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植入物。所述植入物包括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相邻的第二部件、连接在所述第一部件及所述第二部件之间的固定件,固定件包括第一缠绕部、第二缠绕部、连接在所述第一缠绕部和所述第二缠绕部之间的第一加强部,所述第一缠绕部和所述第二缠绕部缠绕于第一部件及第二部件上,所述第一加强部夹紧位于所述第一加强部内部的固定件的丝线。所述植入物中固定件将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相互连接起来,使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之间不会相互脱离,且固定件不会损伤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定件不会损伤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定件不会损伤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植入物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植入物。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血管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这些疾病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血管堵塞、动脉瘤等疾病,将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安全。目前常用覆膜支架来治疗这些疾病。覆膜支架有多个波圈形成,如果用焊接的方式连接相邻两个波圈,焊接的方式由于温度过高,容易损伤波圈。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基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植入物,该植入物中固定件将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相互连接起来,使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之间不会相互脱离,且固定件不会损伤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
[0004]所述植入物包括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相邻的第二部件、连接在所述第一部件及所述第二部件之间的固定件,固定件包括第一缠绕部、第二缠绕部、连接在所述第一缠绕部和所述第二缠绕部之间的第一加强部,所述第一缠绕部和所述第二缠绕部缠绕于第一部件及第二部件上,所述第一加强部夹紧位于所述第一加强部内部的固定件的丝线。
附图说明
[0005]图1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覆膜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06]图2为图1中I处的放大示意图;
[0007]图3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中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0008]图4a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中第一缠绕部缠绕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0009]图4b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中第二缠绕部缠绕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0]图4c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中固定件缠绕完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4d为图4c中II处的放大示意图;
[0012]图5为本申请其他实施例提供的植入物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6a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中固定件缠绕完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及第三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6b为图6a中III处的放大示意图;
[0015]图7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中固定件缠绕完第一部件、第二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8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提供的植入物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9为本申请第五实施例提供的植入物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10为本申请第六实施例提供的植入物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专利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0020]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
[0021]在介入医疗器械领域,定义“远端”为手术过程中远离操作者的一端,定义“近端”为手术过程中靠近操作者的一端。“轴向”指平行于医疗器械远端中心和近端中心连线的方向,“径向”指垂直于上述轴向的方向。
[0022]在本实施例中,植入物为覆膜支架。在其他实施例中,植入物不限于为封堵器、静脉滤器等其他医疗器械。
[0023]请参阅图1和图2,植入物1包括第一部件11和与第一部件11相邻的第二部件1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部件11、及第二部件12均为覆膜支架的波圈。
[0024]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部件11也可以为显影件,第二部件12也可以为覆膜支架的波圈,固定件15将显影件固定在覆膜支架的波圈上。或者,第一部件11也可以为波圈,第二部件12也可以为覆膜支架表面上的管状覆膜16等。
[0025]植入物1包括近端10a和与近端10a相对的远端10b。植入物1呈中空的管状结构。第一部件11相对第二部件12远离植入物1的远端10b。
[0026]植入物1还包括固定件15。固定件15连接在第一部件11与第二部件12之间。固定件15将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相互连接起来,使第一部件11与第二部件12之间不会相互脱离。固定件15由环状线圈在第一部件11与第二部件12之间缠绕形成。固定件15不限于由高分子材料制成。在本实施例中,固定件15由聚四氟乙烯(Poly tetra fluoroethylene,PTFE)制成。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为镍钛丝。固定件15将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缠绕连接起来,不会损伤的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
[0027]请参阅图3,在本实施例中,固定件15在自然状态下呈长条状。固定件15对折,使固定件15相对的两个端部相互靠近、缠绕捆绑,形成固定部151。固定件15还包括第一部分152和第二部分153,固定部151连接在第一部分152和第二部分153之间。第一部分152、第二部分153及固定部151一体成型。即,第一部分152、第二部分153及固定部151相互连接,使第一部分152、第二部分153及固定部151呈头尾相连的线圈。
[0028]请参阅图4a至图4d,在本实施例中,固定部151靠近第一部件11设置。具体地,固定部151设置在第一部件11靠近植入物1近端10a的一侧。将植入物1植入人体后,血液从远端10b流向近端10a,第一部分152可抵挡部分人体的血液对固定部151的冲击,降低固定部151被血液冲击而脱落的风险。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部151也可以靠近第二部件12设置。
[0029]在本实施例中,固定件15包括第一缠绕部154和与第一缠绕部154连接的第二缠绕部155。第一缠绕部154连接固定部151。具体地,第一部分152及第二部分153以第一缠绕方式,在第一部件11、及第二部件12上形成第一缠绕部154。第一缠绕部154将第一部件11及第二部件12相互靠近。其中,请参阅图4a,第一缠绕方式指的是,在左视图中(即,从植入物1的
左侧,往植入物1的右侧看),第一部分152及第二部分153按照顺时针的方向(即沿着图中z1)缠绕。
[0030]之后,第一部分152及第二部分153穿过靠近固定部151的部分第一部分152及部分第二部分153之间,再以第二缠绕方式在第一部件11的外壁、及第二部件12的外壁形成第二缠绕部155。第二缠绕部155与第一缠绕部154在X轴的正方向上依次排列。其中,第二缠绕方式指的是,在左视图中(即,从植入物1的左侧,往植入物1的右侧看),第一部分152及第二部分153按照逆时针的方向缠绕。第二缠绕部155将第一部件11及第二部件12相互靠近。第二缠绕方式与第一缠绕方式的缠绕方向相反。
[0031]固定件15包括第一加强部156。第一加强部156连接在第一缠绕部154和第二缠绕部155之间。第一加强部156缠绕于第一缠绕部154及第二缠绕部155上,使得第一加强部156与第一缠绕部154的结构紧凑。且第一加强部156夹紧位于第一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植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植入物包括第一部件、与第一部件相邻的第二部件、连接在所述第一部件及所述第二部件之间的固定件,固定件包括第一缠绕部、第二缠绕部、连接在所述第一缠绕部和所述第二缠绕部之间的第一加强部,所述第一缠绕部和所述第二缠绕部缠绕于第一部件及第二部件上,所述第一加强部夹紧位于所述第一加强部内部的固定件的丝线。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包括第三缠绕部和第二加强部,所述第三缠绕部与所述第二缠绕部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加强部连接在第三缠绕部与所述第二缠绕部之间,所述第二加强部挤压所述第一加强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植入物,所述第一加强部的开口方向,与所述第二加强部的开口方向相同。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包括第二加强部,所述第二加强部与所述第一加强部相邻,且两个所述第一加强部的开口方向相反。5.如权利要求1
‑
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志超,刘奎,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先健畅通医疗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