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底硬膜缝合器及其使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887890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22 17: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鞍底硬膜缝合器,包括上钳口、下钳口,上钳口设有滑道、退线杆、第一挂线口,下钳口设有针盖,传动片。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上钳口和下钳口,可以将需要缝合的鞍底部位夹紧;过线针在卷针槽和下引导槽的共同作用下,实现弯折,穿过鞍底硬膜并缝合后,能够有效辅助缝合线打结。实现鞍底缝合区快速缝合,提高手术效率,避免缝合后对鞍底硬膜造成二次伤害,提高手术安全性。提高手术安全性。提高手术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鞍底硬膜缝合器及其使用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一种鞍底硬膜缝合器。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经鼻蝶窦手术方式”不仅适用于切除蝶窦内、 鞍内的占位病变(如垂体腺瘤),而且也用于向鞍上扩展的或鞍上的占位病变。在切除这些病变后,常因为鞍底硬膜破损出现脑脊液渗漏,需要将切开的鞍底硬膜漏口进行修补,以达到生理解剖的回归,使治疗趋于完美。
[0003]在进行鞍底硬膜解剖复位的修补和鞍底硬膜破损出现脑脊液漏的修补时,常采用人工硬膜进行填补修复,然而人工材料价格昂贵,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国家医保费用,并且人工材料修补的可靠性较差,存在复发的风险。
[0004]另一种可靠的修补方式是通过持针钳,夹持5

6个0号缝合针线,进行鞍底硬膜直接缝合修补。但由于经鼻孔入路至鞍底,路径深度大、操作空间小,现有的持针钳深入鞍底并在狭小的操作空间内进行鞍底硬膜缝合时,操作不便,手术过程漫长,缝合难度较大。
[0005]专利文献 CN111096768A,公开了一种神经内镜下颅底硬膜缝合器,这种缝合器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鞍底硬膜缝合器,包括上钳口,下钳口,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钳口卡接在所述下钳口内,并且卡接处贯穿有第一固定轴,所述第一固定轴上还套设有第一传动片,所述第一传动片上设有第一条形槽,在所述第一条形槽内、所述第一固定轴上方,设有第一衔接轴,所述第一衔接轴上连接有内拉杆,所述内拉杆向后延伸,其尾部连接缝合器手柄;所述上钳口内设有滑道,滑道底部设有滑槽,所述滑道前端设有活动头,后端设有限位轴;在所述滑道内设有退线杆,所述退线杆包括退线杆头、退线杆尾,所述退线杆头能够沿着所述滑槽前后滑动,所述退线杆尾通过第二衔接轴连接有第二传动片;在所述上钳口内、所述滑槽右侧,设有卷针槽,在所述滑道外、所述活动头左右侧壁上,设有第一挂线口;在所述第一挂线口前方、所述活动头底部,还设有凹槽;所述下钳口内设有针盖,所述针盖前端设有针盖凸起,后端靠近所述第一传动片的下端;在所述下钳口前端设有固定头,在所述固定头上设有扣线片;在所述固定头上方、所述针盖前端面前侧,设有横槽,在所述固定头前端、垂直于横槽,设有纵向缝隙;在所述下钳口内、所述针盖右侧,设有下引导槽;在所述下钳口内、所述第一传动片右侧,设有第三传动片,在所述第三传动片下方设有勾线片;第一传动片、所述第二传动片、第三传动片的下端,贯穿有第三衔接轴,使得所述第一传动片摆动的同时,带动所述第二传动片、第三传动片摆动;还包括套设在所述内拉杆上的外管,所述外管内部设有过线针,所述过线针针头上设有第二挂线口,所述过线针从后向前依次贯穿外管和下钳口,并且所述过线针针头能够从所述针盖的前端伸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底硬膜缝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挂线口开口朝前,包括上引导槽和挂钩,所述滑槽前端面位于所述挂钩前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底硬膜缝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传动片内设有第二条形槽,所述第二条形槽内设有第二固定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底硬膜缝合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勾线头下方、所述勾线片与所述下钳口底壁之间,设有勾线片弹簧。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鞍底硬膜缝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勾线片前端设有勾线头,后端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内设有第三固定轴,所述第三固定轴连接在所述下钳口上。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底硬膜缝合器,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照建王亭吕龙杨尚坚赵涛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智兴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