态;3)节点电压约束:V
i,min
≤V
i,t
≤V
i,max
ꢀꢀꢀꢀ
(24);式中:V
i,min
和V
i,max
为节点i电压下限和上限;4)辐射型网络约束:
式中:E
ij
、E
ji
均为0、1变量,E
ij
=1表示支路潮流方向为节点j流向节点i,且节点j为节点i的父节点;N(i)表示与节点i相连的节点集合;Y
mk,e
、Y
km,e
亦为0/1变量;E
ij
、E
ji
均为布尔变量:E
ij
表示支路i
‑
j的潮流方向变量、E
ji
表示支路j
‑
i的潮流方向变量、Y
mk,e
、Y
km,e
均为0/1变量;E
1j
=0限制了潮流只能从1号节点流出,为变电站节点、m和k分别为对偶图的节点,e为对偶图节点连接的支路、M
K
、S
K
分别为m,k节点集合;5)CB约束:投切电容器(Capacitor Banks,CB),其约束为:式中:y
j,tCB
为t时段电容投运组数,为整数变量,Q
jCB,step
为每组电容器的无功输出量;表示t时段投运的电容器的无功输出量、表示t时刻电容投运的最大组数、表示任意一个、Ω
CB
表示CB所在节点集合,t表示t时段;6)SVC约束:静止无功补偿装置(static var compensation,SVC),其约束为:式中:Q
jSVC,min
、Q
jSVC,max
为SVC功率的下、上限;表示t时刻节点j无功补偿功率大小、Ω
SVC
表示SVC所在节点集合;7)OLTC运行约束:有载分接开关(On Load Tap Changer,OLTC),其约束为:式中:r
j,t
表示OLTC变比平方、r
j,s
表示OLTC档位s和档位s
‑
1的变比平方差值、V
j,min
、V
j,max
分别表示节点j可调压的最小/最大的范围;Ω
Sub
为变电站节点;V
j,tBase
为变压器高压侧电压值;r
j,t
为OLTC变比平方,r
jmax
和r
jmin
为r
j,t
上、下限;r
j,s
为OLTC档位s、s
技术研发人员:程杉,贺彩,钟仕凌,李沣洋,刘延光,
申请(专利权)人:三峡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