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满煌专利>正文

固态温差发电板及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87412 阅读:3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固态温差发电板及其装置,固态温差发电板包括一板形绝缘体(3);一发电装置(2),及二分别与第一导线(20)与第二导线(21)连接且将正、负电流导出的导电线(6a)(6b)是在一绝缘体(3)的顶面及底面分别设置多列的第一导线(20)与第二导线(21),其多列的第一导线(20)与第二导线(21)两端设置在绝缘体(3)的两侧端并相互连接,形成多个生电点(2a)(2b);该第一导线(20)与第二导线(21)是以不同金属或合金材质对应,且经纳米化或微米处理;固态温差电装置,由数个固态温差发电板(1),将各固态温差发电板(1)两端导出正、负电流的导电线(6a)(6b)相互连接以形成主导电线(6a)(6b);及至少一与上述复数个固态温差发电板(1)接触且热传导系数良好并用于传热的固定基板(9)。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固态温差发电板及其装置。 背景珐术近来资源的消耗增加与环境的恶化,造成许多不良影响,如何有效的利用能源,成 为极为重要的个课题,而现今的发电手段中,发电量大的方法,其二氧化碳产生的也越 多,对环境的影响也越大,且使用上限制的也多,因此,此为了可以抑制二氧化碳的发 生,并开发新的能源来源,便有业者开发出新的发电方式,为一利用会产生废热的装置 排热来发电用的热电组件,将原本在电流下会产生吸热或放热的效应,进而达到以电生 热或制冷的现象的热电组件,转换为只要有排热,即可输出电,也就是将通电后能够冷 却的热电组件,转换成有温度差即可发电的热电组件,其热电组件系以将P型热电组件(p型半热电导体)和n型热电组件(n型热电半导体)交替的串联连接之热电变换模块,主 要在高温的环境下,才有较佳的发电效率。现今一般的热电组件,几乎为半导体材质所构成,虽然热电模块具有固态优点,但 也有诸多缺点,如普遍效率低(热电变换效率为7~8%)、易损坏且体积大,传统热电模块 的大尺寸、分离式特性、与其发电时需要在较高的温度下才能正常运作(约2501C),而 能在常温下运作的热电组件,其发电效率低下,且寿命有限,故障率与制造成本皆偏高, 并且其使用的范围较小,难以大量设置使用,且故障后不能维修,亦不能回收再利用。有鉴于此,如何提高发电效率与降低制造成本,延长使用寿命,让尺寸多元化,而 不需要在较高的温度下便能发电,并增加使用范围,且能回收再利用,便成为本专利技术欲 改进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由数列不同材貭金属或合金导线间的热电耦效应,利 用温差进行发电的固态温差发电板及其装置。 本专利技术是采用以下技术手段实现的一种画态温差发电板(l),包括 一板形绝缘体(3):—发电装置(2),在一绝缘体(3) 的顶面及底面分别设置多列的第一导线(20)与第二导线(21),其多列的第一导线(20)与 第二导线(21)两端设置在绝缘体(3)的两侧端并相互连接,形成多个生电点(2a) (2b);该第一导线(20)与第二导线(21)是以不同金属或合金材质对应及二分别与第一导线(20)与第二导线(21)连接且将正、负电流导出的导电线(6a) (6b)。根据上述的固态温差发电板(1),对应的第一导线(20)与第二导线(21)是以下列其一 材貭选配铬镁、铝镁镍铜、铁铂铑、铂。根据上述的固态温差发电板(1),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将前述多个生电点(2a) (2b) 覆盖在内的导热体(4);及一除了生电点(2a) (2b)外而将前述第一导线(20》与第二导线 (21)完全覆盖的绝热体(5):前述导热体(4)是由一将多个生电点(2a) (2b)包覆在内的 绝缘层(41)、一将绝缘层(41)包覆在内的导热层(40)、一将导热层(40)与生电点(23a、 23b)之间空隙填满且能传导热能的导热胶(42)所组成。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手段实现-—种固态温差发电板(l),包括 一板形绝缘体(3);—发电装置(2),是在绝缘体(3) 的单面或两面设置多列且交错的第一导线(20)与第二导线(21),其多列的第一导线(20) 与第二导线(21)两端设置在绝缘体(3》的两侧端并相互连接,形成多个生电点(2a) (2b); 该第一导线(20)与第二导线(21)是以不同金属或合金材质对应,且经纳米或微米化处理:至少两个将前述多个生电点(2a) (2b)覆盖在内的导热体(4);及一除了生电点(2a) (2b)外而将前述第一导线(20)与第二导线(21)完全覆盖的绝热体(5)。根据上述的固态温差发电板(l》,其特征在于第一导线(20)与第二导线(21)的材质 组合选自下列其一铬镁、铝镁镍铜、铁铂铑、铂。根据上述的固态温差发电板(1),第一导线(20》与第二导线(21)是由积层制程技术制 造的金属薄膜。根据上述的固态温差发电板(l),导热体(4》是含有金属颗粒的导热树脂。 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技术手段实现方式-—种固态温差发电装置,包括复数个固态温差发电板(l),将各固态温差发电板(l) 两端导出正、负电流的导电线(6a) (6b)相互连接以形成主导电线(6a) (6b):及设置 在上述复数个固态温差发电板(l)单侧或两侧并与其接触,且热传导系数良好的固定基板(9)。根据上述的固态温差发电装置,國态温差发电板(l)的构造包括 一板形绝缘体(3);一发电装置(2),是在一绝缘体(3)的顶面及底面分别设置多列的第一导线(20)与第 二导线(21),其多列的第一导线(20)与第二导线(21)两端设置在绝缘体(3)的两侧端并相 互连接,形成多个生电点(2a) (2b):该第一导线(20)与第二导线(21)是以不同金属或 合金材质对应;及二分别与第一导线(20)与第二导线(21)连接且将正、负电流导出的导电线(6a) (6b)。根据上述的固态温差发电装置,固态温差发电板(l)的构造包括一板形绝缘体(3);一发电装置(2),是在一绝缘体(3》的顶面及底面分别设置多列的第一导线(20)与第 二导线(21),其多列的第一导线(20)与第二导线(21)两端设置在绝缘体(3)的两侧端并相 互连接,形成多个生电点(2a) (2b):该第一导线(20)与第二导线(21)是以不同金属或 合金材质对应,且经纳米化或微米处理;至少两个将前述多个生电点(2a) (2b)覆盖在内的导热体《4);及一除了生电点(2a) (2b)外而将前述第一导线(20》与第二导线(21)完全覆盖的绝热体(5)。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明显的优势和有益效果1. 因使用一般常见的金属做为发电材料之用,在制造成本上较为低廉,而制造程序 上,困难度较低,且整体的发电效率较高,亦较不容易损坏或故障。2. 整体的构造简单,能大量制造,制造的尺寸大小,可随装置的不同,进行变更, 故可适用于个各种大小的规模或是范围区域中使用。3. 其操作温度范围的上限与下限,比一般现今的半导体热电组件的2501C一常温1C 的范围大,可于-2731Cw300TC的环境下进行操作,能适用于各种装置及不同区域,无现 今一般的热电组件,需要在髙温环境下操作,或是发电量微弱的问题。4. 整体的使用寿命长,无动态组件,故障的机率低,且无二次公害的问题,当有故 障或是损毁时,能将其回收再重新制造,对资源的消耗达到最低。5. 将不同金属或合金材质的第一导线(20)与第二导线(21),使其热电材料纳米化为 纳米尺度结构或微米化,因为纳米结构的热电材料会具有新的物理及性质、产生新的界 面及现象,而微米化后能方便进行芯片化,能提升发电的效率,更能较一般的半导体热 电组件,更为节省制造成本。附闺说明图h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示意國 图2:本专利技术的立体部分剖示图 图3:为图2的部分剖示图 图4:为附图说明图1的X-X全剖视图; 圉5:为图1的Y-Y全剖视國 图6:本专利技术的俯视图图7:本专利技术固态温差发电装置的实施示意图图8: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9:为图8的Z-Z全剖视图图10: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國态温差发电装置的实施示意圉a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加以说明-如图l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示意图、如图2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部分剖示图、如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固态温差发电板(1),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板形绝缘体(3); 一发电装置(2),是在一绝缘体(3)的顶面及底面分别设置多列的第一导线(20)与第二导线(21),其多列的第一导线(20)与第二导线(21)两端设置在绝缘体(3)的两侧端并相互连接,形成多个生电点(22a)、(22b);该第一导线(20)与第二导线(21)是以不同金属或合金材质对应;及 二分别与第一导线(20)与第二导线(21)连接且将正、负电流导出的导电线(6a)、(6b)。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满煌
申请(专利权)人:陈满煌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