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03026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06 10: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移动机器人,包括上本体、下本体及连接模块,其中:下本体包括底盘及固定于底盘的探测传感器,底盘与上本体之间间隔设置形成容置空间,探测传感器位于容置空间内;连接模块固定于底盘,且固定连接并支撑上本体,连接模块具有从底盘的边缘向着探测传感器延伸的反射件,用于将照射到其上的探测信号反射,反射件限定供探测传感器所发射的探测信号穿过的间隙;通过设置探测传感器能够在运动过程中进行探测、避障、转向以及跳跃,并且在底盘上设置反射件能够在运动过程探测信号遇到另一机器人的反射件时反射回来,以对相同的移动机器人进行避障,从而提高移动机器人的灵活性,拓展了移动机器人的应用场合。拓展了移动机器人的应用场合。拓展了移动机器人的应用场合。

mobile robo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移动机器人
[0001]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0002]本申请要求在2021年01月04日提交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号为 202110005006.8、申请名称为“移动机器人”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0003]本专利技术涉及人工智能
,特别是涉及一种移动机器人。

技术介绍

[0004]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机器人主要用于完成维护保养、修理、运输、清洗、安保、救援、监护、接待等工作,因其代替了一些重复性或危险性的劳动并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0005]目前,一些场合中应用多个移动机器人,例如在智能化无人餐厅中多个送餐机器人穿梭其中,由于多个移动机器人的结构相同或类似,受限于激光雷达在移动机器人上相同或类似的设置方式和设置位置,不可避免地,两台相同移动机器人相向运行时一个移动机器人所发出的激光光束无法从对方移动机器人上得到反馈,使得在遭遇对方移动机器人时无法将其识别为“障碍物”,导致不能进行有效避让,容易发生彼此碰撞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现有两台相同移动机器人无法识别彼此导致易发生碰撞的问题,提供一种移动机器人。
[0007]一种移动机器人,包括上本体、下本体及连接模块,其中:
[0008]所述下本体包括底盘及固定于所述底盘的探测传感器,所述底盘与所述上本体之间间隔设置形成容置空间,所述探测传感器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
[0009]所述连接模块固定于所述底盘,且固定连接并支撑所述上本体,所述连接模块具有从底盘的边缘向着所述探测传感器延伸的反射件,用于将照射到其上的探测信号反射,所述反射件限定供所述探测传感器所发射的探测信号穿过的间隙。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反射件包括两个反射板,两个所述反射板分别固定在底盘朝向所述上本体的一侧,且相向地从所述底盘的边缘向着所述探测传感器延伸。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盘为圆盘状结构,所述底盘上具有第一轴线,所述第一轴线平行于所述底盘的顶壁,所述探测传感器的探测信号沿所述第一轴线发射,两个所述反射板位于所述第一轴线的两侧,且关于所述第一轴线对称设置。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盘上具有第二轴线,所述第二轴线平行于所述底盘的顶壁,且与所述第一轴线相垂直,所述第二轴线和所述第一轴线均通过所述底盘的顶壁的中心;
[0013]所述反射板沿其延伸方向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探测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二轴线的同一侧,且靠近所述第一轴线,所述第二端部位于所述第二轴线中与所述第一端部相对的一侧,且远离所述第一轴线,两个所述第一端部间隔并形成所述间隙。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端部靠近所述底盘的侧壁设置,所述第一端部在所述探测传感器上的投影位于所述探测传感器的外壳轮廓内。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端部至所述第二轴线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端部至所述第二轴线的距离。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反射板的外表面设置有反光层。
[00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反射板与所述底盘的顶壁一体成型,或,所述反射板与所述底盘的顶壁可拆卸地连接为一体。
[00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模块还包括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包括两个支撑板,两个所述支撑板分别固定在所述底盘的顶壁上,且与所述上本体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反射件远离所述探测传感器的一端相连,且延伸方向与所述探测传感器所发射的探测信号相平行。
[00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模块还包括连接件,在垂直于所述底盘的顶壁的方向上,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反射件的高度相平齐,所述连接件设置在所述支撑板上,一端连接所述上本体,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和/或所述反射件。
[00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所述支撑板上设有穿线孔,所述穿线孔沿所述底盘朝向所述上本体的方向贯穿所述支撑板的厚度,用于连接所述上本体和所述底盘的线缆通过。
[00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底盘的顶壁可拆卸地连接;或,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底盘的顶壁一体成型,所述线缆从所述穿线孔引出。
[0022]上述移动机器人中,连接模块固定连接上本体和底盘,并且连接模块将上本体支撑在下本体上,底盘和上本体之间相对间隔设置,并且形成容置空间,探测传感器设置在该容置空间内,并且固定在底盘上,以使得探测传感器裸露在容置空间内,而且反射件限定出间隙,这一间隙用于探测传感器所发出的探测信号穿过以进行探测,并且反射件从底盘的边缘向着所述探测传感器延伸,以能够将从底盘的边缘到探测传感器这一角度范围内照射到反射件上的探测信号反射;当移动机器人前方具有障碍时,探测传感器从间隙内向外发射的探测信号被障碍反射回来,探测传感器识别到这一障碍后,判断该障碍与下本体之间的距离、角度,然后在底盘的带动下进行转向或是停止或是跳跃,以进行避障;当两台相同的移动机器人交汇时,一移动机器人中的探测传感器从间隙内向外发射的探测信号遇到另一机器人的反射件,被另一机器人的反射件所反射回来,以使得在一移动机器人中的探测传感器接收到反射回的探测信号时能够识别到前方有另一机器人,并判断另一机器人相对其的距离和角度,然后可以在底盘的带动下进行转向或是停止或是跳跃,以进行避障;上述移动机器人通过设置探测传感器能够在运动过程中进行探测、避障、转向以及跳跃,并且在底盘上设置反射件能够在运动过程对相同的移动机器人进行避障,从而提高移动机器人的灵活性,拓展了移动机器人的应用场合。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移动机器人的爆炸示意图;
[0024]图2为图1中移动机器人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3为图1中移动机器人在另一角度的爆炸示意图;
[0026]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移动机器人中下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5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另一种移动机器人的爆炸示意图。
[0028]附图标记:
[0029]10、移动机器人;
[0030]100、上本体;
[0031]200、下本体;210、底盘;oo、第一轴线;aa、第二轴线;220、探测传感器;221、外壳;230、顶壁;240、侧壁;
[0032]300、连接模块;310、反射件;311、反射板;3111、第一端部;3112、第二端部;3113、穿线孔;320、支撑件;321、支撑板;330、连接件;
[0033]400、容置空间;
[0034]500、间隙;
[0035]600、反光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本体(100)、下本体(200)及连接组件(300),其中:所述下本体(200)包括底盘(210)及固定于所述底盘(210)的探测传感器(220),所述底盘(210)与所述上本体(100)之间间隔设置形成容置空间(400),所述探测传感器(220)位于所述容置空间(400)内;所述连接组件(300)固定于所述底盘(210),且固定连接并支撑所述上本体(100),所述连接组件(300)具有从底盘(210)的边缘向着所述探测传感器(220)延伸的反射件(310),用于将照射到其上的探测信号反射,所述反射件(310)限定供所述探测传感器(220)所发射的探测信号穿过的间隙(50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件(310)包括两个反射板(311),两个所述反射板(311)分别固定在底盘(210)朝向所述上本体(100)的一侧,且相向地从所述底盘(210)的边缘向着所述探测传感器(220)延伸。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210)上具有第一轴线(oo),所述第一轴线(oo)平行于所述底盘(210)的顶壁(230),所述探测传感器(220)的探测信号沿所述第一轴线(oo)发射,两个所述反射板(311)位于所述第一轴线(oo)的两侧,且关于所述第一轴线(oo)对称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210)上具有第二轴线(aa),所述第二轴线(aa)平行于所述底盘(210)的顶壁(230),且与所述第一轴线(oo)相垂直,所述第二轴线(aa)和所述第一轴线(oo)均通过所述底盘(210)的顶壁(230)的中心;所述反射板(311)沿其延伸方向具有第一端部(3111)和第二端部(3112),所述第一端部(3111)与所述探测传感器(220)位于所述第二轴线(aa)的同一侧,且靠近所述第一轴线(oo),所述第二端部(3112)位于所述第二轴线(aa)中与所述第一端部(3111)相对的一侧,且远离所述第一轴线(oo),两个所述第一端部(3111)间隔并形成所述间隙(500)。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部(31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俊杰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优智达机器人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