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98476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30 07: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内侧绝缘本体、端子模组以及第一金属壳体和第二金属壳体,第一金属壳体设有第一插接框口,第二金属壳体设有第二插接框口,第一插接框口与第二插接框口朝向不同,端子模组设有位于第一插接框口内的若干横向接触臂及位于第二插接框口内的若干竖向接触臂,所述横向接触臂与竖向接触臂一体相连并构成L型,且横向接触臂的末端设有一弯曲的弹臂,而竖向接触臂自下而上呈直线型延伸。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端子结构优化呈L型,使其同时具有一体相连的横向接触臂及竖向接触臂,以从两个插接方向上与对接端电连接器进行插接,实现转接功能,整体结构简单、零件数量较少,能有效降低组装难度和制造成本并缩小产品体积。小产品体积。小产品体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0001]本技术涉及电性连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0002]对于电连接器来说,其是各类电子产品内中不可或缺的元件,也被广泛应用在车用领域,其主要是用于承担不同元器件之间的连接功能,以传递电信号,对于常规的电连接器来说,其通常只具备一种插接口,只有与该插接口匹配的电连接器才能与它实现插接,当需要插接不同电连接器时,需利用一转接头电连接器来实现,这类转接头电连接器同时具有两个插接口,分别用来与不同插接口的电连接器进行连接,从而在两个不同插接口的电连接器之间建立桥接,以常见的USB转接头电连接器为例,其两个插接头的插接口形状不同,一个插接头的插接口可以是USB Type C型,另一个插接头的插接口可以是USB Type A型,用来在不同USB插接口之间进行转接,现有的这类转接头的内部结构通常比较复杂,其大多是将两个独立的USB电连接器同时焊接到一个PCB电路板上,借由PCB电路板来实现内部转接功能,这种结构的组装工艺较复杂,零件也较多,两个独立的USB需要各自设计、制造和组装,涉及模具较多,组装也相对比较复杂,导致制造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以改善现有技术中零件较多、组装工艺复杂的问题。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内侧绝缘本体、与内侧绝缘本体固定配合的端子模组以及套设于内侧绝缘本体外围的第一金属壳体和第二金属壳体,所述第一金属壳体设有第一插接框口,所述第二金属壳体设有第二插接框口,所述第一插接框口与第二插接框口朝向不同,所述端子模组设有位于第一插接框口内的若干横向接触臂及位于第二插接框口内的若干竖向接触臂,所述横向接触臂与竖向接触臂一体相连并构成L型,且横向接触臂的末端设有一弯曲的弹臂,而竖向接触臂自下而上呈直线型延伸。
[0005]进一步地,所述内侧绝缘本体包括位于第一金属壳体内侧的绝缘内套及位于第二金属壳体内侧的绝缘定位体,所述竖向接触臂的延伸末端埋设于所述绝缘定位体内而不具有弹性。
[0006]进一步地,所述横向接触臂和所述竖向接触臂的连接处完全埋设于所述绝缘定位体内。
[000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金属壳体与所述第二金属壳体焊接连接,所述第二金属壳体设有朝向第一金属弯折延伸的衔接板。
[0008]进一步地,所述端子模组还设有金属隔板,所述金属隔板包括一横向板及一竖向板,所述横向板位于所述绝缘内套内侧,所述竖向板埋设于所述绝缘定位体内。
[0009]进一步地,所述横向板设有一对长条形的侧臂,所述侧臂位于所述横向接触臂的
两侧。
[0010]进一步地,所述端子模组还设有固持所述若干横向接触臂的第一本体及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沿竖向相互组装配合,所述绝缘内套沿横向与所述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组装配合。
[0011]进一步地,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一插置于所述第一金属壳体内的防尘塞,所述防尘塞设有一操作部及一插塞部,所述插塞部呈薄板状且插置于所述第一插接框口内。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通过将端子结构优化呈L型,使其同时具有一体相连的横向接触臂及竖向接触臂,以从两个插接方向上与对接端电连接器进行插接,实现转接功能,整体结构简单、零件数量较少,能有效降低组装难度和制造成本,同时缩小产品体积。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所述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0014]图2为本技术所述电连接器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0015]图3为本技术所述电连接器的上排端子和下排端子的示意图。
[0016]图4为本技术所述电连接器的端子模组的制备流程示意图。
[0017]图5为本技术所述电连接器的端子模组的示意图。
[0018]图6为本技术所述电连接器的第一金属壳体与第二金属壳体组装前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请参阅图1至图6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100,其用于供插接框口不同的两种对接端电连接器(未图示)插接,以实现两个对接端电连接器之间的转接功能,所述电连接器的制备方法与所述电连接器的结构相对应,以下将针对电连接器100的具体结构及其制备方法进行详细阐述。
[0020]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内侧绝缘本体10、固定于内侧绝缘本体10上的端子模组20、安装于所述内侧绝缘本体10上的第一金属壳体30和第二金属壳体40、包裹于所述第一金属壳体30和第二金属壳体40上的外侧绝缘套50以及插置于所述第一金属壳体30内的防尘塞60,所述内侧绝缘本体10用于固定所述端子模组20,所述端子模组20则分别朝向两个方向延伸,用于从两个方向上与两个不同的电连接器进行插接,而所述第一金属壳体30和第二金属壳体40则用于起到保护和信号屏蔽的作用,且两者之间相互焊接以实现彼此稳定可靠的连接关系,所述外侧绝缘套50则包裹在所述第一金属壳体30和第二金属壳体40外围,使两者结合成一整体。
[0021]所述端子模组20包括上排端子组21、下排端子组22及介于上排端子组21和下排端子组22之间的金属隔板23,所述上排端子组21包括若干上排端子24及与上排端子24固定结合的第一本体25,所述下排端子组22包括若干下排端子26及与下排端子26固定结合的第二本体27,所述第一本体25与第二本体27将金属隔板23夹设于两者中间并相互组装成一体,所述上排端子24和下排端子26均呈L型,其均设有一体相连的横向接触臂H及竖向接触臂V,两者超不同方向延伸以应对两种不同的电连接器的插接,所述横向接触臂H和竖向接触臂V为一体结构,其通过折弯而成,且分别延伸至第一对接部14及第二对接部17,所述横向接触
臂H朝向第一插接框口35延伸,所述竖向接触臂V朝向所述第二插接框口44延伸。如图3所示,所述上排端子24和下排端子26的横向接触臂H的末端均各自设有一弯曲的弹臂241、261,所述上排端子24的弹臂241和所述下排端子26的弹臂261上下一一对应且朝向彼此靠拢延伸,两者之间形成狭缝以供对接端电连接器插入,所述上排端子24和下排端子26的竖向接触臂V均自下而上呈直线状延伸,且延伸末端埋设于所述绝缘定位体12内,因而所述竖向接触臂V不具有弹性。所述金属隔板23可包括一横向板28及一竖向板29,所述横向板28与竖向板29相互独立设置,所述横向板28位于所述上排端子组21和下排端子组22的横向接触臂H之间,所述竖向板29位于所述上排端子组21和下排端子组22的竖向接触臂V之间,且所述横向板28设有一对长条形的侧臂281,所述侧臂281位于所述横向接触臂H的两侧。
[0022]所述内侧绝缘本体10包括组装于所述横向接触臂H外围的绝缘内套11以及通过注塑成型包裹于所述竖向接触臂V上的绝缘定位体12,所述绝缘内套11套设在所述横向接触臂H的外围以形成一插接框结构,并且与所述第一本体25和第二本体27配合组装,所述绝缘内套11包括一水平延伸出的第一对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内侧绝缘本体、与内侧绝缘本体固定配合的端子模组以及套设于内侧绝缘本体外围的第一金属壳体和第二金属壳体,所述第一金属壳体设有第一插接框口,所述第二金属壳体设有第二插接框口,所述第一插接框口与第二插接框口朝向不同,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模组设有位于第一插接框口内的若干横向接触臂及位于第二插接框口内的若干竖向接触臂,所述横向接触臂与竖向接触臂一体相连并构成L型,且横向接触臂的末端设有一弯曲的弹臂,而竖向接触臂自下而上呈直线型延伸。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绝缘本体包括位于第一金属壳体内侧的绝缘内套及位于第二金属壳体内侧的绝缘定位体,所述竖向接触臂的延伸末端埋设于所述绝缘定位体内而不具有弹性。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接触臂和所述竖向接触臂的连接处完全埋设于所述绝缘定位体内。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昌耀吴祝平方志宏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德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