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涵洞风积沙清理装置用固定机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985459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30 07: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涵洞风积沙清理装置用固定机构,风积沙清理装置包括吸尘单元和与吸尘单元相连的软管,包括用于固定吸尘单元的固定支架和用于提拉软管的扶持组件;固定支架包括底板,底板的中间竖直设置有立柱,立柱的顶部设置有用于对吸尘单元进行固定的固定组件;底板上还设置有结构相同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分别设置在立柱相对的两侧;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均开设有竖直贯通的插孔,穿设在插孔中的插杆可经开设在底板上的通孔穿出底板;扶持组件包括手柄杆和套环,手柄杆和套环之间设有连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方便操作人员搬运清理装置和对风积沙清理装置进行固定,降低了风积沙清理装置受损或倾倒的发生几率。发生几率。发生几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涵洞风积沙清理装置用固定机构


[0001]本技术涉及涵洞清理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风积沙清理装置用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涵洞是指在公路工程建设中,为了使公路顺利通过水渠不妨碍交通,而修筑于路面以下的排水孔道,以使水从公路的下面流过。涵洞还可以跨越天然沟谷洼地用于洪水排泄,或横跨大小道路作为人、畜和车辆的立交通道,或作为排泄水渠用于农田灌溉。涵洞一般孔径较小,形状有管形、箱形及拱形等。当涵洞内囤积有风积沙时,需要通过专用的清理设备进行处理。
[0003]目前,风积沙清理设备主要采用吸尘设备,吸尘设备包括主机和与主机相连的软管,但是由于缺少适用的固定装置,在采用吸尘设备对涵洞内的风积沙进行清理时,需要人员辅助固定吸尘设备,致使风积沙清理的户外固定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和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涵洞风积沙清理装置用固定机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涵洞风积沙清理装置使用不便的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涵洞风积沙清理装置用固定机构,所述风积沙清理装置包括吸尘单元和与所述吸尘单元相连的软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固定吸尘单元的固定支架和用于提拉软管的扶持组件;
[0006]所述固定支架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中间竖直设置有立柱,所述立柱的顶部设置有用于对吸尘单元进行固定的固定组件;所述底板上还设置有结构相同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分别设置在所述立柱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均开设有竖直贯通的插孔,穿设在所述插孔中的插杆可经开设在所述底板上的通孔穿出底板;
[0007]所述扶持组件包括手柄杆和套环,所述手柄杆和套环之间设有连杆。
[0008]本技术还具有以下技术特征:
[0009]具体的,所述第一支架包括若干根竖杆以及设置于所述若干根竖杆顶部的横杆,所述横杆的中间开设有竖向贯通的插孔。
[0010]更进一步的,所述横杆上还连接有握柄。
[0011]更进一步的,所述握柄上套装有橡胶防滑套。
[0012]更进一步的,所述立柱与底板还通过多个支杆相连。
[0013]更进一步的,所述插杆包括由上至下同轴连接设置的第一圆柱段、第二圆柱段和圆锥段,所述第一圆柱段的直径小于第二圆柱段的直径,所述圆锥段的大径端连接第二圆柱段。
[0014]更进一步的,所述连杆包括连接设置的第三圆柱体和第四圆柱体,所述第三圆柱体上开设有横向贯通的第二通孔,所述手柄杆穿设在所述第二通孔内,所述第四圆柱体的
底端连接套环。
[0015]更进一步的,所述套环远离连杆的下半圆的外壁上设置有用于防止软管磨损的防磨垫。
[0016]更进一步的,所述插杆的外表面喷涂有防腐蚀涂层。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8](1)本技术为风积沙清理装置提供了专用固定机构,通过用于固定吸尘单元的固定支架和用于提拉软管的扶持组件的结构设计,方便操作人员搬运清理装置和对风积沙清理装置进行固定,加强了风积沙清理在工作中的稳定性,插杆可以起到限位固定作用,使其在运行中的支撑更加稳定,有效降低了由于晃动导致的风积沙清理装置受损或倾倒的发生几率。
[0019](2)本技术设置的扶持组件便于软管的位置调整,降低了软管脱手几率,防磨垫对套环的外表面起到防护作用,可有效的延长软管的使用寿命。
[0020]本技术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具有很强的推广使用价值。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技术的正视图;
[0023]图3为本技术的第一支架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本技术的扶持组件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标号:1

吸尘单元,2

软管,3

固定支架,4

扶持组件;31

底板,32

立柱,33

固定组件,34

第一支架,35

第二支架,36

插杆,37

支杆;41

手柄杆,42

套环,43

连杆,44

防磨垫;311

第一通孔;341

竖杆,342

横杆,343

握柄;361

第一圆柱段,362

第二圆柱段,363

圆锥段;431

第三圆柱体,432

第四圆柱体;4311

第二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
[0027]本技术所用的术语“上”、“下”、“前”、“后”、“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内”、“外”是指相应部件轮廓的内和外,不能将上述术语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8]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序数词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0029]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30]实施例1
[0031]由图1~图2所示,本技术公开一种涵洞风积沙清理装置用固定机构,风积沙清理装置包括吸尘单元1,以及与吸尘单元1相连的软管2,包括用于固定吸尘单元1的固定支架3和用于提拉软管2的扶持组件4;本实施例中的风积沙清理装置为软管吸沙机。
[0032]固定支架3包括底板31,底板31的中间竖直设置有立柱32,立柱32的顶部设置有用于对吸尘单元1进行固定的固定组件33;底板31上还设置有结构相同的第一支架34和第二支架35,第一支架34和第二支架35分别设置在立柱32相对的两侧,即设置在底板31上相对的两侧。
[0033]作为优选,第一支架34和第二支架35相对设置,以便于固定支架的固定和搬运;第一支架34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涵洞风积沙清理装置用固定机构,所述风积沙清理装置包括吸尘单元(1),以及与所述吸尘单元(1)相连的软管(2),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固定吸尘单元(1)的固定支架(3)和用于提拉软管(2)的扶持组件(4);所述固定支架(3)包括底板(31),所述底板(31)的中间竖直设置有立柱(32),所述立柱(32)的顶部设置有用于对吸尘单元(1)进行固定的固定组件(33);所述底板(31)上还设置有结构相同的第一支架(34)和第二支架(35),所述第一支架(34)和第二支架(35)分别设置在所述立柱(32)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支架(34)和第二支架(35)上均开设有竖直贯通的插孔,穿设在所述插孔中的插杆(36)可经开设在所述底板(31)上的第一通孔(311)穿出底板(31);所述扶持组件(4)包括手柄杆(41)和套环(42),所述手柄杆(41)和套环(42)之间设有连杆(43)。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涵洞风积沙清理装置用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34)包括若干根竖杆(341)以及设置于所述若干根竖杆(341)顶部的横杆(342),所述横杆(342)的中间开设有竖向贯通的插孔。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涵洞风积沙清理装置用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杆(342)上还连接有握柄(34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庞鑫乔志王海亮孙立君刘学义岳志强赵宇成王怡昕辛懿韬刘嘉伟
申请(专利权)人:内蒙古综合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