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体前部结构,可在从车辆前方输入碰撞负荷时,使副车架在车室的前方侧向下方顺利掉落。车体前部包括前侧车架(7)、副车架(8)及车室前结构体(30)。副车架(8)具有副车架本体(41)、脚部(42)、前紧固部(34)及后紧固部(35)。前侧车架(7)具有副车架安装部,此副车架安装部配置于屈曲起点部(22)的前侧,供紧固前紧固部(34)。在前侧车架(7)的较屈曲起点部(22)更靠后侧,结合有零件安装托架(25),此零件安装托架(25)具有前表面朝向车辆后方侧向下方倾斜的倾斜引导部(24)。倾斜引导部(24)配置于从车辆前方输入碰撞负荷时,从前侧车架(7)脱落的脚部后退移位的轨道上。(7)脱落的脚部后退移位的轨道上。(7)脱落的脚部后退移位的轨道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体前部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体前部结构。
技术介绍
[0002]作为车体前部的结构,已知有下述结构,即:在将车室与引擎室之间分隔的仪表板下板(dash lower panel),设置向车辆后方侧向下方倾斜的倾斜壁,当从车辆前方输入碰撞负荷时,使向后方移动的搭载零件沿着倾斜壁向下方掉落(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3]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体前部结构在仪表板下板的倾斜壁的前表面侧安装有辅助板,在辅助板的前方侧配置有引擎等驱动装置。所述车体前部结构中,若从车辆前方输入碰撞负荷而驱动装置抵接于辅助板,则辅助板从仪表板(dash panel)分离,辅助板与驱动装置一起沿着仪表板的倾斜壁向下方掉落。
[0004][现有技术文献][0005][专利文献][0006][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285541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0008]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体前部结构可在从车辆前方输入碰撞负荷时,使驱动装置向下方掉落,避免驱动装置向车室内方向进入。但是,近年来大量的车辆在引擎(驱动装置)的后方侧配置副车架(sub frame),在所述副车架支撑转向(steering)零件或悬置(suspension)零件。此种车辆中,无法采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结构。
[0009]配置于引擎室内的副车架在左右的前侧车架(front side frame)的下方架设,并且后端侧部分结合于车室的前方的车室前结构体。而且,在副车架的上部,以向上方鼓出的方式安装有转向齿轮箱等搭载零件。此种车体前部结构的情况下,期望在从车辆前方输入碰撞负荷时,使作为刚体的副车架在车室的前方侧向下方顺利掉落。
[0010]但是,所述副车架在从车辆前方输入碰撞负荷时屈曲变形的、左右的前侧车架的下方架设,因而当从车辆前方输入碰撞负荷时,难以在车室的前方侧稳定地掉落。
[0011]因此,本专利技术欲提供一种车体前部结构,可在从车辆前方输入碰撞负荷时,使副车架在车室的前方侧向下方顺利掉落。
[0012][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0013]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车体前部结构采用以下的结构。
[0014]即,本专利技术的车体前部结构包括:左右一对前侧车架(例如实施方式的前侧车架7),在车室的前方侧向车辆前方延伸;副车架(例如实施方式的副车架8),架设于一对所述前侧车架的下方;以及车室前结构体(例如实施方式的车室前结构体30),配置于所述车室的前部,所述副车架具有:副车架本体(例如实施方式的副车架本体41),支撑搭载零件;脚部(例如实施方式的脚部42),从所述副车架本体的前部区域向上方突出;前紧固部(例如实
施方式的前紧固部34),设于所述脚部的顶部,紧固于所述前侧车架;以及后紧固部(例如实施方式的后紧固部35),在所述副车架本体的后部区域中紧固于所述车室前结构体,所述前侧车架具有:屈曲起点部(例如实施方式的屈曲起点部22),当从车辆前方输入碰撞负荷时成为屈曲变形的起点;以及副车架安装部(例如实施方式的安装托架23),配置于所述屈曲起点部的前侧,供紧固所述前紧固部,在所述前侧车架的较所述屈曲起点部更靠后部侧下方,结合有零件安装托架(例如实施方式的零件安装托架25),所述零件安装托架具有前表面朝向车辆后方侧向下方倾斜的倾斜引导部(例如实施方式的倾斜引导部24),所述倾斜引导部配置于从车辆前方输入碰撞负荷时,从所述前侧车架脱落的所述脚部后退移位的轨道上。
[0015]所述结构中,若从车辆前方输入碰撞负荷,则副车架向车辆后方侧受到挤压,关于前侧车架,屈曲起点部的前部区域(副车架安装部)以屈曲起点部为中心发生屈曲变形。由此,副车架的前紧固部相对被拉伸,前紧固部从前侧车架脱落。若随后副车架进一步向车辆后方侧受到挤压,则整个副车架向车辆后方侧移位,脚部的顶部抵接于零件安装托架的倾斜引导部。由此,副车架沿着倾斜引导部在车辆的前方侧向下方掉落。
[0016]也可为在所述脚部的顶部的侧面,设有具有供螺栓(例如实施方式的螺栓43)拧入的固定螺母的所述前紧固部,所述副车架安装部具有向下方侧开口的、螺栓穿插用的狭缝(例如实施方式的狭缝44),所述前紧固部通过穿插所述狭缝的所述螺栓拧入至所述固定螺母,从而卡止于所述前侧车架。
[0017]此时,当从车辆前方输入碰撞负荷时,若前侧车架以屈曲起点部为中心而屈曲,所述屈曲起点部的前方侧部分向上方侧屈曲变形,则前紧固部相对地向下方被拉伸。此时,固定于前紧固部的固定螺母的螺栓沿着副车架安装部的狭缝而向下方脱出。因此,在采用本结构的情况下,当从车辆前方输入碰撞负荷时,副车架的前紧固部稳定地向后下方掉落。
[0018]所述副车架较理想为铝铸造品。
[0019]此时,副车架的刚性变高,因而在从车辆前方输入碰撞负荷时,脚部的顶部一边没入倾斜引导部一边稳定地向后下方受到引导。
[0020]所述倾斜引导部也可构成为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凹陷部(例如实施方式的凹陷部31)。
[0021]此时,倾斜引导部由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凹陷部补强。而且,当从车辆前方输入碰撞负荷时,可使副车架的脚部的顶部沿着凹陷部向后下方滑落。
[0022]也可为所述凹陷部从所述零件安装托架的前表面延伸至下表面,在所述前侧车架的后部侧的下壁,设有后端接合部(例如实施方式的后端接合部32),所述后端接合部以与所述凹陷部的上端部连续的方式接合于所述零件安装托架的前表面。
[0023]此时,凹陷部从零件安装托架的前表面延伸至下表面,因而在从车辆前方输入碰撞负荷时,在副车架的脚部的顶部被按压于倾斜引导部时,可使所述顶部沿着凹陷部不被多余地卡住而向后下方良好地滑落。而且,前侧车架的后端接合部以与凹陷部的上端部连续的方式接合于零件安装托架,因而可在从车辆前方输入碰撞负荷时,将传递至前侧车架的后部的负荷经由零件安装托架向车辆的更后方侧良好地传递。
[0024]所述零件安装托架较理想为铝铸造品、或具有铝铸造品同等的刚性的构件。
[0025]此时,当从车辆前方输入碰撞负荷时,由于与副车架的脚部抵接的零件安装托架
包含具有与副车架同等的刚性的构件,因而在副车架的脚部抵接于倾斜引导部,可不导致其中一个构件的过度变形而将脚部良好地向后下方引导。而且,在将保持悬臂(suspension arm)的支撑座的座保持板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分安装于零件安装托架,且将座保持板的车宽方向内侧部分安装于副车架的情况下,座保持板的车宽方向内侧部分与外侧部分的支撑刚性均等,车辆的操控稳定性变良好。
[0026]所述零件安装托架也能以与所述副车架的所述脚部的顶部在车辆前后方向排列的方式配置。
[0027]此时,可在从车辆前方输入碰撞负荷时,使副车架的脚部的顶部可靠地抵接于零件安装托架的倾斜引导部,向后下方顺利滑落。
[0028]也可为在所述车室的下方,于在车宽方向上与所述前侧车架偏离的位置配置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通道车架(例如实施方式的通道车架11),在所述通道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体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左右一对前侧车架,在车室的前方侧向车辆前方延伸;副车架,架设于一对所述前侧车架的下方;以及车室前结构体,配置于所述车室的前部,所述副车架具有:副车架本体,支撑搭载零件;以及脚部,从所述副车架本体的前部区域向上方突出;前紧固部,设于所述脚部的顶部,紧固于所述前侧车架;以及后紧固部,在所述副车架本体的左右的后部区域中紧固于所述车室前结构体,所述前侧车架具有:屈曲起点部,在从车辆前方输入碰撞负荷时成为屈曲变形的起点;以及副车架安装部,配置于所述屈曲起点部的前侧,供紧固所述前紧固部,在所述前侧车架的较所述屈曲起点部更靠后部侧下方,结合有零件安装托架,所述零件安装托架具有前表面朝向车辆后方侧向下方倾斜的倾斜引导部,所述倾斜引导部配置于从车辆前方输入碰撞负荷时,从所述前侧车架脱落的所述脚部后退移位的轨道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脚部的顶部的侧面,设有具有供拧入螺栓的固定螺母的所述前紧固部,所述副车架安装部具有向下方侧开口的螺栓穿插用的狭缝,所述前紧固部通过穿插所述狭缝的所述螺栓拧入至所述固定螺母而卡止于所述前侧车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为铝铸造品。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在博之,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