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操作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071783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06 23: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关于一种自行车操作装置,包括:一壳体,包括一束圈,该束圈设有一贯孔,该束圈通过该贯孔套设于一杆体;一卷线结构,包含一心轴,该心轴设有一第一心轴线,该卷线结构可转动地配置于该壳体中,供连接且带动一变速线;一煞车把手,可摆动地设于该壳体,相对地位于该束圈前侧,供连接且带动一煞车线;一第一变档拨杆,可摆动地设于该壳体,该第一变档拨杆设有一第一指拨面,该第一变档拨杆可驱动该卷线结构转动;及一第二变档拨杆,可摆动地设于壳体,该第二变档拨杆设有一第二指拨面,该第二变档拨杆可驱动该卷线结构转动;其中该第二指拨面位于该第一指拨面前侧,该第一指拨面及该第二指拨面操作拨动方向为同向。面及该第二指拨面操作拨动方向为同向。面及该第二指拨面操作拨动方向为同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行车操作装置


[0001]本技术是有关于一种自行车操作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可变速自行车因其档位可依据不同施力需求(平面、上坡、下坡等行车环境)进行切换,因此广受消费者青睐。其中,该可变速自行车控制变速器的控制器是通过束圈固定于该自行车的一部分(例如车把手),借以邻近手部方便操作,切换该控制器以带动一变速线切换变速器档位。
[0003]此外,煞车装置为自行车极为重要的安全系统,所有自行车接配备有至少一煞车装置。一般将煞车把手安装于车把手上,在骑乘时方便手握操作。
[0004]然而,已知可变速自行车中,变速控制器及煞车把手为二独立构件,二者分别安装于车把手,因此二者总体积较大较占空间、安装较为不易、总体重量重、制造及购置成本高。
[0005]另外,一种已知结构中,拉线拨杆及放线拨杆是分别位于变速装置的上下侧,操作不易;另一种已知结构中,拉线拨杆及放线拨杆是位于同侧,但是拨动方向不同,操作上容易出错。
[0006]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颖且具有进步性的自行车操作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操作装置,一体整合煞车及变速功能,结构精简、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且易安装,且易于操作。
[0008]为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自行车操作装置,包括:一壳体,包括一束圈,该束圈设有一贯孔,该贯孔设有一贯孔中心,该贯孔设有一通过该贯孔中心的贯孔轴线,该束圈通过该贯孔套设于一杆体;一卷线结构,包含一心轴,该心轴设有一第一心轴线,该卷线结构可转动地配置于该壳体中,供连接且带动一变速线;一煞车把手,可摆动地设于该壳体,相对地位于该束圈前侧,供连接且带动一煞车线,定义通过该贯孔中心及垂直该第一心轴线为一第一参考平面,且定义通过该贯孔中心且包含该贯孔轴线并垂直该第一参考平面的一第二参考平面;一第一变档拨杆,可摆动地设于该壳体,该第一变档拨杆设有一第一指拨面,该第一指拨面相对地位于该第一参考平面下侧,该第一变档拨杆可驱动该卷线结构转动;及一第二变档拨杆,可摆动地设于壳体,该第二变档拨杆设有一第二指拨面,该第二指拨面位于该第二参考平面前侧,该第二变档拨杆可驱动该卷线结构转动;其中该第二指拨面位于该第一指拨面前侧,该第一指拨面及该第二指拨面操作拨动方向为同向。
[0009]较佳地,其中该第二指拨面相对地位于该第一参考平面下侧。
[0010]较佳地,其中定义一第三参考平面,该第三参考平面通过该贯孔中心,且该第三参考平面垂直于该第一及第二参考平面,该第二变档拨杆一枢转轴线位于该第三参考平面靠近该卷线结构一侧。
[0011]较佳地,其中定义一第三参考平面,该第三参考平面通过该贯孔中心,且该第三参
考平面垂直于该第一参考平面及第二参考平面,该第二指拨面穿过该第三参考平面。
[0012]较佳地,其中该第一指拨面及该第二指拨面拨动方向为朝该束圈前侧。
[0013]较佳地,其中该第二指拨面位在该第一心轴线跟该第二参考平面之间。
[0014]较佳地,其中该第二指拨面位于该第一参考平面下方40mm以内。
[0015]较佳地,其中该第二指拨面较该第一指拨面近于该第一参考平面,该第一变档拨杆及该第二变档拨杆其中一者为拉线拨杆、另一者为放线拨杆。
[0016]较佳地,其中该第二变档拨杆为放线拨杆。
[0017]较佳地,其中该第二指拨面相对地位于该第一参考平面下侧;定义一第三参考平面,该第三参考平面通过该贯孔中心,该第二变档拨杆一枢转轴线位于该第三参考平面靠近该卷线结构一侧;该第二指拨面穿过该第三参考平面;该第一指拨面及该第二指拨面拨动方向为朝该束圈前侧;该第二指拨面位在该第一心轴线跟该第二参考平面之间;该第二指拨面位于该第一参考平面下方40mm 以内;该第二变档拨杆包含一棘爪部,该卷线结构设有一定位结构,当拨动该第二变档拨杆时,该棘爪部跳脱该定位结构以进行放线动作。
[0018]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在于:
[0019]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自行车操作装置无需多个独立功能装置即可达到煞车及变速功能,其整合后结构精简、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且易安装。且操作极为便利,不易出错,此外也有助于手部握紧握把稳定进行操作。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立体图。
[0021]图2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安装示意图。
[0022]图3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前视图。
[0023]图4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前右侧视图。
[0024]图5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局部分解图。
[0025]图6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局部拆解示意图。
[0026]附图标记
[0027]1:自行车操作装置;10:壳体;11:束圈;110:贯孔轴线;111:贯孔中心;112:贯孔;20:卷线结构;21:心轴;211:第一心轴线;22:定位结构; 30:煞车把手;40:第一变档拨杆;41:第一指拨面;50:第二变档拨杆;51:第二指拨面;52:枢转轴;521:枢转轴线;53:棘爪部;100:杆体;P1:第一参考平面;P2:第二参考平面;P3:第三参考平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以下仅以实施例说明本技术可能的实施形式,然并非用以限制本技术所要保护的范畴,合先叙明。
[0029]请参考图1至6,其显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本技术自行车操作装置1包括一壳体10、一卷线结构20、一煞车把手30、一第一变档拨杆40及一第二变档拨杆50。
[0030]该壳体10包括一束圈11,该束圈11设有一贯孔112,该贯孔112设有一贯孔中心111,该贯孔112设有一通过该贯孔中心111的贯孔轴线110,该束圈11通过该贯孔112套设于一杆体100(例如车把);该卷线结构20包含一心轴21,该心轴21设有一第一心轴线211,该卷
线结构20可转动地配置于该壳体10中,供连接且带动一变速线;该煞车把手30可摆动地设于该壳体10,该煞车把手30相对地位于该束圈11前侧,供连接且带动一煞车线;定义通过该贯孔中心111及垂直该第一心轴线211为一第一参考平面P1,且定义通过该贯孔中心111且包含该贯孔轴线110并垂直该第一参考平面P1的一第二参考平面P2;该第一变档拨杆40可摆动地设于该壳体10,该第一变档拨杆40设有一第一指拨面41,该第一指拨面41 相对地位于该第一参考平面P1下侧,该第一变档拨杆40可驱动该卷线结构20转动;该第二变档拨杆50可摆动地设于壳体10,该第二变档拨杆50设有一第二指拨面51,该第二指拨面51位于该第二参考平面P2前侧,该第二变档拨杆50可驱动该卷线结构20转动;其中该第二指拨面51位于该第一指拨面41前侧,该第一指拨面41及该第二指拨面51操作拨动方向为同向。借此,该自行车操作装置1同时整合有该煞车把手30及该第一变档拨杆40及第二变档拨杆50,无需多个独立功能装置即可达到煞车及变速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行车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壳体,包括一束圈,该束圈设有一贯孔,该贯孔设有一贯孔中心,该贯孔设有一通过该贯孔中心的贯孔轴线,该束圈通过该贯孔套设于一杆体;一卷线结构,包含一心轴,该心轴设有一第一心轴线,该卷线结构可转动地配置于该壳体中,供连接且带动一变速线;一煞车把手,可摆动地设于该壳体,相对地位于该束圈前侧,供连接且带动一煞车线,定义通过该贯孔中心及垂直该第一心轴线为一第一参考平面,且定义通过该贯孔中心且包含该贯孔轴线并垂直该第一参考平面的一第二参考平面;一第一变档拨杆,可摆动地设于该壳体,该第一变档拨杆设有一第一指拨面,该第一指拨面相对地位于该第一参考平面下侧,该第一变档拨杆可驱动该卷线结构转动;及一第二变档拨杆,可摆动地设于壳体,该第二变档拨杆设有一第二指拨面,该第二指拨面位于该第二参考平面前侧,该第二变档拨杆可驱动该卷线结构转动;其中该第二指拨面位于该第一指拨面前侧,该第一指拨面及该第二指拨面操作拨动方向为同向。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指拨面相对地位于该第一参考平面下侧。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定义一第三参考平面,该第三参考平面通过该贯孔中心,且该第三参考平面垂直于该第一及第二参考平面,该第二变档拨杆一枢转轴线位于该第三参考平面靠近该卷线结构一侧。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操作装置,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宇轩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元胜自行车配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