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智能充电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044202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06 14: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便携式智能充电桩,属于充电设备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卷线盘和标准充电模块,卷线盘包括壳体和卷线机构,壳体表面开设出线口,卷线机构设置在壳体内部,充电线缆卷绕在卷线机构上,充电线缆一端通过出线口延伸至壳体外侧连接充电头,充电线缆另一端连接电线,标准充电模块设置在卷线盘下方,标准充电模块包括标准充电模块壳体,标准充电模块包括标准充电模块壳体中间设置标准充电电芯,标准充电模块壳体上方一侧设置标准充电连接头,卷线盘中的充电线缆通过电线与标准充电连接头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效提升了充电桩的便捷性,提高了充电桩的充电效率和充电性能。电性能。电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携式智能充电桩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便携式智能充电桩,属于充电设备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新能源电动汽车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市场对于充电终端(亦叫充电桩,以下简称充电桩)需求越来越大。传统的充电桩,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1)充电桩和充电头是独立单元,占用空间比较大。2)现在的车档充电桩基本上都是采用滑环或刷板刷块结构供电。无法做到大功率的充电和通信的稳定对接,充电效率低、发热大、通信不稳定。3)线缆裸露在外面,没有实现自动收拉线功能。4)针对不同充电规格要求,无法做到统一。5)由于市面上的充电桩都是固定在某个位置,解决不了EVO车主在各种不便的情况下,如:周边没有充电装置或充电桩和充电位置已被占用。而车电量不足,不敢继续寻找充电场。不敢行驶,只能等待救援。
[0003]传统的充电桩,无论是使用占地面积、操作便利性、安装简易性、还是使用的耐久性、可靠性、安全性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用户体验感较差。研发出便携式智能充电桩,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智能充电桩,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现有的充电桩占地空间大,充电效率低,位置固定不能移动,无法满足充电需求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便携式智能充电桩,包括卷线盘和标准充电模块,所述卷线盘包括壳体和卷线机构,壳体表面开设出线口,卷线机构设置在壳体内部,充电线缆卷绕在卷线机构上,充电线缆一端通过出线口延伸至壳体外侧连接充电头,充电线缆另一端连接电线,所述标准充电模块设置在卷线盘下方,标准充电模块包括标准充电模块壳体,标准充电模块包括标准充电模块壳体中间设置标准充电电芯,标准充电模块壳体上方一侧设置标准充电连接头,标准充电模块壳体内部设置交直流充电转换器,标准充电电芯通过交直流充电转换器与标准充电连接头电性连接,卷线盘中的充电线缆通过电线与标准充电连接头电性连接。
[0006]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卷线盘的壳体表面出线口下方设置显示机构。
[0007]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卷线机构包括心轴,心轴两端分别设置转动盘和安装板,转动盘和安装板之间设置圆筒状卷绕板,卷绕板两端分别与转动盘和安装板固定连接,充电线缆卷绕在卷绕板上,所述转动盘外侧设置卷簧盘,心轴末端设置卡块,卡块与卷簧盘一端连接,转动盘另一侧设置第一涡轮线盘,第一涡轮线盘一侧设置线缆固定夹,线缆固定夹对充电线缆一端固定,所述安装板外侧设置电路板,安装板另一侧设置第二涡轮线盘,电路板与电线相连接,心轴一侧设置连接电线,连接电线一端卷绕在第二涡轮线盘上并与电路板电性连接,另一端卷绕在第一涡轮线盘上并延伸至线缆固定夹与充电线缆电
性连接。
[0008]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心轴中间设置有拨轮盘。
[0009]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卷线盘内部靠近出线口处设置有传动跟随组件,所述传动跟随组件包括上下平行设置的第一导向杆和第二导向杆,第一导向杆和第二导向杆靠近转动盘的一端连接保持架,保持架一侧设置棘爪,棘爪一端通过固定销与保持架相连接,保持架另一侧设置齿轮,齿轮与第二导向杆相连接,所述转动盘外侧边缘设置有与齿轮相配合的齿,齿一侧均匀间隔设置与棘爪相配合的棘齿,第一导向杆和第二导向杆另一端连接导向轮支架,导向轮支架呈U型,第一导向杆和第二导向杆设置在导向轮支架内部的部分上套设有导向轮。
[0010]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卷线盘的壳体表面出线口边缘设置密封圈。
[0011]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卷线盘的壳体表面对应电路板处设置盖板。
[0012]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标准充电模块壳体底面四角设置支撑脚杯。
[0013]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扩展充电模块,至少一个所述扩展充电模块设置在卷线盘和标准充电模块之间,并且与卷线盘和标准充电模块电性连接。
[0014]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扩展充电模块包括扩展充电模块壳体,扩展充电模块壳体中间设置扩展充电电芯,扩展充电模块壳体一侧上方和下方分别设置扩展充电连接头公件和扩展充电连接头母件,扩展充电模块壳体内部设置交直流充电转换器,扩展充电电芯通过交直流充电转换器与扩展充电连接头公件和扩展充电连接头母件相连接。
[0015]如上所述,本技术的一种便携式智能充电桩,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6]本技术中充电桩由卷线盘、扩展充电模块和标准充电模块组成,相比传动充电桩,本技术不是固定设置,能够移动,解决了传统充电桩单一的固定方式且不能移动的问题,本技术采用直连式供电方式,解决了目前市面上采用滑环或刷板刷块供电方式,普遍存在的使用寿命和充电电流、通信信号不稳定的问题,本技术充电线缆采用卷盘收纳,解决了电线外裸的问题,有效提升了充电桩的便捷性,提高了充电桩的充电效率和充电性能,延长了充电线缆的寿命。
附图说明
[0017]图1显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便携式智能充电桩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显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便携式智能充电桩的标准充电模块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显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便携式智能充电桩的卷线盘结构示意图。
[0020]图4显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便携式智能充电桩的卷线机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显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便携式智能充电桩的卷线机构右视结构示意图。
[0022]图6显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便携式智能充电桩的传动跟随组件结构示意图。
[0023]图7显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便携式智能充电桩的易拉线线盘结构示意图。
[0024]图8显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便携式智能充电桩的易拉线心轴结构示意
图。
[0025]图9显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便携式智能充电桩的扩展充电模块结构示意图。
[0026]图10显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便携式智能充电桩的增加扩展充电模块结构示意图
[0027]其中,100、卷线盘;1、壳体;2、卷线机构;3、电线;4、显示机构;5、充电头;6、密封圈;7、出线口;8、传动跟随组件;80、导向轮支架;81、导向轮;82、第一导向杆;83、第二导向杆;84、保持架;85、固定销;86、棘爪;87、齿轮;9、安装板;10、转动盘;11、卡块;12、卷簧盘;13、齿;14、充电线缆;15、卷线板;16、线缆固定夹;17、第一涡轮线盘;18、第二涡轮线盘;19、拨轮盘;20、连接电线;21、电路板;22、心轴;23、盖板;24、棘齿;200、扩展充电模块;201、扩展充电连接头公件;202、扩展充电电芯;203、扩展充电模块壳体;204、扩展充电连接头母件;300、标准充电模块;301、标准充电连接头;302、支撑脚杯;303、标准充电电芯;304、标准充电模块壳体。
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携式智能充电桩,其特征在于,包括卷线盘和标准充电模块,所述卷线盘包括壳体和卷线机构,壳体表面开设出线口,卷线机构设置在壳体内部,充电线缆卷绕在卷线机构上,充电线缆一端通过出线口延伸至壳体外侧连接充电头,充电线缆另一端连接电线,所述标准充电模块设置在卷线盘下方,标准充电模块包括标准充电模块壳体,标准充电模块包括标准充电模块壳体中间设置标准充电电芯,标准充电模块壳体上方一侧设置标准充电连接头,标准充电模块壳体内部设置交直流充电转换器,标准充电电芯通过交直流充电转换器与标准充电连接头电性连接,卷线盘中的充电线缆通过电线与标准充电连接头电性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携式智能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线盘的壳体表面出线口下方设置显示机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携式智能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线机构包括心轴,心轴两端分别设置转动盘和安装板,转动盘和安装板之间设置圆筒状卷绕板,卷绕板两端分别与转动盘和安装板固定连接,充电线缆卷绕在卷绕板上,所述转动盘外侧设置卷簧盘,心轴末端设置卡块,卡块与卷簧盘一端连接,转动盘另一侧设置第一涡轮线盘,第一涡轮线盘一侧设置线缆固定夹,线缆固定夹对充电线缆一端固定,所述安装板外侧设置电路板,安装板另一侧设置第二涡轮线盘,电路板与电线相连接,心轴一侧设置连接电线,连接电线一端卷绕在第二涡轮线盘上并与电路板电性连接,另一端卷绕在第一涡轮线盘上并延伸至线缆固定夹与充电线缆电性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便携式智能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心轴中间设置有拨轮盘。5.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立义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领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