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多热源散热的自然对流式散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987289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30 08: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多热源散热的自然对流式散热器,包括:散热器、导热板和热传导体,所述散热器设置有散热基板和若干第一散热鳍片,所述散热基板的底部贴合在产品中的第一发热源上,相邻两个第一散热鳍片之间形成有第一散热通道;所述导热板设置有连接部以及由该连接部一端延伸出的导热部,所述连接部固定连接在所述散热基板的底部,所述导热部的顶部贴合在产品中的第二发热源上;所述导热部的底部设置有定位槽,所述热传导体固定在该定位槽内并与产品中的第三发热源贴合。该用于多热源散热的自然对流式散热器能够满足对多个发热源进行散热需求,且占用空间小,能够较好地应用于空间狭小的电子设备上,满足使用需求。满足使用需求。满足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多热源散热的自然对流式散热器


[0001]本技术涉及散热器
,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多热源散热的自然对流式散热器。

技术介绍

[0002]电子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其内部的芯片、中央处理器、光学模组等器件会随着设备的运行持续的产生热量,并且温度会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而升高,从而影响元器件的使用寿命和性能,加速元器件老化,大大降低电子设备的使用寿命,因此需要将电子设备运行中产生的热量排出,使各元器件能在许可的温度下正常运作。
[0003]目前,现有技术常采用的散热手段都是散热风扇加散热片的方式,此散热结构针对于如具有机箱等体积较大的产品来说使用方便,能够有效的进行散热,但是对于体积较小、空间非常狭小的一些电子设备来说,会受到很大局限性,不便于安装使用,而且现有技术一个散热结构仅能够对一个热源进行散热,不能够满足多热源的散热需求。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予以改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多热源散热的自然对流式散热器,以克服现有散热结构不能够在小体积电子设备上使用、且仅能够对单一热源进行散热、不能够满足多热源散热需求的缺陷。
[0005]本技术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多热源散热的自然对流式散热器,安装在产品的壳体内并与发热源接触,包括:散热器、导热板和热传导体,所述散热器设置有散热基板和一体连接在所述散热基板顶部的若干第一散热鳍片,所述散热基板的底部贴合在产品中的第一发热源上,若干所述第一散热鳍片均沿所述壳体长度方向排列布置,并在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散热鳍片之间形成有第一散热通道;所述导热板设置有连接部以及由该连接部一端延伸出的导热部,所述连接部固定连接在所述散热基板的底部,所述导热部与所述散热基板间隔分布,以使得所述导热部的顶部能够贴合在产品中的第二发热源上;所述导热部的底部设置有定位槽,所述热传导体固定在该定位槽内并与产品中的第三发热源贴合。
[0006]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散热基板位于其一侧的两端部分沿长度方向进行延伸至靠近所述壳体的两端,其顶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散热鳍片平行的第二散热鳍片,且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散热鳍片之间均形成有第二散热通道。
[000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散热器和所述导热板均采用铝合金材质,且其表面均镀有镍层,所述热传导体与所述导热板之间以及所述导热板与所述散热器之间均采用焊接方式固定连接。
[000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热传导体为热管。
[000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多热源散热的自然对流式散
热器,设置有散热器、导热板和热传导体,散热器与第一发热源直接贴合,导热板安装在散热器底部并与第二发热源贴合,热传导体安装在导热板上并与第三发热源贴合,进而将三个发热源产生的热量均传导到散热器上,通过散热器的第一散热鳍片和第二散热鳍片进行分散热量,空气在散热器的第一散热通道及第二散热通道内流动形成自然对流,将热量带出,达到散热的目的,满足多个发热源散热的需求,使产品内元器件能在许可的温度下正常运作,而且使用的散热部件数量少,降低成本,占用空间小,能够较好地应用于空间狭小的电子设备上,满足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技术用于多热源散热的自然对流式散热器安装在产品内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2为本技术用于多热源散热的自然对流式散热器与产品内发热源贴合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3为本技术用于多热源散热的自然对流式散热器的立体图;
[0013]图4为本技术用于多热源散热的自然对流式散热器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0014]结合附图,作以下说明:
[0015]1——壳体;
ꢀꢀꢀꢀꢀꢀꢀꢀꢀꢀꢀꢀ
2——散热器;
[0016]201——散热基板;
ꢀꢀꢀꢀꢀꢀ
202——第一散热鳍片;
[0017]203——第一散热通道;
ꢀꢀ
204——第二散热鳍片;
[0018]205——第二散热通道;
ꢀꢀ
3——导热板;
[0019]301——连接部;
ꢀꢀꢀꢀꢀꢀꢀꢀ
302——导热部;
[0020]4——热传导体;
ꢀꢀꢀꢀꢀꢀꢀꢀ
11——第一发热源;
[0021]12——第二发热源;
ꢀꢀꢀꢀꢀ
13——第三发热源。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0023]参阅图1至图4,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多热源散热的自然对流式散热器,安装在产品的壳体1内并与发热源接触,包括:散热器2、导热板3和热传导体4。
[0024]参阅图2和图3,散热器2设置有散热基板201和一体连接在散热基板201顶部的若干第一散热鳍片202。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中所述的顶部为以图2为参照的左侧方向。若干第一散热鳍片202均沿壳体1长度方向排列布置,并在相邻两个第一散热鳍片202之间形成有第一散热通道203。散热基板201的底部贴合在产品中的第一发热源11上,第一发热源11产生的热量通过散热基板201直接传导到散热器2上,并由若干第一散热鳍片202进行分散热量。空气在第一散热通道203内流动形成自然对流,将热量带出,达到散热的目的。
[0025]继续参阅图2和图4,导热板3设置有连接部301以及由该连接部301一端延伸出的导热部302,连接部301固定连接在散热基板201的底部,导热部302与散热基板201间隔分布。导热部302与散热基板201之间的空腔容纳有产品中的第一线路板,产品上的第一发热源11和第二发热源12均设置在该第一线路板的正反面上,进而使得导热部302的顶部能够贴合在产品中的第二发热源12上,第二发热源12产生的热量通过导热板3传导到散热器2
上,同样由若干第一散热鳍片202进行分散热量。
[0026]其中,导热部302的底部设置有仿形的定位槽,热传导体4固定在该定位槽内,且热传导体4的底面与导热部302的底面平齐。本实施例中热传导体4为热管,具有优异的导热性能,能够对热量快速传导。导热板3通过螺丝固定在产品中的第二线路板上,使得热传导体4的底面以及导热部302的部分底面贴合在位于第二线路板上的第三发热源13上,第三发热源13产生的热量通过热传导体4及导热板3传导到散热器2上,同样由若干第一散热鳍片202进行分散热量。本申请采用此结构设计,通过一个散热器2可同时实现对产品中三个发热源进行散热,满足发热源的散热需求,使产品内元器件能在许可的温度下正常运作,使用的散热部件数量少,无需装设散热风扇,降低成本,减少电量损耗,占用空间小,能够较好地应用于空间狭小的电子设备上,满足使用需求。
[0027]参阅图1和图3,散热基板201位于其一侧的两端部分沿长度方向进行延伸至靠近壳体1的两端,其顶部设置有与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多热源散热的自然对流式散热器,安装在产品的壳体(1)内并与发热源接触,其特征在于,包括:散热器(2)、导热板(3)和热传导体(4),所述散热器(2)设置有散热基板(201)和一体连接在所述散热基板(201)顶部的若干第一散热鳍片(202),所述散热基板(201)的底部贴合在产品中的第一发热源(11)上,若干所述第一散热鳍片(202)均沿所述壳体(1)长度方向排列布置,并在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散热鳍片(202)之间形成有第一散热通道(203);所述导热板(3)设置有连接部(301)以及由该连接部(301)一端延伸出的导热部(302),所述连接部(301)固定连接在所述散热基板(201)的底部,所述导热部(302)与所述散热基板(201)间隔分布,以使得所述导热部(302)的顶部能够贴合在产品中的第二发热源(12)上;所述导热部(30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兴华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远桥精密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