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的对重块搬运辅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08504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1 19:47
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抬起电梯的对重块的电梯的对重块搬运辅具。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电梯的对重块搬运辅具具备:主体部,其配置于电梯的最上层的对重块的上表面;固定把持部,其配置于最上层的对重块的一侧;楔状的固定插入部,其朝向最上层的对重块的下方沿水平方向突出;可动把持部,其以沿水平方向移动自如的方式与主体部连结,且配置于最上层的对重块的另一侧;楔状的可动插入部,其朝向最上层的对重块沿水平方向突出;以及螺纹体,其使固定插入部从最上层的对重块的一侧插入到最上层的对重块的下方,并使可动插入部从最上层的对重块的另一侧插入到最上层的对重块的下方。入到最上层的对重块的下方。入到最上层的对重块的下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电梯的对重块搬运辅具


[0001]本公开涉及电梯的对重块搬运辅具。

技术介绍

[0002]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电梯的对重块搬运辅具。该对重块搬运辅具的插入部插入电梯的对重块之下。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

00658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7]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对重块搬运辅具中,需要利用工具使插入部在上下方向上反复微小移动。因此,无法容易地抬起对重块。
[0008]本公开是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而完成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抬起电梯的对重块的电梯的对重块搬运辅具。
[0009]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0]本公开的电梯的对重块搬运辅具具备:主体部,其配置于在电梯的对重框的内部沿铅垂方向层叠的多个对重块中的最上层的对重块的上表面;固定把持部,其与所述主体部连结,在所述主体部配置于所述最上层的对重块的上表面时,所述固定把持部配置于与所述最上层的对重块的长边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一侧;楔状的固定插入部,其与所述固定把持部连结,朝向所述最上层的对重块的下方沿水平方向突出;可动把持部,其以沿水平方向移动自如的方式与所述主体部连结,在所述主体部配置于所述最上层的对重块的上表面时,所述可动把持部配置于与所述最上层的对重块的长边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另一侧;楔状的可动插入部,其与所述可动把持部连结,朝向所述最上层的对重块沿水平方向突出;以及螺纹体,其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可动把持部侧,所述螺纹体在所述主体配置于所述最上层的对重块的上表面的状态下,使所述可动把持部向接近所述最上层的对重块的方向移动,从而使所述固定插入部从与所述最上层的对重块的长边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一侧插入到所述最上层的对重块的下方,并且使所述可动插入部从与所述最上层的对重块的长边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另一侧插入到所述最上层的对重块的下方。
[0011]专利技术效果
[0012]根据本公开,通过利用螺纹体使可动把持部向接近最上层的对重块的方向移动,从而将固定插入部及可动插入部插入到对重块的下方。因此,能够容易地抬起电梯的对重块。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应用了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对重块搬运辅具的电梯的结构图。
[0014]图2是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对重块搬运辅具的主视图。
[0015]图3是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对重块搬运辅具的立体图。
[0016]图4是用于说明利用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对重块搬运辅具进行的对重块的搬运作业的图。
[0017]图5是表示利用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对重块搬运辅具进行的对重块的搬运作业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根据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各图中,对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适当地简化或省略该部分的重复说明。
[0019]实施方式1.
[0020]图1是应用了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对重块搬运辅具的电梯的结构图。
[0021]在图1的电梯中,井道1贯穿建筑物的各层。多个层站2设置于建筑物的各层。多个层站2分别与井道1对置。多个层站2分别具备层站门3。
[0022]曳引机4设置在井道1的上部。曳引机4具备绳轮5。偏导轮6设置于井道1的上部。
[0023]一对轿厢导轨7设置于井道1。一对轿厢导轨7分别沿铅垂方向延伸。一对轿厢导轨7相互平行。一对轿厢导轨7相互对置。
[0024]一对对重导轨8设置于井道1。一对对重导轨8分别沿铅垂方向延伸。一对对重导轨8相互平行。一对对重导轨8相互对置。
[0025]主绳索9卷绕在绳轮5和偏导轮6上。
[0026]轿厢10被设置成能够在井道1的内部沿着一对轿厢导轨7升降。轿厢10支承于主绳索9的一侧。轿厢10具备轿厢门11。
[0027]对重12被设置成能够在井道1的内部沿着一对对重导轨8升降。对重12支承于主绳索9的另一侧。对重12具备对重框13和多个对重块14。
[0028]轿厢缓冲器15设置在井道1的底部。轿厢缓冲器15设置在轿厢10的下方。
[0029]对重缓冲器16设置在井道1的底部。对重缓冲器16设置在对重12的下方。
[0030]接着,使用图2和图3对对重块搬运辅具的结构进行说明。
[0031]图2是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对重块搬运辅具的主视图。图3是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对重块搬运辅具的立体图。
[0032]如图2和图3所示,对重块搬运辅具18具备主体部19、拧入凸台20、一对钩部21、螺纹体22、把手23、固定把持部24、固定插入部25、可动把持部26以及可动插入部27。
[0033]主体部19是具有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的平面形状的部件。例如,主体部19具有切口部。切口部沿着主体部19的长边方向形成为长孔状且U字状。切口部的开放部设置于主体部19的一个短边侧的端部。
[0034]拧入凸台20是螺母状部件。拧入凸台20与主体部19的切口部的开放部相邻地设置。例如,拧入凸台20与主体部19一体地形成。例如,拧入凸台20通过利用内缘翻边等对主体部19的一部分进行加工而形成。拧入凸台20具有开口部。该开口部在拧入凸台20的中心
呈圆形状开口。该开口部的中心轴被设置成与主体部19的长边方向平行的方向。例如,拧入凸台20的开口部的中心轴与主体部19的切口部的中心轴相同。
[0035]例如,一对钩部21中的一方设置于主体部19的长边侧的一侧面。例如,一对钩部21中的另一方设置于主体部19的长边侧的另一侧面。例如,一对钩部21分别设置在隔着主体部19而对称的位置。例如,一对钩部21分别从隔着主体部19而对称的位置向上下方向偏移地设置。例如,一对钩部21分别从隔着主体部19而对称的位置向左右方向偏移地设置。
[0036]把手23是U字状部件。例如,把手23设置于主体部19的上表面。
[0037]固定把持部24形成为平板状。固定把持部24相对于主体部19的长边方向向垂直下方向延伸。固定把持部24的一端部与主体部19的另一个短边侧端部连结。固定把持部24的一个端部与主体部19垂直。
[0038]固定把持部24具备固定把持部缓冲体24a。固定把持部缓冲体24a是弹性材料。例如,固定把持部缓冲体24a由聚氨酯形成。例如,固定把持部缓冲体24a由橡胶形成。固定把持部缓冲体24a沿着固定把持部24的与可动把持部26对置的侧面设置。固定把持部缓冲体24a形成为楔状。具体而言,固定把持部缓冲体24a的厚度朝向主体部19变小。
[0039]固定插入部25形成为楔状。固定插入部25的一端部与固定把持部24的另一端部连结。固定插入部25与固定把持部24垂直。固定插入部25与主体部19平行。固定插入部25的另一端部向接近主体部19的一侧的方向延伸。例如,固定插入部25的另一端部形成为楔状。具体而言,固定插入部25的另一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电梯的对重块搬运辅具,其具备:主体部,其配置于在电梯的对重框的内部沿铅垂方向层叠的多个对重块中的最上层的对重块的上表面;固定把持部,其与所述主体部连结,在所述主体部配置于所述最上层的对重块的上表面时,所述固定把持部配置于与所述最上层的对重块的长边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一侧;楔状的固定插入部,其与所述固定把持部连结,朝向所述最上层的对重块的下方沿水平方向突出;可动把持部,其以沿水平方向移动自如的方式与所述主体部连结,在所述主体部配置于所述最上层的对重块的上表面时,所述可动把持部配置于与所述最上层的对重块的长边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另一侧;楔状的可动插入部,其与所述可动把持部连结,朝向所述最上层的对重块沿水平方向突出;以及螺纹体,其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可动把持部侧,所述螺纹体在所述主体配置于所述最上层的对重块的上表面的状态下,使所述可动把持部向接近所述最上层的对重块的方向移动,从而使所述固定插入部从与所述最上层的对重块的长边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一侧插入到所述最上层的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须藤启三田中麦平小林明弘兼平胜柳隆夫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大楼技术服务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