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用铰接节点的装配式微振柱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97950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30 05: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采用铰接节点的装配式微振柱结构,包括基础筏板、华夫板,所述基础筏板与华夫板之间通过预制的混合配筋预应力混凝土管柱形成整体,所述混合配筋预应力混凝土管柱与华夫板通过上铰接节点连接,混合配筋预应力混凝土管柱与基础筏板通过下铰接节点连接;所述上铰接节点包括设置在混合配筋预应力混凝土管柱顶部的柱顶限位卡件;下铰接节点包括预埋在所述混合配筋预应力混凝土管柱底部的接驳套筒和位于所述接驳套筒内的接驳用钢筋,所述接驳用钢筋插入所述基础筏板上设置的预留锚孔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采用铰接节点的装配式微振柱结构能够解决竖向结构刚度突变及施工困难的问题,能缩短工期,经济性较好,更有利于实现洁净效果。有利于实现洁净效果。有利于实现洁净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采用铰接节点的装配式微振柱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厂房建筑的
,尤其涉及一种采用铰接节点的装配式微振柱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全球及中国半导体业的迅猛发展,集成电路、晶元、芯片、显示器件等电子厂房迎来了又一次的建设高潮。这类的电子厂房都具有厂房洁净度要求高、建设周期要求短的特点。多生产层的电子洁净厂房,生产层工艺设备尺寸及工艺流程要求建筑有较大的柱网,而大柱网不能满足生产层的防微振要求,因此在生产层下面的技术夹层需设置防微振小柱网,以减小该厂房生产层的柱距,满足微振动要求。传统的微振柱采用现浇结构,工期长,污染较严重,成型质量对洁净厂房要求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采用铰接节点的装配式微振柱结构,能够解决竖向结构刚度突变及施工困难的问题,能缩短工期,经济性较好,更有利于实现洁净效果。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采用铰接节点的装配式微振柱结构,包括基础筏板、华夫板,所述基础筏板与华夫板之间通过预制的混合配筋预应力混凝土管柱形成整体,所述混合配筋预应力混凝土管柱与华夫板通过上铰接节点连接,所述混合配筋预应力混凝土管柱与基础筏板通过下铰接节点连接;所述上铰接节点包括设置在所述混合配筋预应力混凝土管柱顶部的柱顶限位卡件,该柱顶限位卡件由卡件钢板、限位钢板和卡件锚筋组成;所述卡件钢板与混合配筋预应力混凝土管柱顶部的端板焊接连接,所述限位钢板固定在所述卡件钢板的下方并位于混合配筋预应力混凝土管柱的内孔内,所述卡件锚筋固定在所述卡件钢板的上方并与华夫板一同浇筑;所述下铰接节点包括预埋在所述混合配筋预应力混凝土管柱底部的接驳套筒和位于所述接驳套筒内的接驳用钢筋,所述接驳用钢筋插入所述基础筏板上设置的预留锚孔中。
[0005]优选的,所述混合配筋预应力混凝土管柱的直径为700mm,其壁厚为140mm、150mm或160mm;所述混合配筋预应力混凝土管柱内设有竖向钢筋和螺旋箍筋,所述竖向钢筋采用直径12.6mm的预应力钢筋及直径为12mm的HRB400普通钢筋,所述螺旋箍筋采用冷拔低碳钢丝,并在离混合配筋预应力混凝土管柱端部800mm范围内的密度大于其位于中间位置的密度。
[0006]进一步的,所述混合配筋预应力混凝土管柱的两端设置有端板,所述端板的厚度12

16mm。
[0007]进一步的,所述卡件钢板的直径比混合配筋预应力混凝土管柱的内径大40mm,卡件钢板的厚度为20mm;所述限位钢板由两块钢板焊接成具有T形截面的结构,限位钢板的截面形状分为矩形和梯形,矩形的截面尺寸为30mmx25mm,限位钢板与混合配筋预应力混凝土
管柱的内壁预留10mm空隙。
[0008]优选的,所述接驳用钢筋采用直径为20mm的HRB400钢筋,其长度为200mm,所述预留锚孔的位置与接驳用钢筋的位置一致,所述预留锚孔的直径不小于40mm,锚孔深度为250mm。
[0009]可选的,所述混合配筋预应力混凝土管柱的柱底预留有20mm的坐浆灌缝。
[0010]进一步的,所述混合配筋预应力混凝土管柱的柱底与基础筏板的现浇处、混合配筋预应力混凝土管柱的柱顶与华夫板的现浇处均设置一圈封边橡胶条。
[0011]可选的,所述混合配筋预应力混凝土管柱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高度范围内预埋有限位钢箍,所述限位钢箍的周围均匀设置有4个焊接钢板,在焊接钢板上固定有与斜撑杆件相对应的紧固件,所述紧固件与斜撑杆件的上端通过螺栓连接;在基础筏板上预埋有与斜撑杆件的下端连接的支撑环,在支撑环的两侧对应位置设置有附加钢筋。
[0012]进一步的,所述限位钢箍的直径比混合配筋预应力混凝土管柱的外径大10

20mm,其宽度为130mm

150mm,其厚度为10

12mm;所述焊接钢板的尺寸为130mmX130mm,其厚度为10mm;所述支撑环采用直径为14mm的圆钢;所述附加钢筋采用直径为10mm的HRB400钢筋,其长度为500mm。
[0013]由上,本技术的采用铰接节点的装配式微振柱结构采用预制混合配筋预应力混凝土管柱,工厂化生产,生产效率高、质量可靠;混凝土强度高(C80~C125),空心截面,节省材料、重量轻,便于运输、安装;采用预应力钢筋,保证运输、安装过程的刚度、强度,用钢量更少,更经济;圆形柱较方形柱更有利于实现洁净效果。上下采用铰接节点,减弱了侧向刚度,施工方便可靠,减少了湿作业带来的不利影响。本技术的采用铰接节点的装配式微振柱结构能够解决竖向结构刚度突变及施工困难的问题,能缩短工期,经济性较好,更有利于实现洁净效果。
附图说明
[00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
[0015]图1是本技术的装配式微振柱上下铰接的示意图;
[0016]图2是本技术的混合配筋预应力混凝土管柱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是图2中A

A剖视图;
[0018]图4是图1中B

B剖视图;
[0019]图5是图1中C

C剖视图;
[0020]图6是本技术中的柱顶限位卡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7是本技术的装配式微振柱的立体图;
[0022]图8是本技术的装配式微振柱施工用斜支撑示意图。
[0023]图中,1

基础筏板;2

华夫板;3

混合配筋预应力混凝土管柱;4

预应力钢筋;5

普通钢筋;6

螺旋箍筋;7

端板;8

卡件钢板;9

限位钢板;10

卡件锚筋;11

封边橡胶条;12

接驳套筒;13

接驳用钢筋;14

预留锚孔;15

坐浆灌缝;16

限位钢箍;17

斜撑杆件;18


接钢板;19

紧固件;20

支撑环;21

附加钢筋。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采用铰接节点的装配式微振柱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础筏板、华夫板,所述基础筏板与华夫板之间通过预制的混合配筋预应力混凝土管柱形成整体,所述混合配筋预应力混凝土管柱与华夫板通过上铰接节点连接,所述混合配筋预应力混凝土管柱与基础筏板通过下铰接节点连接;所述上铰接节点包括设置在所述混合配筋预应力混凝土管柱顶部的柱顶限位卡件,该柱顶限位卡件由卡件钢板、限位钢板和卡件锚筋组成;所述卡件钢板与混合配筋预应力混凝土管柱顶部的端板焊接连接,所述限位钢板固定在所述卡件钢板的下方并位于混合配筋预应力混凝土管柱的内孔内,所述卡件锚筋固定在所述卡件钢板的上方并与华夫板一同浇筑;所述下铰接节点包括预埋在所述混合配筋预应力混凝土管柱底部的接驳套筒和位于所述接驳套筒内的接驳用钢筋,所述接驳用钢筋插入所述基础筏板上设置的预留锚孔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铰接节点的装配式微振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配筋预应力混凝土管柱的直径为700mm,其壁厚为140mm、150mm或160mm;所述混合配筋预应力混凝土管柱内设有竖向钢筋和螺旋箍筋,所述竖向钢筋采用直径12.6mm的预应力钢筋及直径为12mm的HRB400普通钢筋,所述螺旋箍筋采用冷拔低碳钢丝,并在离混合配筋预应力混凝土管柱端部800mm范围内的密度大于其位于中间位置的密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铰接节点的装配式微振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配筋预应力混凝土管柱的两端设置有端板,所述端板的厚度12

16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铰接节点的装配式微振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件钢板的直径比混合配筋预应力混凝土管柱的内径大40mm,卡件钢板的厚度为20mm;所述限位钢板由两块钢板焊接成具有T形截面的结构,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杨军田旋余喆王军良唐雪瑞李琦席逸凡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建工新兴建材绿色产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