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助力自行车的减震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89738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22 17: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助力自行车的减震结构,涉及交通工具技术领域,包括车体框架,车体框包括座椅和车把,座椅和车把底面分别安装有坐垫减震结构和手把减震结构,坐垫减震结构包括立管,立管内部嵌合有限位杆,限位杆一端的表面套接有固定头,且固定头与立管的内壁固定,手把减震结构包括减震外壳,减震外壳内部嵌合有缓冲连杆,立管和减震外壳内分别安装有减震弹簧,减震弹簧包括低模量弹簧和高模量弹簧,对座椅和手把增加减震结构,大大的提高了车辆的减震效果,分别通过低模量弹簧和高模量弹簧的配合使车辆可对不同的的路段进行减震和缓冲,在颠簸路段骑行时便于骑行者控制车辆,提高了使用者的骑行体验。提高了使用者的骑行体验。提高了使用者的骑行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助力自行车的减震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交通工具
,尤其涉及一种助力自行车的减震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根据专利号为CN201920556189.0,一种电动助力自行车,包括前架和后架,前架顶端安装有前轮刹车手柄和后轮刹车手柄,前轮刹车手柄和后轮刹车手柄分别连接有前轮刹车线和后轮刹车线,前架底端安装有前轮,前轮上安装有前轮刹车器,后架顶部设有坐垫,后架底端安装有后轮,后轮上安装有后轮刹车器,前架和后架之间设有一中梁,中梁为中空结构,其内部放置有蓄电池;前轮刹车线从前架的顶端穿入并伸入中梁的前端,且从中梁前端底部穿出后与前轮刹车器连接;后轮刹车线从轮刹车线从前架的顶端穿入并伸入中梁的前端,且从中梁后端底部穿出后与后轮刹车器连接。刹车线裸露的较少,能够提高轮刹车线和后轮刹车线的使用寿命;蓄电池放置在中梁内能够减少后架的承重。
[0003]上述专利对助力自行车进行了介绍,但是助力车的减震效果一般,当助力车在骑行时遇到颠簸的路段时车辆和骑行者会同时进行抖动,车辆不容易被控制,降低骑行者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助力自行车的减震结构。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助力自行车的减震结构,包括车体框架,所述车体框包括座椅和车把,所述座椅和车把底面分别安装有坐垫减震结构和手把减震结构,所述坐垫减震结构包括立管,所述立管内部嵌合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一端的表面套接有固定头,且固定头与立管的内壁固定,所述手把减震结构包括减震外壳,所述减震外壳内部嵌合有缓冲连杆,所述立管和减震外壳内分别安装有减震弹簧,所述减震弹簧包括低模量弹簧和高模量弹簧。
[0006]优选的,所述低模量弹簧和高模量弹簧相邻的一端相互焊接。
[0007]优选的,所述低模量弹簧和高模量弹簧的半径分别为3mm和5mm。
[0008]优选的,一个所述高模量弹簧与固定头一端焊接,且另一个高模量弹簧与缓冲连杆一端的凸起焊接。
[0009]优选的,所述座椅的底面固定有座杆,且座杆嵌合于立管内部,且限位杆安装在座杆底面的凹槽内,且低模量弹簧一端与座杆底面焊接。
[0010]优选的,所述减震外壳内嵌合前叉,且前叉与缓冲连杆一端固定,且低模量弹簧与前叉底面固定,且缓冲连杆末端的凸起与减震外壳活动连接。
[0011]优选的,所述低模量弹簧和高模量弹簧分别缠绕于限位杆和缓冲连杆的表面。
[0012]有益效果
[0013]本技术中,通过将现有的减震结构进行改变,在座椅和车把的底面分别增加
坐垫减震结构和手把减震结构,并且在坐垫减震结构和手把减震结构内安分别安装减震弹簧,减震弹簧由低模量弹簧和高模量弹簧组成,低模量弹簧和高模量弹簧焊接固定,当骑行者使用车辆时座椅和手把受重力的影响向下移动,使座杆和前叉下降对低模量弹簧进行挤压,通过低模量弹簧对座椅和手把起到支撑的作用,在正常路段通过低模量弹簧可满足减震的效果,当骑行者使用车辆遇到颠簸路段时,座杆下降将限位杆推动,限位杆穿过固定头中部的通孔,座杆对限位杆表面的低模量弹簧挤压,当低模量弹簧挤压的系数到达最大值时开始对高模量弹簧挤压,通过高模量弹簧可在颠簸的路段上对座椅起到减震和缓冲的效果,同理前叉在下降时将缓冲连杆推动,当缓冲连杆移动到减震外壳末端后开始对低模量弹簧和高模量弹簧挤压实现对车把的减震和缓冲,实现了对座椅和手把增加减震结构,大大的提高了车辆的减震效果,分别通过低模量弹簧和高模量弹簧的配合使车辆可对不同的的路段进行减震和缓冲,在颠簸路段骑行时便于骑行者控制车辆,提高了使用者的骑行体验。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车体框架整体图;
[0015]图2为本技术的坐垫减震结构放大图;
[0016]图3为本技术的手把减震结构放大图。
[0017]图例说明:
[0018]1、车体框架;2、座椅;201、坐垫减震结构;202、座杆;203、限位杆;204、固定头;205、立管;3、车把;4、手把减震结构;401、前叉;402、减震外壳;403、缓冲连杆;5、减震弹簧;501、低模量弹簧;502、高模量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但下述实施例仅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0]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
[0021]具体实施例:
[0022]参照图1

3,一种助力自行车的减震结构,包括车体框架1,车体框包括座椅2和车把3,座椅2和车把3底面分别安装有坐垫减震结构201和手把减震结构4,坐垫减震结构201包括立管205,手把减震结构4包括减震外壳402,立管205和减震外壳402内分别安装有减震弹簧5,减震弹簧5包括低模量弹簧501和高模量弹簧502,低模量弹簧501和高模量弹簧502相邻的一端相互焊接,低模量弹簧501和高模量弹簧502的半径分别为3mm和5mm,低模量弹簧501比高模量弹簧502半径小,在进行缓冲减震时低模量弹簧501比高模量弹簧502先被挤压,通过将现有的减震结构进行改变,在座椅2和车把3的底面分别增加坐垫减震结构201和手把减震结构4,并且在坐垫减震结构201和手把减震结构4内安分别安装减震弹簧5,减震弹簧5由低模量弹簧501和高模量弹簧502组成,低模量弹簧501和高模量弹簧502焊接固定,当骑行者使用车辆时座椅2和手把受重力的影响向下移动,使座杆202和前叉401下降对低
模量弹簧501进行挤压,通过低模量弹簧501对座椅2和手把起到支撑的作用,在正常路段通过低模量弹簧501可满足减震的效果,立管205内部嵌合有限位杆203,限位杆203一端的表面套接有固定头204,固定头204与立管205的内壁固定,座椅2的底面固定有座杆202,座杆202嵌合于立管205内部,限位杆203安装在座杆202底面的凹槽内,低模量弹簧501一端与座杆202底面焊接,骑行者使用车辆遇到颠簸路段时,座杆202下降将限位杆203推动,限位杆203在立管205内移动,限位杆203穿过固定头204中部的通孔,座杆202对限位杆203表面的低模量弹簧501挤压,当低模量弹簧501挤压的系数到达最大值时开始对高模量弹簧502挤压,通过高模量弹簧502可在颠簸的路段上对座椅2起到减震和缓冲的效果,高模量弹簧502与固定头204一端焊接,手把减震结构4包括减震外壳402,减震外壳402内部嵌合有缓冲连杆403,另一个高模量弹簧502与缓冲连杆403一端的凸起焊接,减震外壳402内嵌合前叉401,前叉401与缓冲连杆403一端固定,低模量弹簧501与前叉401底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助力自行车的减震结构,包括车体框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框包括座椅(2)和车把(3),所述座椅(2)和车把(3)底面分别安装有坐垫减震结构(201)和手把减震结构(4),所述坐垫减震结构(201)包括立管(205),所述立管(205)内部嵌合有限位杆(203),所述限位杆(203)一端的表面套接有固定头(204),且固定头(204)与立管(205)的内壁固定,所述手把减震结构(4)包括减震外壳(402),所述减震外壳(402)内部嵌合有缓冲连杆(403),所述立管(205)和减震外壳(402)内分别安装有减震弹簧(5),所述减震弹簧(5)包括低模量弹簧(501)和高模量弹簧(50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助力自行车的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低模量弹簧(501)和高模量弹簧(502)相邻的一端相互焊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助力自行车的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低模量弹簧(501)和高模量弹簧(502)的半径分别为3mm和5m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富强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优安米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