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员舱温控装置及其温控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932379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25 22: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乘员舱温控装置及其温控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步骤:获取乘员舱和/或电池模组温控对应的请求;响应所述请求,控制所述连接管的流通状态,以使流液在所述第一液冷板和/或所述第二液冷板的内部流道中流通,对所述乘员舱和/或所述电池模组进行温度控制;通过上述方式,基于由第一液冷板、第二液冷板、连接管、电磁阀构成的乘员舱温控装置,通过控制电磁阀,使得第一液冷板、第二液冷板同时工作或单独工作,实现对乘员舱或电池模组的单独加热/制冷,或乘员舱或电池模组同步加热/制冷,提高温控效率,提升乘员舱的舒适度。适度。适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乘员舱温控装置及其温控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领域,尤其涉及乘员舱温控装置及其温控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新能源汽车的整车上对电池箱和乘员舱的温控,是通过串联在热管理系统的管路中的加热制冷装置,具体是在热管理系统中使用半导体制冷片的两级片温差的特性,实现对电池箱和乘员舱的温控。但是,由于半导体制冷片的单个制冷件功率很小,制冷时,半导体制冷片热温度表温度不得超过60
°
,否则容易损坏,导致电池箱和乘员舱的温控效率低,不满足电池箱和乘员舱的制热需求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乘员舱温控装置及其温控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旨在解决现有对电池箱和乘员舱温控效率低,不满足制热需求的技术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乘员舱温控装置,所述乘员舱温控装置包括:
[0005]第一液冷板,所述第一液冷板和乘员舱的地热板贴合;
[0006]第二液冷板,所述第二液冷板和所述第一液冷板之间安装有电池模组,所述第二液冷板、所述第一液冷板内均设有内部流道;
[0007]连接管,所述连接管安装在所述第一液冷板和所述第二液冷板之间,所述连接管内设有电磁阀,所述电磁阀控制所述连接管内流液在所述第一液冷板和所述第二液冷板的内部流道流通,控制乘员舱和电池模组的温度。
[0008]进一步地,所述装置还包括电池下壳体和多功能上壳体,所述第二液冷板安装在所述电池下壳体底部,所述第一液冷板安装于所述多功能上壳体上,所述多功能上壳体和乘员舱的地热板贴合,所述第一液冷板和所述多功能上壳体之间、所述第二液冷板和所述电池下壳体之间均填充导热介质,进行热量的传导。
[000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液冷板具有侧流道,所述侧流道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液冷板的进液口和出液口的一侧;或
[0010]所述第二液冷板具有测流道,所述侧流道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液冷板的进液口和出液口的一侧。
[0011]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乘员舱温控方法,应用于前述的乘员舱温控装置,所述乘员舱温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2]获取乘员舱和/或电池模组温控对应的请求;
[0013]响应所述请求,控制所述连接管的流通状态,以使流液在所述第一液冷板和/或所述第二液冷板的内部流道中流通,对所述乘员舱和/或所述电池模组进行温度控制。
[0014]进一步地,所述获取乘员舱和/或电池模组温控对应的请求的步骤之前,所述方法包括:
[0015]在预设条件下,获取所述电池模组的第一温度;
[0016]若所述第一温度小于第一低温阈值或所述第一温度大于第一高温阈值时,则生成所述电池模组温控的请求。
[0017]进一步地,所述请求包括所述乘员舱温控对应的第一请求,所述响应所述请求,控制所述连接管的流通状态,以使流液在所述第一液冷板和/或所述第二液冷板的内部流道中流通,对所述乘员舱和/或所述电池模组进行温度控制的步骤,包括:
[0018]响应所述第一请求,控制所述连接管的流通状态处于下关闭状态时,则所述第二液冷板的内部流道关闭,以使流液从所述连接管流通至所述第一液冷板的内部流道,对第一液冷板进行温控,而实现乘员舱温控。
[0019]进一步地,所述请求还包括所述电池模组温控对应的第二请求,所述响应所述请求,控制所述连接管的流通状态,以使流液在所述第一液冷板和/或所述第二液冷板的内部流道中流通,对所述乘员舱和/或所述电池模组进行温度控制的步骤,包括:
[0020]响应所述第二请求,控制所述连接管的流通状态处于上关闭状态时,则所述第一液冷板的内部流道关闭,以使流液从所述连接管流通至所述第二液冷板的内部流道,对第二液冷板进行温控,而实现电池模组温控。
[0021]进一步地,所述响应所述请求,控制所述连接管的流通状态,以使流液在所述第一液冷板和/或所述第二液冷板的内部流道中流通,对所述乘员舱和/或所述电池模组进行温度控制的步骤之后,所述方法包括:
[0022]获取所述电池模组的第二温度;
[0023]若所述第二温度大于第二低温阈值或所述第二温度小于第二高温阈值,则停止响应所述第二请求,确定所述第一请求是否存在;
[0024]若是,则执行响应所述第一请求,控制所述连接管的流通状态处于下关闭状态时,则所述第二液冷板的内部流道关闭,以使流液从所述连接管流通至所述第一液冷板的内部流道,对第一液冷板进行温控,而实现乘员舱温控的步骤;
[0025]若否,则输出温控结束的信息。
[0026]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还提供一种乘员舱温控设备,所述乘员舱温控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和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乘员舱温控程序,所述乘员舱温控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乘员舱温控方法的步骤。
[0027]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乘员舱温控程序,所述乘员舱温控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乘员舱温控方法的步骤。
[0028]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出的一种乘员舱温控装置及其温控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通过在乘员舱温控装置上布置第一液冷板,第一液冷板与乘员舱地热板贴合;第二液冷板,第二液冷板和第一液冷板之间安装有电池包,形成电池模组,第二液冷板和所述第一液冷板之间安装有连接管,第二液冷板、第一液冷板内均设有内部流道;在乘员舱温控装置进行加热时,控制所述连接管内流液在所述第一液冷板和所述第二液冷板内的流通,为乘员舱和电池模组控温、或为电池包控温、或为乘员舱和电池包同时控温,提高温控效率,满足温控需求。
附图说明
[0029]图1为本专利技术乘员舱温控装置的整体示意图;
[0030]图2为本专利技术乘员舱温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3为本专利技术乘员舱温控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0032]图4为本专利技术乘员舱温控方法第一实施例中第二液冷板工作的示意图;
[0033]图5为本专利技术乘员舱温控方法第一实施例中第一液冷板与第二液冷板同时工作的示意图
[0034]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方案涉及的硬件运行环境的终端\装置结构示意图;
[0035]图7为本专利技术乘员舱温控装置较佳实施例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0036]本专利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37]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38]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主要解决方案是:
[0039]目前,新能源汽车的整车上对电池箱和乘员舱的温控,是通过串联在热管理系统的管路中的加热制冷装置,具体是在热管理系统中使用半导体制冷片的两级片温差的特性,实现对电池箱和乘员舱的温控。但是,由于半导体制冷片的单个制冷件功率很小,制冷时,半导体制冷片热温度表温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乘员舱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员舱温控装置包括:第一液冷板,所述第一液冷板和乘员舱的地热板贴合;第二液冷板,所述第二液冷板和所述第一液冷板之间安装有电池模组,所述第二液冷板、所述第一液冷板内均设有内部流道;连接管,所述连接管安装在所述第一液冷板和所述第二液冷板之间,所述连接管内设有电磁阀,所述电磁阀控制所述连接管内流液在所述第一液冷板和所述第二液冷板的内部流道流通,控制乘员舱和电池模组的温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员舱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电池下壳体和多功能上壳体,所述第二液冷板安装在所述电池下壳体底部,所述第一液冷板安装于所述多功能上壳体上,所述多功能上壳体和乘员舱的地热板贴合,所述第一液冷板和所述多功能上壳体之间、所述第二液冷板和所述电池下壳体之间均填充导热介质,进行热量的传导。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员舱温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冷板具有侧流道,所述侧流道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液冷板的进液口和出液口的一侧;或所述第二液冷板具有测流道,所述侧流道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液冷板的进液口和出液口的一侧。4.一种乘员舱温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员舱温控装置,所述乘员舱温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乘员舱和/或电池模组温控对应的请求;响应所述请求,控制所述连接管的流通状态,以使流液在所述第一液冷板和/或所述第二液冷板的内部流道中流通,对所述乘员舱和/或所述电池模组进行温度控制。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乘员舱温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乘员舱和/或电池模组温控对应的请求的步骤之前,所述方法包括:在预设条件下,获取所述电池模组的第一温度;若所述第一温度小于第一低温阈值或所述第一温度大于第一高温阈值时,则生成所述电池模组温控的请求。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乘员舱温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请求包括所述乘员舱温控对应的第一请求,所述响应所述请求,控制所述连接管的流通状态,以使流液在所述第一液冷板和/或所述第二液冷板的内部流道中流通,对所述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超余才光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