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厚度连续无缝浇筑混凝土底板施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89362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22 17: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大厚度连续无缝浇筑混凝土底板施工结构,该方案包括设于大厚度底板上的槽钢支架支撑体系,槽钢支架支撑体系包括两个交叉槽钢支撑,每个交叉槽钢支撑通过多节槽钢支撑拼接而成,且相邻两节槽钢支撑之间设有预拉装置,其中预拉装置包括设于相邻两节槽钢支撑之间的两个互相旋转连接的预拉杆、设于两个预拉杆连接处的弧形顶托、设于其中一节槽钢支撑上的千斤顶底座、以及设于弧形顶托和千斤顶底座之间的预拉千斤顶。本申请具有提高大厚度底板钢筋绑扎、基坑模板支设、混凝土浇筑、养护的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的优点。护的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的优点。护的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大厚度连续无缝浇筑混凝土底板施工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
,具体涉及大厚度连续无缝浇筑混凝土底板施工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建筑科技的发展,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大体积筏板基础已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中。而随着建筑高度的不断攀升,底板厚度不断加厚,混凝土方量也不断增加,传统输送混凝土采用地泵或汽车泵,成本高、进度慢、工效低,同时传统钢筋支架搭设易产生变形,电梯基坑模板灌沙抗浮施工繁琐。
[0003]因此用大体积混凝土底板的连续无缝浇筑施工,可以减少底板上的施工缝,底板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更好;同时,由于减少了施工缝留设等措施,相应的措施费用、操作人员费用、组织成本也大大降低。但是,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如若技术准备不充分、施工管理不到位,也极易出现浇筑冷缝、温度裂缝、强度不合格等严重影响结构质量安全的问题。
[0004]鉴于此,针对大厚度底板施工时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亟待专利技术一种简单有效的大体积大厚度连续无缝混凝土底板施工结构,来提高大厚度底板钢筋绑扎、基坑模板支设、混凝土浇筑、养护的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了大厚度连续无缝浇筑混凝土底板施工结构。
[0006]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大厚度连续无缝浇筑混凝土底板施工结构包括设于大厚度底板上的槽钢支架支撑体系,槽钢支架支撑体系包括两个交叉槽钢支撑,每个交叉槽钢支撑通过多节槽钢支撑拼接而成,且相邻两节槽钢支撑之间设有预拉装置,其中预拉装置包括设于相邻两节槽钢支撑之间的两个互相旋转连接的预拉杆、设于两个预拉杆连接处的弧形顶托、设于其中一节槽钢支撑上的千斤顶底座、以及设于弧形顶托和千斤顶底座之间的预拉千斤顶。
[0007]2、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1、大厚度底板的上层钢筋采用槽钢支架支撑体系预拉,在钢筋绑扎前对其进行预拉加载,可减少钢筋绑扎时支架产生的变形,有利于降低施工时质量问题,从而提高施工效率。
[0008]进一步地,还包括整体成型箱模,整体成型箱模顶部呈喇叭状,并均匀设有多个箱模固定杆,箱模固定杆通过绑扎钢丝与底板顶面钢筋固定,其中底板顶面钢筋设于大厚度底板的顶部。电梯基坑箱模采用一体化模板,并利用基坑降水产生的地下水抗浮,代替传统施工的灌沙抗浮,施工简单,避免了灌沙排沙的复杂施工工序。
[0009]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于对浇筑用的泵管支撑的泵管支撑,泵管支撑包括高度依次降低的泵管第一支架、泵管第二支架及泵管可更换顶架,通过调整三者间距实现对泵管的
倾角角度调节。
[0010]进一步地,还包括智能测温系统,智能测温系统包括设于大厚度底板内的放置钢筋、设于该放置钢筋上的多个无线测温元件以及与该无线测温元件无线通信连接的智能测温数据采集器。
[0011]进一步地,还包括同步振捣体系,该同步振捣体系包括振捣棒支架以及设于该振捣棒支架上的多个振捣棒,每个振捣棒对应一层混凝土。采用整体斜面分层浇筑并配合振捣,每个振捣棒单独控制,可调高混凝土浇筑施工质量。
[0012]进一步地,还包括局部无泵送浇筑装置,局部无泵送浇筑装置包括混凝土受料斗、混凝土受料架以及设于混凝土受料斗和混凝土受料架的第一旋转支撑和第二旋转旋转支撑,混凝土受料斗设于混凝土受料架上,第一旋转支撑和第二旋转旋转支撑上均设有旋转支撑预留孔,以使得通过更换不同旋转支撑预留孔实现对混凝土受料斗倾角角度调节。
[0013]进一步地,还包括循环水养护系统,循环水养护系统包括预埋于大厚度底板的冷却水管和养护水管,预埋冷却水管分别连接冷却水箱和温水临时存储箱,该养护水管连接温水临时存储箱和冷却水箱,以此形成循环水路,其中冷却水箱上设有水源进口。采用循环水降温养护系统,可保证混凝土浇筑养护的施工质量,可有利于减少混凝土裂缝等其他质量缺陷的产生。
[0014]进一步地,泵管第一支架和泵管第二支架均通过一个泵管可更换顶架和一个或多个泵管阶梯式支撑架顶板拼接而成,且每个泵管可更换顶架上均设有泵管弧形托,泵管放置于该泵管弧形托上。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技术槽钢支架支撑体系示意图;
[0016]图2是整体成型箱模的结构图;
[0017]图3是泵管支撑的结构图;
[0018]图4是局部无泵送浇筑装置的结构图;
[0019]图5是同步振捣体系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6是智能测温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7是本技术施工结构的示意图;
[0022]图8是本技术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0023]图中,1、大厚度底板;2、槽钢支架支撑体系;3、交叉槽钢支撑;4、预拉杆;5、第一固定螺栓;6、槽钢支撑预留螺杆;7、弧形顶托;8、预拉千斤顶;9、千斤顶底座;10、预拉固定板;11、固定板预留孔;12、底座预埋螺杆;13、整体成型箱模;14、箱模固定杆;15、绑扎钢丝;16、压重水;17、底板顶面钢筋;18、前一层混凝土;19、新浇一层混凝土;20、坡脚振捣棒;21、中间振捣棒;22、下料处振捣棒;23、振捣棒支架立柱;24、支架斜撑;25、支架横梁;26、坡脚振捣棒放置钩;27、坡脚振捣棒控制电机;28、中间振捣棒放置钩;29、中间振捣棒控制电机;30、下料处振捣棒放置钩;31、下料处振捣棒控制电机;32、放置钢筋;33、无线测温元件;34、智能测温数据采集器;35、振捣棒支架;36、冷却水箱;37、预埋冷却水管;38、养护水管;39、温水临时储存箱;40、水源进口;41、保温层;42、保温棉;43、泵管;44、泵管包裹保温层;45、泵管阶梯式支架顶板;46、泵管第一支架;47、泵管弧形托;48、泵管第二支架;49、泵管可更
换顶架;50、混凝土受料架;51、混凝土受料斗;52、第二旋转支撑;53、第一旋转支撑;54、旋转支撑预留孔;55、受料架固定螺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技术的披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6]如图7和图8所示,本大厚度连续无缝浇筑混凝土底板施工结构包括设于大厚度底板上的槽钢支架支撑体系2、整体成型箱模、用于对浇筑用的泵管支撑的泵管支撑、智能测温系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大厚度连续无缝浇筑混凝土底板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于大厚度底板上的槽钢支架支撑体系,所述槽钢支架支撑体系包括两个交叉槽钢支撑,每个所述交叉槽钢支撑通过多节槽钢支撑拼接而成,且相邻两节所述槽钢支撑之间设有预拉装置,其中所述预拉装置包括设于相邻两节所述槽钢支撑之间的两个互相旋转连接的预拉杆、设于两个所述预拉杆连接处的弧形顶托、设于其中一节所述槽钢支撑上的千斤顶底座、以及设于所述弧形顶托和所述千斤顶底座之间的预拉千斤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厚度连续无缝浇筑混凝土底板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整体成型箱模,所述整体成型箱模顶部呈喇叭状,并均匀设有多个箱模固定杆,所述箱模固定杆通过绑扎钢丝与底板顶面钢筋固定,其中所述底板顶面钢筋设于所述大厚度底板的顶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厚度连续无缝浇筑混凝土底板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对浇筑用的泵管支撑的泵管支撑,所述泵管支撑包括高度依次降低的泵管第一支架、泵管第二支架及泵管可更换顶架,通过调整三者间距实现对所述泵管的倾角角度调节。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大厚度连续无缝浇筑混凝土底板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智能测温系统,所述智能测温系统包括设于所述大厚度底板内的放置钢筋、设于该放置钢筋上的多个无线测温元件以及与该无线测温元件无线通信连接的智能测温数据采集器。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尤厚非郭斌赵龙赵源程秀茹孙张宇陈鹤冰森徐文涛张亚娟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三局集团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