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装置及换热组件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00208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02 12: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换热装置及换热组件,换热组件包括由内至外依次套设设置的至少两个第一换热单元。第一换热单元包括第一外壳套与嵌设于第一外壳套内的第一内壳套。第一外壳套与第一内壳套密封连接,以使第一外壳套内壁与第一内壳套外壁围合形成第一水流腔室。换热组件在工作时,燃烧室内产生的高温烟气沿着由相邻两个第一换热单元形成的第一换热通道流动,水流由最外侧的第一换热单元的第一水流腔室依次流入到最内侧的第一换热单元的第一水流腔室。如此,第一换热单元的结构形式,能使得在有限空间中水流与高温烟气有较大面积进行换热,换热效果较好,同时有利于减小产品体积尺寸。此外,相对于传统的板式换热器而言,还具有较高的耐压能力。高的耐压能力。高的耐压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装置及换热组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热水设备
,特别是涉及一种换热装置及换热组件。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燃气热水设备逐渐普及到每家每户的日常生活中,例如:燃气热水器、燃气采暖热水炉。传统的燃气热水设备通常采用翅片管换热器或者板式换热器。对于翅片管换热器而言,在加热过程中,燃烧器对水管进行加热,以实现水管内的水温上升。对于板式换热器而言,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板组包括若干热交换板相互堆叠并通过焊接而成,该换热板组的相邻热交换板之间通过不同的压型图案相互支撑以形成交替布置的供暖水流道和卫浴水流道或烟气流道和水流道。然而,传统的翅片管换热器在为了保证较高热效率时,需要增大燃气热水器的整体体积来实现。板式换热器整体为长方体状,同样占用空间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所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换热组件,其能有效地保证换热效率的同时能减小体积。
[0004]本专利技术所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换热装置,其能有效地保证换热效率的同时能减小体积。
[0005]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0006]一种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包括:由内至外依次套设设置的至少两个第一换热单元,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包括第一外壳套与嵌设于所述第一外壳套内的第一内壳套;所述第一外壳套与所述第一内壳套密封连接,以使所述第一外壳套内壁与所述第一内壳套外壁围合形成第一水流腔室;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换热单元的第一水流腔室按照外至内的方向依次连通,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换热单元间隔设置以配合形成第一换热通道。
[0007]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换热组件,与
技术介绍
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
[0008]上述的换热组件在工作时,燃烧室内产生的高温烟气沿着由相邻两个第一换热单元形成的第一换热通道流动,水流由最外侧的第一换热单元的第一水流腔室依次流入到最内侧的第一换热单元的第一水流腔室,或者,水流也可以由最内侧的第一换热单元的第一水流腔室依次流入到最外侧的第一换热单元的第一水流腔室。如此,第一换热单元的结构形式,能使得在有限空间中,水流与高温烟气有较大面积进行换热,换热效果较好,同时有利于减小产品体积尺寸。此外,相对于传统的板式换热器而言,还具有较高的耐压能力。
[0009]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0010]一种换热装置,所述换热装置包括所述的换热组件。
[0011]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换热装置,与
技术介绍
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
[0012]上述的换热装置在工作时,燃烧室内产生的高温烟气沿着由相邻两个第一换热单元形成的第一换热通道流动,水流由最外侧的第一换热单元的第一水流腔室依次流入到最
内侧的第一换热单元的第一水流腔室,或者,水流也可以由最内侧的第一换热单元的第一水流腔室依次流入到最外侧的第一换热单元的第一水流腔室。如此,第一换热单元的结构形式,能使得在有限空间中,水流与高温烟气有较大面积进行换热,换热效果较好,同时有利于减小产品体积尺寸。此外,相对于传统的板式换热器而言,还具有较高的耐压能力。
附图说明
[0013]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
[00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5]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换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换热组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换热组件的分解结构图;
[0018]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换热组件的径向截面示意图;
[0019]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换热组件的水流路径示意图;
[0020]图6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换热组件的高温烟气路径示意图;
[0021]图7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第一换热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8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第一换热单元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3]图9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第一换热单元的径向截面示意图;
[0024]图10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第二换热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1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第二换热单元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6]图12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换热组件的径向截面示意图;
[0027]图13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第一换热单元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8]附图标记:
[0029]10、第一换热单元;11、第一外壳套;111、第一进水口;112、第一凸包;113、第二凸部;114、第四凸部;12、第一内壳套;121、第一出水口;122、第二凸包;123、第一翻边;124、第一凸部;125、第三凸部;13、第一水流腔室;14、第一换热通道;20、第二换热单元;21、第二外壳套;211、第二进水口;212、第三凸包;22、第二内壳套;221、第二出水口;222、第四凸包;223、第二翻边;23、第二水流腔室;24、第二换热通道;25、燃烧室;30、进水接头;40、出水接头;50、储水容器;51、第三进水口;52、第三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专利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31]参阅图1至图3,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换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
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换热组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换热组件的分解结构图,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组件,换热组件包括由内至外依次套设设置的至少两个第一换热单元10。第一换热单元10包括第一外壳套11与嵌设于第一外壳套11内的第一内壳套12。第一外壳套11与第一内壳套12密封连接,以使第一外壳套11内壁与第一内壳套12外壁围合形成第一水流腔室13。至少两个第一换热单元10的第一水流腔室13按照外至内的方向依次连通,相邻两个第一换热单元10间隔设置以配合形成第一换热通道14。
[0032]请参阅图4至图6,图4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换热组件的径向截面示意图,图5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换热组件的水流路径示意图,图6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换热组件的高温烟气路径示意图。上述的换热组件在工作时,燃烧室25内产生的高温烟气沿着由相邻两个第一换热单元10形成的第一换热通道14流动,水流由最外侧的第一换热单元10的第一水流腔室13依次流入到最内侧的第一换热单元10的第一水流腔室13,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包括:由内至外依次套设设置的至少两个第一换热单元(10),所述第一换热单元(10)包括第一外壳套(11)与嵌设于所述第一外壳套(11)内的第一内壳套(12);所述第一外壳套(11)与所述第一内壳套(12)密封连接,以使所述第一外壳套(11)内壁与所述第一内壳套(12)外壁围合形成第一水流腔室(13);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换热单元(10)的第一水流腔室(13)按照外至内的方向依次连通,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换热单元(10)间隔设置以配合形成第一换热通道(1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流腔室(13)绕所述第一内壳套(12)的周向设置;所述第一外壳套(11)的侧壁上设有第一进水口(111),所述第一内壳套(12)的侧壁上设有第一出水口(121),所述第一进水口(111)与所述第一出水口(121)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10)中心轴线的相对两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壳套(11)设有朝向所述第一内壳套(12)的方向凸出的第一凸包(112),所述第一进水口(111)形成于所述第一凸包(112)上;所述第一内壳套(12)设有朝向背离于所述第一外壳套(11)的方向凸出的第二凸包(122),所述第一出水口(121)形成于所述第二凸包(122)上;对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换热单元(10)而言,位于外侧的所述第一换热单元(10)的第二凸包(122)插入固定于位于内侧的所述第一换热单元(10)的第一凸包(112)内,且位于外侧的所述第一换热单元(10)的第一出水口(121)与位于内侧的所述第一换热单元(10)的第一进水口(111)对接连通;或者,所述第一外壳套(11)设有背向所述第一内壳套(12)的方向凸出的第一凸包(112),所述第一进水口(111)形成于所述第一凸包(112)上;所述第一内壳套(12)设有朝向所述第一外壳套(11)的方向凸出的第二凸包(122),所述第一出水口(121)形成于所述第二凸包(122)上;对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换热单元(10)而言,位于外侧的所述第一换热单元(10)的第二凸包(122)套设固定于位于内侧的所述第一换热单元(10)的第一凸包(112)上,且位于外侧的所述第一换热单元(10)的第一出水口(121)与位于内侧的所述第一换热单元(10)的第一进水口(111)对接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壳套(11)设有相对的两个开口端,所述第一内壳套(12)设有相对的两个开口端,所述第一外壳套(11)的两个开口端与所述第一内壳套(12)的两个开口端对应密封连接,以使所述第一外壳套(11)的内壁与所述第一内壳套(12)的内壁围合形成所述第一水流腔室(13)。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壳套(12)的开口端设有第一翻边(123),所述第一翻边(123)贴合固定于所述第一外壳套(11)的内壁上。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二换热单元(20),所述第二换热单元(20)包括第二外壳套(21)与嵌设于所述第二外壳套(21)内的第二内壳套(22);所述第二外壳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宇聪何意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万和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