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前围总成下部安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973502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30 03: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车辆前围总成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前围总成下部安装结构,包括前围板,前围板下部焊接有前围前横梁,以及间隔并列设置的前围左前纵梁和前围右前纵梁,前围左前纵梁和前围右前纵梁的前端与前围前横梁焊接,前围前横梁的左端与左前纵梁总成焊接,前围前横梁的右端与右前纵梁总成焊接,前围左前纵梁的后端与左前纵梁总成之间焊接有左连接件,前围右前纵梁的后端与右前纵梁总成之间焊接有右连接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高前围总成下部的整体刚度,优化冲击力传递途径,碰撞能量传递效率更好,大大减小前围板碰撞时的变形,即大大减小了碰撞时的前围入侵量,为驾乘人员提供更高的生存机会,提高了安全性。提高了安全性。提高了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前围总成下部安装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前围总成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前围总成下部安装结构。

技术介绍

[0002]车身前围下部区域是对车内人员安全保护的重要屏障,相关法规也对此有强制性碰撞要求。由于发动机前置,车身前端和前围承担着较大载荷,而车身前围下部区域又是安装底盘等多个系统部件的载体,力通过发动机悬置及各部件的支撑固定点传入底部结构构件上,然而现有的汽车前围板通常是一块板状结构,发生碰撞时仅靠左前纵梁总成和右前纵梁总成吸收并衰减碰撞能量,而前围板容易变形,驾驶舱变形较为严重,对驾乘人员的安全威胁较大。
[0003]为此,授权公开号为“CN201961389U”的专利中公开了一种汽车前围板加强结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然而该专利技术方案中,前围板受到的冲击时,冲击力不能够有效的进行传递,冲击能量还是依靠前围板本身来承受,前围板碰撞时仍然变形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前围总成下部安装结构,提高前围总成下部的整体刚度,优化冲击力传递路径,碰撞能量传递效率更好,大大减小前围板碰撞时的变形,即大大减小了碰撞时的前围入侵量,为驾乘人员提供更高的生存机会,提高了安全性。
[0005]本技术的实施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6]一种前围总成下部安装结构,包括前围板,前围板下部焊接有前围前横梁,以及间隔并列设置的前围左前纵梁和前围右前纵梁,前围左前纵梁和前围右前纵梁的前端与前围前横梁焊接,前围前横梁的左端与左前纵梁总成焊接,前围前横梁的右端与右前纵梁总成焊接,前围左前纵梁的后端与左前纵梁总成之间焊接有左连接件,前围右前纵梁的后端与右前纵梁总成之间焊接有右连接件。
[0007]可选地,所述前围左前纵梁的中部与所述左前纵梁总成之间焊接有左加强件,所述前围右前纵梁的中部与右前纵梁总成之间焊接有右加强件。
[0008]可选地,所述左加强件和所述右加强件均与所述前围板焊接,且左加强件与前围板之间,以及右加强件与前围板之间围合形成有第一空腔。
[0009]可选地,所述左连接件和所述右连接件均包括主体,主体的两侧设有折边,折边远离主体的侧沿设有翻折部。
[0010]可选地,所述前围前横梁与所述前围板之间围合形成有第二空腔。
[0011]可选地,所述前围左前纵梁与所述前围板之间,以及所述前围右前纵梁与所述前围板之间围合形成有第三空腔。
[0012]可选地,所述前围左前纵梁和所述前围右前纵梁的侧边中部沿长度方向间隔设有
若干凸起,凸起与所述前围板之间围成形成有第四空腔。
[0013]本技术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本技术中,通过设置的左连接件将前围左前纵梁的后端与左前纵梁总成连接起来,同时通过设置的右连接件将前围右前纵梁的后端与右前纵梁总成连接起来,使得在前围前横梁的两端形成两个框架结构,提高了前围总成下部区域的整体刚度,同时该结构明显优化了传力路径,便于碰撞时冲击能量通过前围左前纵梁和前围右前纵梁的后端向左前纵梁总成和右前纵梁总成传递,同时也通过前围前横梁向左前纵梁总成和右前纵梁总成传递,避免了冲击能量大量作用与前围板,大大减小前围板碰撞时的变形,即大大减小了碰撞时的前围入侵量,为驾乘人员提供更高的生存机会,提高了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15]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前围总成下部安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右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一;
[0017]图3为右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二;
[0018]图4为前围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前围前横梁、前围左前纵梁和前围右前纵梁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6为右加强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标:1

前围板,2

前围前横梁,3

前围左前纵梁,4

前围右前纵梁,401

凸起,5

左前纵梁总成,6

右前纵梁总成,7

左连接件,8

右连接件,801

主体,802

折边,803

翻折部,9

左加强件,10

右加强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2]请参考图1

6,一种前围总成下部安装结构,包括前围板1,前围板1下部焊接有前围前横梁2,以及间隔并列设置的前围左前纵梁3和前围右前纵梁4,前围左前纵梁3和前围右前纵梁4的前端与前围前横梁2焊接,前围前横梁2的左端与左前纵梁总成5焊接,前围前横梁2的右端与右前纵梁总成6焊接。上述部分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值得说明的是,在现有技术中,由于冲击力仅少部分通过加强横梁向左前纵梁总成5和右前纵梁传递,冲击力不能够有效的进行传递,大部分仍然作用与前围板1上,冲击能量还是依靠前围板1本身来承受,前围板1碰撞时仍然变形较大。
[0023]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点在于,前围左前纵梁3的后端与左前纵梁总成5之间焊接有左连接件7,前围右前纵梁4的后端与右前纵梁总成6之间焊接有右连接件8。本实施例中,左连接件7和右连接件8结构相同,左连接件7和右连接件8均包括主体801,主体801的两侧设有折边802,折边802远离主体801的侧沿设有翻折部803,该结构有利于提高左连接件7和右连接件8的自身刚度,提升耐冲击能力。
[0024]值得说明的是,通过设置的左连接件7将前围左前纵梁3的后端与左前纵梁总成5
连接起来,同时通过设置的右连接件8将前围右前纵梁4的后端与右前纵梁总成6连接起来,使得在前围前横梁2的两端形成两个框架结构,提高了前围总成下部区域的整体刚度,同时该结构明显优化了传力路径,便于碰撞时冲击能量通过前围左前纵梁3和前围右前纵梁4的后端向左前纵梁总成5和右前纵梁总成6传递,同时也通过前围前横梁2向左前纵梁总成5和右前纵梁总成6传递,避免了冲击能量大量作用与前围板1,大大减小前围板1碰撞时的变形,即大大减小了碰撞时的前围入侵量,为驾乘人员提供更高的生存机会,提高了安全性,很好地解决了现有技术的缺陷。
[0025]本实施例中,前围左前纵梁3的中部与左前纵梁总成5之间焊接有左加强件9,前围右前纵梁4的中部与右前纵梁总成6之间焊接有右加强件10,设置的左加强件9和右加强件10使得围前横梁的两端的框架结构刚度更高,而且增加了冲击能量通过前围左前纵梁3和前围右前纵梁4向左前纵梁总成5和右前纵梁总成6传递的路径,进一步优化了传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围总成下部安装结构,包括前围板(1),前围板(1)下部焊接有前围前横梁(2),以及间隔并列设置的前围左前纵梁(3)和前围右前纵梁(4),前围左前纵梁(3)和前围右前纵梁(4)的前端与前围前横梁(2)焊接,前围前横梁(2)的左端与左前纵梁总成(5)焊接,前围前横梁(2)的右端与右前纵梁总成(6)焊接,其特征在于:前围左前纵梁(3)的后端与左前纵梁总成(5)之间焊接有左连接件(7),前围右前纵梁(4)的后端与右前纵梁总成(6)之间焊接有右连接件(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围总成下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围左前纵梁(3)的中部与所述左前纵梁总成(5)之间焊接有左加强件(9),所述前围右前纵梁(4)的中部与右前纵梁总成(6)之间焊接有右加强件(1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围总成下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加强件(9)和所述右加强件(10)均与所述前围板(1)焊接,且左加强件(9)与前围板(1)之间,以及右加强件(10)与前围板(1)之间围合形成有第一空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刚罗春福刘伟宋洁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野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