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管传热装置及空调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030603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06 11: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热管传热装置,包括:重力换热单元、动力换热单元及工质传输组件,重力换热单元包括第一蒸发段及第一冷凝段,第一蒸发段设有第一进液口及第一出气口;第一冷凝段设有第一出液口及第一进气口;动力换热单元包括第二蒸发段及第二冷凝段,第二蒸发段设有第二进液口及第二出气口;第二冷凝段设有第二出液口及第二进气口;工质传输组件包括重力连接管、动力连接管及泵送元件,第一蒸发段及第一冷凝段通过重力连接管连通;第二蒸发段及第二冷凝段通过动力连接管连通;泵送元件设在第二进液口与第二出液口之间的动力连接管上。能有效降低泵送元件的能耗及体积;另外,不同连接口的设置减少重力连接管及动力连接管的数量。接管的数量。接管的数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热管传热装置及空调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换热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热管传热装置及空调。

技术介绍

[0002]热管,是一种利用工质蒸发和冷凝的镶边过程快速传递热量的装置,因其具有传热能力强,是纯铜的数千倍,利用毛细现象或重力驱动,能耗低以及可靠性高的特性,已由之前的宇航、军工等行业迅速扩展应用于散热器制造行业,成为各种空气温度调节装置中传热性能优良的传热元件。
[0003]在现有技术中,常规热管在结构布局中因组空结构导致高差受限,从而造成热管中工质的循环动力有限,为了解决循环动力不足的问题,不少厂家不得不采用增加循环泵的方式以提升热管内工质的循环动力,但热管换热装置中的全部工质均采用循环泵来进行增压循环,存在如下缺陷:
[0004]1)循环泵的故障会导致热管的完全失效;
[0005]2)循环泵体积过大,不仅配置空间困难,影响热管换热装置的整体布局,还会因功率过大,大大增加了设备能耗。
[0006]另外,传统热管传热装置的连接管路复杂,蒸发段和冷凝段相对位置不易调整,难以适应不同场景的应用。
[0007]因此,本
需要一种管路配置简单、结构紧凑易调整且高效节能的热管传热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8]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管路配置简单、结构紧凑易调整、重力驱动及动力驱动相结合的热管传热装置。
[0009]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10]一方面,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热管传热装置,包括:重力换热单元、动力换热单元及工质传输组件,所述重力换热单元,包括第一蒸发段及第一冷凝段,所述第一蒸发段的下端和上端分别设有第一进液口及第一出气口;所述第一冷凝段的下端和上端分别设有第一出液口及第一进气口;所述动力换热单元,包括第二蒸发段及第二冷凝段,所述第二蒸发段的下端和上端分别设有第二进液口及第二出气口;所述第二冷凝段的下端和上端分别设有第二出液口及第二进气口;所述工质传输组件,包括重力连接管、动力连接管及泵送元件,所述第一出气口与所述第一进气口以及所述第一进液口与所述第一出液口分别通过所述重力连接管连通;所述第二出气口与所述第二进气口以及所述第二进液口与所述第二出液口分别通过所述动力连接管连通;所述泵送元件设在所述第二进液口与所述第二出液口之间的动力连接管上。
[001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充分考虑了现有技术中热管换热装置所存在的全靠自身驱动动力不足、全靠循环泵驱动能耗高体积过大从而影响热管传热装置的整体布
局,管路复杂调整不便的问题,首先在第一蒸发段与第一冷凝段利用自身重力的驱动进行工质循环,第二蒸发段与第二冷凝段之间利用泵送元件的驱动进行工质循环,通过两种驱动方式的结合可实现在满足工质循环的前提下,有效降低泵送元件的功率需求,从而降低能耗,减小泵送元件的体积,从而便于减少热管传热装置的占用空间;其次,在第一蒸发段、第二蒸发段) 及冷凝段(冷凝段包括第一冷凝段及第二冷凝段)设置两个连接口,一个连接口为进液口或出液口,另一个连接口是出气口或进气口,从而在保障蒸发段与冷凝段之间的不同连接口之间的有序连通的同时,大幅减少重力连接管及动力连接管的数量,便于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蒸发段与冷凝段的相对位置。
[0012]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蒸发段包括由上而下依次设置的第一蒸发上总管、第一蒸发换热管及第一蒸发下总管,所述第一蒸发上总管与所述第一蒸发下总管通过若干根所述第一蒸发换热管连通,所述第一蒸发上总管与所述第一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一蒸发下总管与所述第一进液口连通;所述第一冷凝段包括由上而下依次设置的第一冷凝上总管、第一冷凝换热管及第一冷凝下总管,所述第一冷凝上总管与所述第一冷凝下总管通过若干根所述第一冷凝换热管连通,所述第一冷凝上总管与所述第一进气口连通,所述第一冷凝下总管与所述第一出液口连通;所述第一冷凝换热管的总外表面积大于所述第一蒸发换热管的总外表面积。
[001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一蒸发段及第一冷凝段均采用上下总管(总管包括第一蒸发上总管、第一蒸发下总管、第一冷凝上总管及第一冷凝下总管)通过换热管进行连通,换热管为上下方向设置,有利于吸热蒸发气态的工质上升进入上面的总管从而通过出气口排出,有利于放热冷凝的液态工质顺流而下进入下面的总管,从而在重力作用下完成工质循环。
[0014]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再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蒸发段包括由上而下依次设置的第二蒸发上总管、第二蒸发换热管及第二蒸发下总管,所述第二蒸发上总管与所述第二蒸发下总管通过若干根所述第二蒸发换热管连通;所述第二蒸发上总管与所述第二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二蒸发下总管与所述第二进液口连通;所述第二冷凝段包括由上而下依次设置的第二冷凝上总管、第二冷凝换热管及第二冷凝下总管,所述第二冷凝上总管与所述第二冷凝下总管通过若干根所述第二冷凝换热管连通;所述第二冷凝上总管与所述第二进气口连通,所述第二蒸发下总管与所述第二出液口连通;所述第二冷凝换热管的总外表面积大于所述第二蒸发换热管的总外表面积。
[001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在动力换热单元,第二蒸发段及第二冷凝段均采用上下总管(总管包括第二蒸发上总管、第二蒸发下总管、第二冷凝上总管及第二冷凝下总管)通过换热管进行连通,换热管为上下方向设置,同样有利于吸热蒸发气态的工质上升进入上面的总管从而通过出气口排出,有利于放热冷凝的液态工质顺流而下进入下面的总管。
[0016]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再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蒸发段与第二蒸发段的高度之和等于所述第一冷凝段与第二冷凝段的高度之和,所述第二冷凝换热管的总外表面积大于所述第二蒸发换热管的总外表面积,优选的,所述第二冷凝段的高度略高于所述第二蒸发段的高度,其中第二冷凝段与所述第二蒸发段的结构相同,第二冷凝换热管的总外表面积与所述第二蒸发换热管的总外表面积差别通过第二冷凝换热管与第二蒸发换热管的高
度差来实现。
[0017]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再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进液口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一出液口的高度,所述第一出气口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一进气口的高度。
[001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在重力作用下,通过扩大第一进液口与第一出液口以及第一出气口与第一进气口之间的高度差,有利于提高工质的流动速率,从而提升工质的循环速率,进一步有效提升热管换热装置的换热效率。
[0019]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再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蒸发段设在所述第一蒸发段的上方,所述第二冷凝段设在所述第一冷凝段的下方。
[002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第二冷凝段在第一冷凝段的下方,第二蒸发段设在所述第一蒸发段的上方,自然形成第一进液口与第一出液口,第一出气口与第一进气口之间的高度差,在充分利用热管传热装置空间的情况下,实现良好的重力驱动工质的循环。
[0021]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又进一步改进,所述工质传输组件还包括流量调节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管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重力换热单元、动力换热单元及工质传输组件,所述重力换热单元,包括第一蒸发段及第一冷凝段,所述第一蒸发段的下端和上端分别设有第一进液口及第一出气口;所述第一冷凝段的下端和上端分别设有第一出液口及第一进气口;所述动力换热单元,包括第二蒸发段及第二冷凝段,所述第二蒸发段的下端和上端分别设有第二进液口及第二出气口;所述第二冷凝段的下端和上端分别设有第二出液口及第二进气口;所述工质传输组件,包括重力连接管、动力连接管及泵送元件,所述第一出气口与所述第一进气口以及所述第一进液口与所述第一出液口分别通过所述重力连接管连通;所述第二出气口与所述第二进气口以及所述第二进液口与所述第二出液口分别通过所述动力连接管连通;所述泵送元件设在所述第二进液口与所述第二出液口之间的动力连接管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蒸发段包括由上而下依次设置的第一蒸发上总管、第一蒸发换热管及第一蒸发下总管,所述第一蒸发上总管与所述第一蒸发下总管通过若干根所述第一蒸发换热管连通,所述第一蒸发上总管与所述第一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一蒸发下总管与所述第一进液口连通;所述第一冷凝段包括由上而下依次设置的第一冷凝上总管、第一冷凝换热管及第一冷凝下总管,所述第一冷凝上总管与所述第一冷凝下总管通过若干根所述第一冷凝换热管连通,所述第一冷凝上总管与所述第一进气口连通,所述第一冷凝下总管与所述第一出液口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管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蒸发段包括由上而下依次设置的第二蒸发上总管、第二蒸发换热管及第二蒸发下总管,所述第二蒸发上总管与所述第二蒸发下总管通过若干根所述第二蒸发换热管连通;所述第二蒸发上总管与所述第二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二蒸发下总管与所述第二进液口连通;所述第二冷凝段包括由上而下依次设置的第二冷凝上总管、第二冷凝换热管及第二冷凝下总管,所述第二冷凝上总管与所述第二冷凝下总管通过若干根所述第二冷凝换热管连通;所述第二冷凝上总管与所述第二进气口连通,所述第二蒸发下总管与所述第二出液口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管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蒸发段与第二蒸发段的高度之和等于所述第一冷凝段与第二冷凝段的高度之和,所述第二冷凝换热管的总外表面积大于所述第二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珂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领焓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