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应急充电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87775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22 17: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池充电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电池应急充电电路。其包括电源VCC、芯片U1、升压模块和电池,所述电池与电源VCC连接,所述升压模块包括芯片U3和升压电路,所述升压电路包括三极管Q1,所述三极管Q1与电源VCC连接,所述电源VCC与三极管Q1之间并联有继电器KA2,该电池应急充电电路中,通过设置升压电路,可以在进行快速升压的同时减少电源VCC在传输时的损耗,以便于提高充电时电能的转化率,解决了现有的应急充电方式在充电时电压无法快速的升高,导致对铅酸电池的充电效果降低,且充电时的电能转化率低的问题。且充电时的电能转化率低的问题。且充电时的电能转化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应急充电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电池充电
,具体地说,涉及电池应急充电电路。

技术介绍

[0002]汽车点火用的电池为铅酸电池,当电池电压过低的时候会无法启动汽车。常规汽车车载电池在没电时,需要通过应急充电装置对电池进行充电,以使得电池有足够的电量启动车辆,并正常行驶。
[0003]但现有的应急充电方式在充电时电压无法快速的升高,导致对铅酸电池的充电效果降低,且充电时的电能转化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电池应急充电电路,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电池应急充电电路,包括电源VCC、芯片U1、升压模块和电池,所述电池与电源VCC连接,所述升压模块包括芯片U3和升压电路,所述升压电路包括三极管Q1,所述三极管Q1与电源VCC连接,所述电源VCC与三极管Q1之间并联有继电器KA2,所述三极管Q1与电源VCC之间并联有电阻R1,所述三极管Q1的负极端串联有三极管Q4的正极端,所述三极管Q1与三极管Q4之间并联有电感L1,所述三极管Q1与电感L1之间并联有三极管Q2,所述电感L1与三极管Q4之间并联有三极管Q3,所述三极管Q4的负极端并联有继电器KA1,所述三极管Q4与继电器KA1之间并联有电容C1,所述电容C1设置为五个,所述三极管Q4与电容C1之间并联有电阻R2,所述芯片U3的VCC端与电源VCC连接,所述芯片U3的HIN端口与芯片U1的13端口连接,所述芯片U3的LIN端口与芯片U1的12端口连接,所述芯片U3的LO端口与三极管Q1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芯片U3的HO端口与三极管Q3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芯片U3的COM端与VS端口并联,所述芯片U3的COM端与VS端口之间串联有电容C2、二极管D5和电容C3,所述芯片U3的VB端口并联在二极管D5和电容C3之间。
[0006]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芯片U1还连接有显示屏LCD,所述显示屏LCD包括芯片U2,所述芯片U2的VCC端口与芯片U1的5端口连接,所述芯片芯片U2的CLK端口与芯片U1的24端口连接,所述芯片U2的DI端口与芯片U1的26端口连接,所述芯片U1的RESET端口与芯片U1的27端口连接,所述芯片U2的DC端口与芯片U1的28端口连接,所述芯片U2的CS端口与芯片U1的23端口连接。
[0007]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芯片U1还连接有复位电路,所述复位电路包括电阻R5,所述电阻R5的正极端与电源VCC连接,所述电阻R5的负极端连接有电容C6,芯片U1的NRST端口连接在电阻R5与电容C6之间。
[0008]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芯片U2的GUD端口接地。
[0009]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源VCC连接有USB模块,所述USB模块包括芯片U4和芯片U5,所述芯片U4的DM端口与芯片U5的DP

端口连接,所述芯片U4的DP端口与芯片
U5的UD+端口连接,所述芯片U5的TXD端口连接有电阻R4,所述电阻R4的一端与芯片U1的20端口连接,所述芯片U5的RXD端口连接有电阻R3,所述电阻R3的一端与芯片U1的19端口连接,所述芯片U5的V3端口连接有电阻R9,所述电阻R9与电源VCC连接。
[0010]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U5芯片的V3端口与电阻R9之间并联有电容C5,所述芯片U5的VCC端口并联有电容C4。
[0011]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芯片U5的DP端口并联有电阻R2,所述电阻R2的一端与芯片U1的14端口连接。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3]该电池应急充电电路中,通过设置升压电路,可以在进行快速升压的同时减少电源VCC在传输时的损耗,以便于提高充电时电能的转化率,解决了现有的应急充电方式在充电时电压无法快速的升高,导致对铅酸电池的充电效果降低,且充电时的电能转化率低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模块框图;
[0015]图2为本技术的芯片U1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的升压电路工作原理图;
[0017]图4为本技术的芯片U3工作原理图;
[0018]图5为本技术的芯片U4工作原理图;
[0019]图6为本技术的芯片U5工作原理图;
[0020]图7为本技术的芯片U2工作原理图;
[0021]图8为本技术的复位电路工作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4]实施例1
[0025]请参阅图1

图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电池应急充电电路,包括电源VCC、芯片U1、升压模块和电池,电池与电源VCC连接,升压模块包括芯片U3和升压电路,升压电路包括三极管Q1,三极管Q1与电源VCC连接,电源VCC与三极管Q1之间并联有继电器KA2,三极管Q1与电源VCC之间并联有电阻R1,三极管Q1的负极端串联有三极管Q4的正极端,三极管Q1与三极管Q4之间并联有电感L1,三极管Q1与电感L1之间并联有三极管Q2,电感L1与三极管Q4之间并
联有三极管Q3,三极管Q4的负极端并联有继电器KA1,三极管Q4与继电器KA1之间并联有电容C1,电容C1设置为五个,三极管Q4与电容C1之间并联有电阻R2,芯片U3的VCC端与电源VCC连接,芯片U3的HIN端口与芯片U1的13端口连接,芯片U3的LIN端口与芯片U1的12端口连接,芯片U3的LO端口与三极管Q1的输入端连接,芯片U3的HO端口与三极管Q3的输入端连接,芯片U3设置两个,两个芯片U3的结构相同,其中,另一个芯片U3的HIN端口与芯片U1的11端口连接,LIN端口与芯片U1的10端口连接,LO端口与三极管Q3的输入端连接,HO端口与三极管Q4的输入端连接,芯片U3的COM端与VS端口并联,芯片U3的COM端与VS端口之间串联有电容C2、二极管D5和电容C3,芯片U3的VB端口并联在二极管D5和电容C3之间,通过设置升压电路,可以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电池应急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VCC、芯片U1、升压模块和电池,所述电池与电源VCC连接,所述升压模块包括芯片U3和升压电路,所述升压电路包括三极管Q1,所述三极管Q1与电源VCC连接,所述电源VCC与三极管Q1之间并联有继电器KA2,所述三极管Q1与电源VCC之间并联有电阻R1,所述三极管Q1的负极端串联有三极管Q4的正极端,所述三极管Q1与三极管Q4之间并联有电感L1,所述三极管Q1与电感L1之间并联有三极管Q2,所述电感L1与三极管Q4之间并联有三极管Q3,所述三极管Q4的负极端并联有继电器KA1,所述三极管Q4与继电器KA1之间并联有电容C1,所述电容C1设置为五个,所述三极管Q4与电容C1之间并联有电阻R2,所述芯片U3的VCC端与电源VCC连接,所述芯片U3的HIN端口与芯片U1的13端口连接,所述芯片U3的LIN端口与芯片U1的12端口连接,所述芯片U3的LO端口与三极管Q1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芯片U3的HO端口与三极管Q3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芯片U3的COM端与VS端口并联,所述芯片U3的COM端与VS端口之间串联有电容C2、二极管D5和电容C3,所述芯片U3的VB端口并联在二极管D5和电容C3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应急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U1还连接有显示屏LCD,所述显示屏LCD包括芯片U2,所述芯片U2的VCC端口与芯片U1的5端口连接,所述芯片U2的CLK端口与芯片U1的24端口连接,所述芯片U2的DI端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祖策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佳维恒信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