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何敦启专利>正文

无触点节能起动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98703 阅读:2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无触点节能起动器,其特征是:包括PTC热敏电阻器Rp、三端双向可控硅T、光电耦合器U、电感器L和整流桥D;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光电耦合器U触发三端双向可控硅T,有效地避免了触发控制信号和起动回路相位不同步而引起的可控硅不能完全导通和完全截止的问题,可靠性大幅提高,不仅能确保电机良好起动,而且在起动完成后由于双向可控硅完全截止可将起动回路完全彻底断开,由于已没有电流流过PTC热敏电阻器Rp,因此消除了过去由热敏电阻器Rp产生的能耗。(*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起动器,尤其是用于单相交流感应电机的无触点节能起动器
技术介绍
单相交流感应电机一般是由定子和转子构成,其中定子由主线圈L1和副线圈L2组成,副线圈L2主要是在电机起动时起作用,而主线圈L1在电机稳态运行时工作。任何电机要正常运行,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起动过程,对于单相交流感应电机的起动来说,就需要在副线圈回路中串联一个类似开关的起动器来实现;要求在电机起动时接通副线圈L2回路,在电机起动完成后又要及时地断开副线圈L2回路。传统的电机起动器通常就只是一个具有正温度系数特性的PTC热敏电阻器。如果接通电源至电机,则在电机起动的初始阶段有较大的电流流过PTC热敏电阻器并流至副线圈L2,这就会导致PTC热敏电阻器发热且其电阻值迅速增大,从而减小流入副线圈的电流,使起动回路处于接近断开的状态。当电机起动完成进入正常运行时,由于PTC热敏电阻器的阻值不会无限地增大,所以还有一个较小的电流流过PTC热敏电阻器并流入副线圈L2;PTC热敏电阻器继续发出热量来维持高阻值状态,一方面是为了阻止起动回路在电机稳态运行时起作用(重新起动),但另一方面却消耗了一些电能,造成浪费。由中国专利CN1052228公开的用于启动单相感应电机的电子电路,它是通过电容降压、整流、稳压、延时等环节构成一个可以控制双向可控硅触发导通和截止的电机起动电路。由于此电路使用了数量较多的分立元器件,特别是该起动电路中有多个晶体管、电阻器及电容器,而且没有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这样就会影响整个双向可控硅的触发控制电路的稳定性,也不利于整体电机运行体系的可靠运转。对于经常性需要频繁间歇起动的电机(例如用于电冰箱压缩机的单相交流感应电机)而言,它的可靠性就会大打折扣。另外就是此电子电路是通过一个电容器的充放电来实现可控硅的延时导通和截止的,该电子电路在将电机起动回路接通前,必须要经过一定的时间让此电容器放电,否则无法再次使双向可控硅延时截止,一旦触发电路或延时电路中有电流存在,双向可控硅一直将处于截止。中国专利CN1610241公开了一种互感式无触点起动器,它是通过电流互感器采样有关的电流信号,用电流互感器次级线圈获得的信号来触发串联在起动回路中的双向可控硅导通,并在起动完成后使双向可控硅处于截止状态。由于该互感式无触点起动器的触发双向可控硅的触发电路是采用交流触发,故其触发回路和双向可控硅主回路的相位同步就十分重要。在该互感式无触点起动器的电路中由于其触发信号采样于电机主线圈或主电源回路,所以其触发回路相位与双向可控硅主回路就有可能不同步,就会造成双向可控硅不能完全导通或完全关断。如果双向可控硅不能完全被关断(截止),则有一小电流流过电机副线圈所在的起动回路,特别是在起动回路串联有一个PTC热敏电阻器的情形下,会增加起动器的能耗。再有就是该互感式无触点起动器采样部分与双向可控硅的触发回路没有真正地隔离开来,电机主线圈或主电源回路通过电流互感器对触发回路还存在电磁干扰的影响。此外该互感式无触点起动器对于需要在电机副线圈串入起动电容来起动的场合显然无能为力,并且针对不同额定工作电流规格的电机,都要选择不同参数的电流互感器去逐一匹配才能正常工作,通用性受到极大的限制,不能满足更广泛的应用。中国专利申请CN1645735也公开了一种互感式无触点起动器,它与上述的中国专利申请CN1610241公开的互感式无触点起动器都是通过电流互感器采样有关的电流信号;只是在该互感式无触点起动器的电流互感器中增加了一个初级线圈,该初级线圈串入了电机副线圈回路中;即利用电流互感器次级线圈获得的信号来触发串联在起动回路中的双向可控硅导通,并在起动完成后使双向可控硅处于截止状态。它同样存在其触发回路和双向可控硅主回路的相位同步的问题。该互感式无触点起动器采样部分与双向可控硅的触发回路还是没有真正地隔离开来,电机主线圈或主电源回路通过电流互感器对触发回路还存在电磁干扰的影响。还有该互感式无触点起动器对于不需要在电机副线圈串入起动电容来起动的场合无法完成起动任务,并且针对不同额定工作电流规格的电机,都要选择不同参数的电流互感器去逐一匹配才能正常工作,通用性受到极大的限制,从而缩小了应用的范围。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电机起动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单相感应交流电机的无触点节能起动器,该起动器不仅结构简单、高效节能,而且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和可靠性。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无触点节能起动器,其特征是包括一个PTC热敏电阻器Rp、一个三端双向可控硅T、一个光电藕合器U、一个电感器L和一个整流桥D;其中PTC热敏电阻器Rp的一电极和光电藕合器U的一输出端(第6脚)与交流电源一端(A)连接或与电机主线圈L1的M端连接;PTC热敏电阻器Rp的另一电极与三端双向可控硅T的T2极连接;光电藕合器U另一输出端(第4脚)和三端双向可控硅T的控制端G极连接;三端双向可控硅T的T1极与电机副线圈L2的S端连接;电感器L的一端和整流桥D的一交流输入端与电机主线圈L1的M端连接,电感器L的另一端和整流桥D的另一交流输入端与交流电源一端A连接;整流桥D的直流输出正极性端与光电藕合器U的输入端正极(第1脚)连接;整流桥D的直流输出负极性端与光电藕合器U的输入端负极(第2脚)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运用电感器取得相关的电压信号,并通过整流桥来进行整流,有效地降低了控制信号采样部件的发热能耗,电路构成简单、元器件少、无触点、高效节能,特别是采用光电隔离有效地避免了触发控制信号和起动回路相位不同步而引起的可控硅不能完全导通和完全截止的问题,不仅能确保电机良好起动,而且在起动完成后由于双向可控硅完全截止可将起动回路完全彻底断开,可靠性大幅提高。附图及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图2是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图3是本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图4是本技术的第四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图中虚线框内所示为直流隔离控制式无触点节能起动器,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参阅图1,无触点节能起动器的第一实施例,PTC热敏电阻器Rp一电极和光电藕合器U的一输出端(第6脚)与交流电源一端A连接,PTC热敏电阻器Rp的另一电极与三端双向可控硅T的T2极连接,光电藕合器U另一输出端(第4脚)和三端双向可控硅T的控制端G极连接,三端双向可控硅T的T1极和运行电容器C2的一端与电机副线圈L2的S端连接。电感器L的一端、整流桥D的一交流输入端、运行电容器C2的另一端与电机主线圈L1的M端连接,电感器L的另一端和整流桥D的另一交流输入端与交流电源一端A连接;整流桥D的直流输出正极性端与光电藕合器U的输入端正极(第1脚)连接,整流桥D的直流输出负极性端与光电藕合器U的输入端负极(第2脚)连接。参阅图2,无触点节能起动器的第二实施例,PTC热敏电阻器Rp一电极和光电藕合器U的一输出端(第6脚)与起动电容器C1的一端连接,起动电容器C1的另一端与交流电源一端A连接;PTC热敏电阻器Rp的另一电极与三端双向可控硅T的T2极连接;光电藕合器U另一输出端(第4脚)和三端双向可控硅T的控制端G极连接;三端双向可控硅T的T1极和运行电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无触点节能起动器,其特征是:包括一个PTC热敏电阻器Rp、一个三端双向可控硅T、一个光电藕合器U、一个电感器L和一个整流桥D;其中PTC热敏电阻器Rp的一电极和光电藕合器U的一输出端(第6脚)与交流电源一端(A)连接或与电机主线圈L 1的M端连接;PTC热敏电阻器Rp的另一电极与三端双向可控硅T的T2极连接;光电藕合器U另一输出端(第4脚)和三端双向可控硅T的控制端G极连接;三端双向可控硅T的T1极与电机副线圈L2的S端连接;电感器L的一端和整流 桥D的一交流输入端与电机主线圈L1的M端连接,电感器L的另一端和整流桥D的另一交流输入端与交流电源一端A连接;整流桥D的直流输出正极性端与光电藕合器U的输入端正极(第1脚)连接;整流桥D的直流输出负极性端与光电藕合器U的输入端负极( 第2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敦启陈浩明向玉安杨百昌
申请(专利权)人:何敦启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