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半导体结构及栅极的制作方法。一种半导体结构包括:半导体衬底有源区设有栅极,栅极由栅介质层、第一多晶硅层、第二多晶硅层、金属层依次堆叠而成,并且第二多晶硅层掺杂有碳和锗。栅极的制作方法包括:在半导体衬底上形成浅槽隔离,然后沉积栅介质层;在第栅介质层表面沉积第一多晶硅层;在第一多晶硅层的表面沉积第二多晶硅层,并向第二多晶硅层掺杂碳和锗;然后依次进行第二多晶硅层的N型或P型掺杂、沉积金属层和盖层,经过光刻和刻蚀形成栅极。本发明专利技术达到的效果是:细化栅极多晶硅晶粒,降低机械应力;降低漏电现象,提高栅极层间接合稳定性。栅极层间接合稳定性。栅极层间接合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半导体结构及栅极的制作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生产工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半导体结构及栅极的制作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栅极是晶体管中很重要的结构,栅极可以通过制造或者消除源极和漏极之间的沟道,从而允许或者阻碍电子流过。以NPN型MOS管为例,在半导体硅衬底上,用半导体光刻、扩散工艺制作两个高掺杂浓度的N区,并用金属引出两个电极,分别作为漏极D和源极S。然后在漏极和源极之间的P型半导体表面覆盖一层很薄的介质层(通常为SiO2),在这个介质层膜上制作栅极G,这就构成了一个NMOS管。目前栅极广泛采用堆叠结构,以增加对沟道的控制或提高驱动电流,堆叠结构包括在栅介质层上形成的多晶硅和多层金属,顶层还覆盖有盖层。在多晶硅的沉积过程中会对底部栅介质层产生应力,引起漏电或栅极金属层结合不稳定等问题。
[0003]为此,提出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栅极的制作方法,该方法采用非掺杂多晶硅硅层和C&Ge掺杂的多晶硅层复合成的材料作为栅极底部的电阻连接,能控制多晶硅晶粒的生长,细化晶粒,降低对底部介质层的机械应力,从而改善器件电特性。
[0005]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该结构中的栅极底部的多晶硅采用掺杂和非掺杂复合而成,具有更优异的电特性,并且耗尽问题更轻。
[0006]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半导体结构,包括:
[0008]半导体衬底,所述半导体衬底设置有源区;所述半导体衬底的有源区设置栅极,所述栅极由栅介质层、第一多晶硅层、第二多晶硅层和金属层依次堆叠而成,并且所述第二多晶硅层掺杂有碳和锗。
[0009]一种栅极的制作方法,包括:
[0010]在半导体衬底上形成浅槽隔离,然后在半导体衬底的表面沉积栅介质层;
[0011]在所述栅介质层表面沉积第一多晶硅层;
[0012]在所述第一多晶硅层的表面沉积第二多晶硅层,并向所述第二多晶硅层掺杂碳和锗;
[0013]然后对第二多晶硅层进行N型和/或P型掺杂;
[0014]沉积金属层和盖层;
[0015]对所述盖层、金属层、第二多晶硅层、第一多晶硅层和栅介质层进行光刻和刻蚀形成栅极。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达到了以下技术效果:
[0017](1)细化栅极多晶硅晶粒,降低对介质层的机械应力;
[0018](2)降低漏电现象,减小耗尽问题;
[0019](3)提高栅极金属与多晶硅的接合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20]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21]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栅极的堆叠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不同碳掺杂量的多晶硅的X射线分析结果;
[0023]图3为锗硅的晶粒电镜图;
[0024]图4为锗硅掺杂碳的晶粒电镜图;
[0025]图5为不同掺杂的多晶硅及非晶硅的拉应力大小比较示意图;
[0026]图6至1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CMOS晶体管制作过程中每步工序得到的形貌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以下,将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但是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公开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公开的概念。
[0028]在附图中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各种结构示意图。这些图并非是按比例绘制的,其中为了清楚表达的目的,放大了某些细节,并且可能省略了某些细节。图中所示出的各种区域、层的形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对大小、位置关系仅是示例性的,实际中可能由于制造公差或技术限制而有所偏差,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所需可以另外设计具有不同形状、大小、相对位置的区域/层。
[0029]在本公开的上下文中,当将一层/元件称作位于另一层/元件“上”时,该层/元件可以直接位于该另一层/元件上,或者它们之间可以存在居中层/元件。另外,如果在一种朝向中一层/元件位于另一层/元件“上”,那么当调转朝向时,该层/元件可以位于该另一层/元件“下”。
[0030]以CMOS晶体管为例,其栅极为如图1所示的堆叠结构(图1截取了器件的部分结构)。
[0031]CMOS晶体管可用于计算机信息存储、数字影像、集成电路等领域,组成的器件包括典型的DRAM、闪存、PCRAM、MRAM、3D NAND、图像传感器等。这些器件中的CMOS晶体管都包含栅极、源漏极等基本结构。
[0032]图1所示栅极制成的CMOS晶体管可用于上述的任意器件。该栅极制作于硅衬底101的有源区(各个有源区通过浅沟槽隔离),硅衬底101可以是用以承载半导体集成电路组成元件的底材,例如绝缘体上硅(silicon
‑
on
‑
insulator,SOI)、体硅(bulk silicon)(包括单抛片或双抛片,双抛片更有助于降低晶圆后续应力变化)、锗硅等。
[0033]在硅衬底101的表面形成有栅介质层102。栅介质层102用于隔离栅极和衬底,可采用氧化硅SiO2或金属氧化物(例如Ta2O5、TiO2、TiN、Al2O3、Pr2O3、La2O3、LaAlO3、HfO2、ZrO2等高k介质材料),优选采用氧化硅,典型的形成方法是将硅衬底101的浅表层热氧化成氧化
硅,作为栅介质层。
[0034]栅介质层102的表面形成有第一多晶硅层103。第一多晶硅层103的沉积方式包括但不限于LPCVD、RTCVD或者PECVD;第二层多晶硅要同步掺杂碳C和锗Ge,优选采用LPCVD沉积,更合适的沉积温度为400~550℃(更优选400~500℃),硅源可以是甲硅烷、二氯甲硅烷、乙硅烷、二异丙基氨基硅烷,双(叔丁基氨基)硅烷,双(二乙基胺基)硅烷,六氯乙硅烷,三(二甲基氨基)硅烷,丁基氨基硅烷、二乙基氨基硅烷、二丙基氨基硅烷、六乙基胺基乙硅烷等典型硅源,优选甲硅烷SiH4或乙硅烷Si2H6。
[0035]第一多晶硅层103的表面形成有第二多晶硅层104。第二多晶硅层104中掺杂有碳和锗,这样可以减小对栅介质层的应力。如图2所示的X射线分析结果(四条曲线的碳掺杂量由上至下增加),随着碳掺杂量增加,晶粒逐渐细化。在柱状晶粒的锗硅(如图3所示)中注入碳后,晶粒变化为如图4所示的细小晶粒,对栅介质层(指氧化硅)的应力变化如图5所示,大大减小。可见,向多晶硅中掺杂碳和锗可以细化晶粒,从而减少其对栅介质层的应力,改善绝缘性。
[0036]第二多晶硅层104中掺杂碳和锗的方式是多样的,例如离子注入、高温分解吸附等,可以同步或分步掺杂,优选同步掺杂。同步掺杂时,考虑多晶硅沉积和碳、锗掺杂的多种化学反应要同步进行,需要选择更合适的工艺条件。具体地,掺杂所用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半导体衬底,所述半导体衬底设置有源区;所述半导体衬底的有源区设置栅极,所述栅极由栅介质层、第一多晶硅层、第二多晶硅层和金属层依次堆叠而成,并且所述第二多晶硅层掺杂有碳和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按摩尔量计,所述第二多晶硅层中碳的掺杂量为多晶硅的2~7%,锗的掺杂量为多晶硅的20~40%。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多晶硅层的厚度为所述第二多晶硅层的厚度为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层包括依次堆叠的钛层、氮化金属层、钨层,所述钛层位于所述第二多晶硅层的表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栅极为NMOS栅极,所述第二多晶硅层中包括N型掺杂离子;或栅极为PMOS栅极,所述第二多晶硅层中包括P型掺杂离子。6.一种栅极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在半导体衬底上形成浅槽隔离,然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锺武,刘金彪,杨涛,孔真真,余嘉晗,项金娟,
申请(专利权)人:真芯北京半导体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