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视觉的物流运载小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01047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02 14: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视觉的物流运载小车,涉及机械运输技术领域。该物流运输小车包括:车体支撑架、运输机构、抓取机构、移动机构和控制模块,所述运输机构通过螺栓与车体支撑架连接,位于车体支撑架的上端;所述抓取机构与运输机构通过螺栓连接,所述移动机构设置于车体支撑架的下端,所述控制模块设置于车体支撑架的底部,所述运输机构、抓取机构、移动机构均与控制模块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物流运载小车可准确地实现物品的抓取和运输,并能按照物体类别分类堆码,具有自动化程度高、结构简单、操作便捷的特点。的特点。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视觉的物流运载小车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机械运输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视觉的物流运输小车。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搬运机械都由人工操作及控制,使用时通过操作人员目测待堆码的大概位置,再根据其目测位置大致移动机械抓取物品进行堆码,操作可变性较大,产生的误差和误判也较大,使得作业效率较低,操作人员劳动强度也较高。传统的机械运输方式,存在效率低、工人劳动强度大、自动化程度低、设备体积大、操作难度高和难以用于运输小型物品的缺点。因此,如何提高放置效率、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升自动化程度和减小设备体积,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视觉的物流运载小车,该物流运载小车具有结构简单、操作便捷、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可广泛应用于物流运输、工业化流水线中。
[0004]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视觉的物流运载小车,包括:车体支撑架、运输机构、抓取机构、移动机构和控制模块,所述运输机构通过螺栓与车体支撑架连接,位于车体支撑架的上端;所述抓取机构与运输机构通过螺栓连接,所述移动机构设置于车体支撑架的下端,所述控制模块设置于车体支撑架的底部,所述运输机构、抓取机构、移动机构均与控制模块连接。
[0005]进一步地,所述车体支撑架包括:车架和底板载物台,所述底板载物台与车架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所述车架的上端连接运输机构,所述车架的下端连接移动机构。
[0006]进一步地,所述运输机构包括:同步轮、第一步进电机、立式支座、开口同步带、光轴、运输箱体,所述运输箱体设置于光轴上,所述光轴的两端通过立式支座固定与车架上,所述同步轮位于光轴的两端,所述开口同步带绕过两个同步轮后两端均与运输箱体胶接;其中,一个同步轮固定于车架上,另一个同步轮与第一步进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第一步进电机固定与车架上。
[0007]进一步地,所述运输箱体包括:主箱体、第一直线轴承、第一贯穿孔、第一齿轮、连接轴、第二齿轮、第二步进电机、第二贯穿孔、第二直线轴承、第三贯穿孔、第三齿轮、齿条,所述第一贯穿孔和第二贯穿孔位于主箱体内部,水平贯穿,所述第一直线轴承位于第一贯穿孔内部,所述第二直线轴承位于第二贯穿孔内部;所述第三贯穿孔位于主箱体内部,垂直贯穿,所述第三齿轮和齿条位于第三贯穿孔内部,且第三齿轮与齿条啮合;所述第三齿轮的轴心与第一齿轮的轴心通过连接轴同轴连接,所述第一齿轮位于主箱体的外部,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所述第二齿轮与第二步进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第二步进电机与主箱体固定连接。
[000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直线轴承和第二直线轴承设置于光轴上。
[0009]进一步地,所述抓取机构包括:舵机、卡盘、主动爪、从动爪和辅助爪,所述主动爪、从动爪上均通过铜柱固定连接辅助爪,所述主动爪的一端与从动爪的一端啮合连接,所述主动爪与卡盘固定连接,所述卡盘通过内齿与舵机输出轴的外齿连接;所述舵机与控制模块连接。
[0010]进一步地,所述机械爪的顶部与齿条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0011]进一步地,所述移动机构包括:全向轮、联轴器、减速箱和第三步进电机;所述第三步进电机通过螺钉与车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步进电机的输出轴与减速箱连接,所述减速箱的输出轴与联轴器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联轴器的另一端与全向轮的轴固定连接。
[0012]进一步地,所述控制模块包括:树莓派控制板、STM32控制板和摄像头,所述STM32控制板和树莓派控制板位于底板载物台下方,所述摄像头通过螺钉与车架固定连接,位于车体支撑架的最前端,所述摄像头与树莓派控制板连接,所述树莓派控制板与STM32控制板连接。
[0013]进一步地,所述STM32控制板分别与第一步进电机、第二步进电机、舵机、第三步进电机连接。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物流运载小车采用的运输机构为二自由度运输机构,将运输机构上的第一直线轴承、第二直线轴承设置于光轴上,通过第一步进电机驱动开口同步带的移动,从而带动抓取机构在轴向运动,通过在运输机构上设置竖向齿条与第三齿轮啮合,从而带动抓取机构在垂直方向上的移动,提高了货物运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本专利技术物流运输小车的控制模块由树莓派控制板和STM32控制板组成,摄像头将拍摄的货物视觉图像传送给树莓派控制板,经树莓派控制板进行处理后,将控制运输机构移动的指令和控制抓取机构的指令发送给STM32控制板,由STM32控制板控制第一步进电机、第二步进电机、舵机、第三步进电机的运行,从而实现货物的抓取过程,本专利技术的物流运输小车通过视觉识别,采用上位机与下位机相结合的控制方式,使得该物流运输小车具有识别准确性高、反应速度快的特点,可实现无人化和自动化,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分拣与搬运效率。本专利技术运输小车的整车体积小,可应用于货物分拣堆码、工业流水线生产及危险环境的运输。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专利技术基于视觉的物流运载小车的轴侧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中车体支撑架的标记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中运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中运输箱体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中抓取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中移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中控制模块的结示意图;图中标记名称:
Ⅰ‑
车体支撑架,
Ⅱ‑
运输机构,
Ⅲ‑
抓取机构,
Ⅳ‑
移动机构,
Ⅴ‑
控制模块,1

车架,2

底板载物台,3

同步轮,4

第一步进电机,5

立式支座,6

开口同步带,7

光轴,8

运输箱体,9

主箱体,10

第一直线轴承,11

第一贯穿孔,12

第一齿轮,13

连接轴,14

第二齿轮,15

第二步进电机,16

第二贯穿孔,17

第二直线轴承,18

第三贯穿孔,19


三齿轮,20

齿条,21

舵机,22

卡盘,23

主动爪,24

从动爪,25

辅助爪,26

全向轮,27

联轴器,28

减速箱,29

第三步进电机,30

树莓派控制板,31

STM32控制板,32

摄像头。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地解释说明。
[0017]如图1为本专利技术基于视觉的物流运载小车的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视觉的物流运载小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支撑架(Ⅰ)、运输机构(Ⅱ)、抓取机构(Ⅲ)、移动机构(Ⅳ)和控制模块(

),所述运输机构(Ⅱ)通过螺栓与车体支撑架(Ⅰ)连接,位于车体支撑架(Ⅰ)的上端;所述抓取机构(Ⅲ)与运输机构(Ⅱ)通过螺栓连接,所述移动机构(Ⅳ)设置于车体支撑架(Ⅰ)的下端,所述控制模块(

)设置于车体支撑架(Ⅰ)的底部,所述运输机构(Ⅱ)、抓取机构(Ⅲ)、移动机构(Ⅳ)均与控制模块(

)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视觉的物流运载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支撑架(Ⅰ)包括:车架(1)和底板载物台(2),所述底板载物台(2)与车架(1)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所述车架(1)的上端连接运输机构(Ⅱ),所述车架(1)的下端连接移动机构(Ⅳ)。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视觉的物流运载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输机构(Ⅱ)包括:同步轮(3)、第一步进电机(4)、立式支座(5)、开口同步带(6)、光轴(7)、运输箱体(8),所述运输箱体(8)设置于光轴(7)上,所述光轴(7)的两端通过立式支座(5)固定与车架(1)上,所述同步轮(3)位于光轴(7)的两端,所述开口同步带(6)绕过两个同步轮(3)后两端均与运输箱体(8)胶接;其中,一个同步轮(3)固定于车架(1)上,另一个同步轮(3)与第一步进电机(4)的输出轴连接,所述第一步进电机(4)固定与车架(1)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基于视觉的物流运载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输箱体(8)包括:主箱体(9)、第一直线轴承(10)、第一贯穿孔(11)、第一齿轮(12)、连接轴(13)、第二齿轮(14)、第二步进电机(15)、第二贯穿孔(16)、第二直线轴承(17)、第三贯穿孔(18)、第三齿轮(19)、齿条(20),所述第一贯穿孔(11)和第二贯穿孔(16)位于主箱体(9)内部,水平贯穿,所述第一直线轴承(10)位于第一贯穿孔(11)内部,所述第二直线轴承(17)位于第二贯穿孔(16)内部;所述第三贯穿孔(18)位于主箱体(9)内部,垂直贯穿,所述第三齿轮(19)和齿条(20)位于第三贯穿孔(18)内部,且第三齿轮(19)与齿条(20)啮合;所述第三齿轮(19)的轴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成焕波郑轩宇梅云鹏何梓萱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工程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