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3D打印机用新型蜗轮蜗杆挤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04312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06 13: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3D打印机用新型蜗轮蜗杆挤出结构,包括机框,还包括转动设置在机框上的传动组件和设置在机框上且用于驱动传动组件的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通过传动组件驱动耗材做直线运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3D打印机用新型蜗轮蜗杆挤出结构,结构简单,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减速比大的特性,从而适宜轻量化、高速打印的需求。高速打印的需求。高速打印的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3D打印机用新型蜗轮蜗杆挤出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蜗轮蜗杆
,尤其涉及一种3D打印机用新型蜗轮蜗杆挤出结构。

技术介绍

[0002]FDM级3D打印机其基本原理是电机驱动挤出轮,将耗材以丝状进料,经过散热体、喉管,最终在喷嘴处加热熔化成微米级细丝并随着喷头的移动,按照3D模型截面轮廓通过堆积、凝固及成型,最终形成实物零件的过程。其中,电机与挤出轮构成整个打印头的驱动机构,电机驱动挤出轮旋转,挤出轮与耗材接触,通过接触面产生的摩擦力持续为耗材提供沿轴向的驱动力,使得耗材实现挤出与回抽的动作。
[0003]传统的挤出机构,驱动力均由步进电机提供,通过直齿齿轮进行减速,从而提升输出扭矩,这样可以实现在低成本低扭矩的步进电机输入下,通过减速提高扭矩的目的。其中,减速机构一般通过两种方式实现:1.大齿数齿轮转接。2.行星减速齿轮组。这两种减速机构其减速比一般在1:3~1:7.5之间,为了提高减速比,增大转动扭矩,一般会加大减速齿轮尺寸,或者增大齿轮圈齿数,这样均会使得减速机构的体积比较大、比较重,不适宜轻量化、高速打印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克服上述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3D打印机用新型蜗轮蜗杆挤出结构,结构简单,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减速比大的特性,从而适宜轻量化、高速打印的需求。
[0005]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3D打印机用新型蜗轮蜗杆挤出结构,包括机框,还包括转动设置在机框上的传动组件和设置在机框上且用于驱动传动组件的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通过传动组件以驱动耗材做直线运动,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用于与传动组件啮合的蜗杆,所述蜗杆与耗材的移动方向平行。
[0006]本技术一种3D打印机用新型蜗轮蜗杆挤出结构的有益效果是,作业时,驱动组件通过传动组件驱动耗材做直线运动,实现耗材上下滑动,从而实现3D打印动作;同时这种结构的3D打印机用新型蜗轮蜗杆挤出结构,拥有整体体积小、重量轻、减速比大的特点,从而适宜轻量化、高速打印的需求。
[000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是,所述传动组件包括对称设置在机框上的主传动部和从传动部,所述主传动部为转动设置在机框开口内的主动蜗轮,所述从传动部包括第二手柄和转动设置在第二手柄一侧并位于开口内的从动挤出轮,所述第二手柄底端转动设置在开口内、顶端穿出开口,所述驱动组件的蜗杆与主动蜗轮一侧螺纹面啮合,所述从动挤出轮与主动蜗轮另一侧螺纹面之间能形成供耗材穿过的缝隙,所述机框上还设置有与开口连通的上穿口、下穿口且缝隙和上穿口、下穿口处于位于同一直线。该传动组件采用单蜗轮形式,蜗杆转动时,会带动主动蜗轮、从动挤出轮同向转动,进而带动耗材直线运动。
[000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是,所述开口内设置有第二固定轴和第三固定轴,
所述主动蜗轮套设在第二固定轴上并能发生转动,所述第二手柄底端套设在第三固定轴上并能发生转动。第二固定轴实现主动蜗轮转动,第三固定轴实现第二手柄转动。
[000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是,所述传动组件包括对称设置在机框上的第一传动部和第二传动部,所述第一传动部包括同轴转动设置在机框上的第一蜗轮、第一挤出轮,所述第二传动部包括第一手柄和同轴转动设置在第一手柄一侧的第二蜗轮、第二挤出轮,所述第一手柄底端对称转动设置在机框开口内、顶端穿出开口,所述第一蜗轮、第二蜗轮均与驱动组件的蜗杆啮合且第一蜗轮、第二蜗轮均位于开口内,所述第一挤出轮、第二挤出轮之间能形成供耗材穿过的缝隙且第一挤出轮、第二挤出轮均位于开口外。该传动组件采用双蜗轮形式,蜗杆转动时,会带动第一蜗轮、第二蜗轮同时、反向转动,进而带动第一挤出轮、第二挤出轮同时、反向转动,从而实现耗材直线运动。
[00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是,还包括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螺栓和绕设在螺栓上的弹簧,所述螺栓能螺纹穿过机框并与第二手柄或第一手柄顶端连接,所述弹簧一端与螺栓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手柄或第一手柄顶端连接。螺栓在机框上螺纹转动,实现拨动第二手柄或第一手柄顶端,进而实现第二手柄或第一手柄转动。弹簧的设置进一步增大第二手柄或第一手柄的调节范围。
[00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是,所述开口处转动设置有穿出开口的旋转轴且第一蜗轮、第一挤出轮对称设置在旋转轴上,所述开口内设置有第一固定轴且第一手柄底端套设在第一固定轴上并能发生转动,所述第一手柄底端上一侧有双层连接板且双层连接板上设置有通孔,所述第二蜗轮和第二挤出轮之间设置有连接杆且连接杆贯穿通孔并能在通孔内转动。旋转轴实现第一蜗轮、第一挤出轮转动,第一固定轴实现第一手柄转动。连接杆、通孔实现第二蜗轮和第二挤出轮转动。
[001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是,还包括均匀设置在机框开口外的多根散热柱。散热柱起散热作用,对机框、传动组件、驱动组件进一步散热。
[001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是,还包括设置在机框开口外、并与传动组件配合使用的喉管。喉管可以进方便耗材下料。
[0014]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是,所述驱动组件为垂直设置在机框开口外的步进电机和与步进电机输出轴连接并位于开口内的蜗杆。步进电机可以选择体积小、重量轻的型号,进一步使得整体结构尺寸紧凑。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图;
[001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传动组件的结构图;
[001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结构图;
[0018]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二传动组件的结构图。
[0019]图中:
[0020]1、机框;2、步进电机;3、蜗杆;4、主动蜗轮;5、从传动部;51、第二手柄;52、从动挤出轮;6、调节组件;61、螺栓;62、弹簧;7、第一传动部;71、第一蜗轮;72、第一挤出轮;8、第二传动部;81、第一手柄;82、第二蜗轮;83、第二挤出轮;9、旋转轴;10、下穿口;11、上穿口;12、第二固定轴;13、第三固定轴;14、双层连接板;15、连接杆;16、第一固定轴。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0022]实施例一
[0023]参见附图1

2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3D打印机用新型蜗轮蜗杆挤出结构,包括机框1,还包括转动设置在机框1上的传动组件和设置在机框1上且用于驱动传动组件的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通过传动组件驱动耗材做直线运动,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用于与传动组件啮合的蜗杆,所述蜗杆与耗材的移动方向平行。
[0024]本实施例的实施过程,传动组件、驱动组件安装在机框1上,完成该3D打印机用新型蜗轮蜗杆挤出结构的组装。在安装时,要使得驱动组件安装方向与耗材移动方向平行;这样会使得该3D打印机用新型蜗轮蜗杆挤出结构在厚度方向的尺寸大大缩小,因此该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3D打印机用新型蜗轮蜗杆挤出结构,包括机框(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转动设置在机框(1)上的传动组件和设置在机框(1)上且用于驱动传动组件的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通过传动组件驱动耗材做直线运动,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用于与传动组件啮合的蜗杆,所述蜗杆与耗材的移动方向平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3D打印机用新型蜗轮蜗杆挤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包括对称设置在机框(1)上的主传动部和从传动部(5),所述主传动部为转动设置在机框(1)开口内的主动蜗轮(4),所述从传动部(5)包括第二手柄(51)和转动设置在第二手柄(51)一侧并位于开口内的从动挤出轮(52),所述第二手柄(51)底端转动设置在机框(1)开口内、顶端穿出开口,所述驱动组件的蜗杆(3)与主动蜗轮(4)一侧螺纹面啮合,所述从动挤出轮(52)与主动蜗轮(4)另一侧螺纹面之间能形成供耗材穿过的缝隙,所述机框(1)上还设置有与开口连通的上穿口(11)、下穿口(10)且缝隙和上穿口(11)、下穿口(10)处于位于同一直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3D打印机用新型蜗轮蜗杆挤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内设置有第二固定轴(12)和第三固定轴(13),所述主动蜗轮(4)套设在第二固定轴(12)上并能发生转动,所述第二手柄(51)底端套设在第三固定轴(13)上并能发生转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3D打印机用新型蜗轮蜗杆挤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包括对称设置在机框(1)上的第一传动部(7)和第二传动部(8),所述第一传动部(7)包括同轴转动设置在机框(1)上的第一蜗轮(71)、第一挤出轮(72),所述第二传动部(8)包括第一手柄(81)和同轴转动设置在第一手柄(81)一侧的第二蜗轮(82)、第二挤出轮(83),所述第一手柄(8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进姚立伟瞿玮季红琛徐青山万东东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锐力斯三维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