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钢管混凝土柱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940417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26 00: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装配式钢管混凝土柱构造,包括上段装配体和下段装配体,所述下段装配体上安装有框架梁;所述上段装配体的底部向下延伸有上连接段,所述下段装配体的顶部向下延伸有下连接段,所述上连接段和下连接段连接形成封闭腔室,所述封闭腔室内具有将上连接段和下连接段连接的连接浆;所述下连接段上具有用于导入连接浆至封闭腔室的灌浆导管,所述上连接段上具有对封闭腔室透气的透气管,能够快速完成钢管柱内混凝土部分的施工,提高装配化,减少现场湿作业工作量,进一步保证柱内混凝土施工质量。混凝土施工质量。混凝土施工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装配式钢管混凝土柱构造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构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装配式钢管混凝土柱构造。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钢管混凝土柱(包括圆管混凝土柱和方管混凝土柱,统称钢管混凝土柱)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及民用建筑中,柱子包括外部钢结构圆管或方管和内部混凝土两部分,其中外部圆管或方管与钢框架的连接节点构造已经有很多方式,其内部混凝土部分基本都是现场灌注或现场顶升,施工速度慢,现场湿作业多,施工能耗高,且施工质量不便控制,往往出现混凝土灌注或顶升不到位、混凝土质量差等施工质量问题,不利于实现装配化和快速化施工。
[0003]因此,为解决以上问题,需要一种装配式钢管混凝土柱构造,能够快速完成钢管柱内混凝土部分的施工,提高装配化,减少现场湿作业工作量,进一步保证柱内混凝土施工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装配式钢管混凝土柱构造,能够快速完成钢管柱内混凝土部分的施工,提高装配化,减少现场湿作业工作量,进一步保证柱内混凝土施工质量。
[0005]本技术的装配式钢管混凝土柱构造,包括上段装配体和下段装配体,所述下段装配体上安装有框架梁;所述上段装配体的底部向下延伸有上连接段,所述下段装配体的顶部向下延伸有下连接段,所述上连接段和下连接段连接形成封闭腔室,所述封闭腔室内具有将上连接段和下连接段连接的连接浆;所述下连接段上具有用于导入连接浆至封闭腔室的灌浆导管,所述上连接段上具有对封闭腔室透气的透气管;所述连接浆注浆完成后,切除凸出于上连接段的透气管,切除凸出于下连接段的灌浆导管,所述透气管由于切除造成裸露的裸露部分通过上封堵板封堵,将灌浆导管由于切除造成裸露的裸露部分通过下封堵板封堵。
[0006]进一步,所述灌浆导管位于下连接段侧面的底部,所述透气管位于上连接段侧面的顶部。
[0007]进一步,所述上连接段和下连接段之间设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上具有位于分隔板中部连通上连接段和下连接段的导浆孔。
[0008]进一步,所述封闭腔室的浇筑高度介于700mm~1000mm。
[0009]进一步,所述上连接段内设有上横板,所述上横板上预设有若干个上栓钉,所述下连接段内设有下横板,所述下横板上预设有若干个下栓钉。
[0010]进一步,所述上横板的底部开设有通气槽,所述通气槽呈“十”字形,所述透气管的进气口位于“十”字形的中部。
[0011]进一步,所述框架梁沿高度方向靠近下连接段的安装于下段装配体,所述框架梁
包括相互垂直连接的框架横梁和框架纵梁,且所述下段装配体同时垂直于框架横梁和框架纵梁与二者连接。
[0012]进一步,所述连接浆的材料可选用微膨胀细石混凝土、灌浆料、自密实微膨胀混凝土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0013]进一步,所述上连接段的壁厚大于上段装配体的壁厚,所述下连接段的壁厚大于下段装配体的壁厚。
[0014]一种基于所述的装配式钢管混凝土柱构造的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
[0015]包括如下步骤:
[0016]a、预制上段装配体、下段装配体和框架梁;
[0017]b、将框架梁安装于下段装配体;
[0018]c、将上段装配体的上连接段和下段装配体的下连接段通过连接浆接合;
[0019]d、切除凸出于上连接段的透气管,切除凸出于下连接段的灌浆导管;
[0020]e、将透气管由于切除造成裸露的裸露部分通过上封堵板封堵,将灌浆导管由于切除造成裸露的裸露部分通过下封堵板封堵。
[002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公开的一种装配式钢管混凝土柱构造,通过加强节点范围内钢柱壁板厚度,钢管柱内混凝土大部分在工厂灌注施工,仅现场灌注段在工地现场施工灌注材料,灌注完成后,切除多余施工导管,采用与原壁厚一致的板厚封堵导管孔,实现快速装配式施工,减少现场作业量,保证“强节点”抗震性能,本方法施工简单,投资少,加固效果明显,经济优势明显;该连接节点可以有效改善柱拼接连接节点性能,同时实现快速完成柱内混凝土施工,提高装配化效率,减少现场湿作业工作量。
附图说明
[002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0023]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专利技术浇筑前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5]图3为本专利技术浇筑后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6]图4为本专利技术上横板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5为本专利技术通气槽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顶和底均指图1中的顶和底,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中的装配式钢管混凝土柱构造及连接方法包括上段装配体01和下段装配体02,所述下段装配体02上安装有框架梁;所述上段装配体 01的底部向下延伸有上连接段11,所述下段装配体02的顶部向下延伸有下连接段21,所述上连接段11和下连接段21连接形成封闭腔室,所述封闭腔室内具有将上连接段11和下连接段21连接的连接浆;所述下连接段21上具有用于导入连接浆至封闭腔室的灌浆导管05,所述上连接段11上具有对封闭腔室透气的透气管06。所述上段装配体01和下段装配体02为预制的钢筋混凝土柱,二者连接位置构成肩梁支撑结构,本方案中上连接段11和下连接段21连接形成封闭腔室,并通过浇筑于封闭腔室内的连接浆将上段装配体01和下段装配体02连接形成整体,所述灌浆导管05
位于下连接段21侧面的底部,所述透气管06位于上连接段 11侧面的顶部,位于下连接段21上的灌浆导管05以及位于上连接段11上的透气管06,可提高浇筑浆充盈于封闭腔室内的饱满度,提高上段装配体01和下段装配体02的连接强度。
[0029]本实施例中,所述上连接段11和下连接段21之间设有分隔板07,所述分隔板07上具有位于分隔板07中部连通上连接段11和下连接段21的导浆孔71,如图所示的,分隔板07位于上连接段11和下连接段21的结合面处并且导浆孔71呈圆形位于分隔板07中部,使得注浆过程中先对位于下连接段21的腔室注浆,待浆液注满后继续通过导浆孔71对位于上连接段11的腔室注浆,提高灌注密实度,提高施工质量。
[0030]本实施例中,所述封闭腔室的浇筑高度介于700mm~1000mm。本方案中的密闭腔室呈矩形,其浇筑高度为1000mm,并且位于上连接段11的密闭腔室体积约为整体密闭腔室体积的1/3~1/4,本方案上连接段11的密闭腔室体积为整体密闭腔室体积的1/3,使得下段装配体02具备足够的支撑能力,防止连接点应力上大下小造成的开裂,所述上连接段11的壁厚大于上段装配体01的壁厚,所述下连接段21的壁厚大于下段装配体02的壁厚,进一步起到结构加强的作用,以保证“强节点”抗震性能,该连接节点可以有效改善柱拼接连接节点性能,同时实现快速完成柱内混凝土施工,提高装配化效率,减少现场湿作业工作量,施工简单,投资少,加固效果明显,经济优势明显。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钢管混凝土柱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段装配体和下段装配体,所述下段装配体上安装有框架梁;所述上段装配体的底部向下延伸有上连接段,所述下段装配体的顶部向下延伸有下连接段,所述上连接段和下连接段连接形成封闭腔室,所述封闭腔室内具有将上连接段和下连接段连接的连接浆;所述下连接段上具有用于导入连接浆至封闭腔室的灌浆导管,所述上连接段上具有对封闭腔室透气的透气管;位于上连接段的密闭腔室体积约为整体密闭腔室体积的1/3~1/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钢管混凝土柱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灌浆导管位于下连接段侧面的底部,所述透气管位于上连接段侧面的顶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钢管混凝土柱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接段和下连接段之间设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上具有位于分隔板中部连通上连接段和下连接段的导浆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钢管混凝土柱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腔室的浇筑高度介于700mm~1000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钢管混凝土柱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接段内设有上横板,所述上横板上预设有若干个上栓钉,所述下连接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轩刘玉姣张金铭蒙瑜陶修胡朝晖肖启华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