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处理的水土流失预测方法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86075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8 10: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数据处理的水土流失预测方法及装置,涉及数据处理技术,包括:在第一时刻获取监测区域内多个监测单元与标定点之间的第一维度信息,并实时获取多个监测单元与标定点之间的第二维度信息,所述第一维度信息和所述第二维度信息包括距离信息和高度信息,根据多个所述第一维度信息生成第一距离信息和第一高度信息,并根据多个所述第二维度信息生成第二距离信息和第二高度信息;基于所述第一距离信息和所述第二距离信息生成实时距离差,并基于所述第一高度信息和所述第二高度信息生成实时高度差;根据所述实时距离差、所述实时高度差、预设距离差和预设高度差,对水土流失进行预测,可以远程实时感知某一区域的水土流失情况。水土流失情况。水土流失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数据处理的水土流失预测方法及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数据处理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数据处理的水土流失预测方法及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水土流失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雨水不能就地消纳、顺势下流、冲刷土壤,造成水分和土壤同时流失的现象。水土流失不仅使国民经济遭受重大损失,同时也对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保护和生态安全、公共安全等构成巨大威胁。
[0003]现有技术中,评估水土流失一般是通过人工到达现场拍摄现场照片,然后与一年前(或者一定时间段之前)的照片进行比对,人工判断是否有严重的水土流失。
[0004]然而,现有技术需要浪费较大的人力去定时拍摄,工作量较大,且无法远程实时感知某一区域的水土流失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数据处理的水土流失预测方法及装置,可以远程实时感知某一区域的水土流失情况。
[0006]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基于数据处理的水土流失预测方法,包括:
[0007]在第一时刻获取监测区域内多个监测单元与标定点之间的第一维度信息,并实时获取多个监测单元与标定点之间的第二维度信息,所述第一维度信息和所述第二维度信息包括距离信息和高度信息,其中,所述监测单元预埋在所述监测区域内的预设深度处,所述标定点的位置信息保持不变;
[0008]根据多个所述第一维度信息生成第一距离信息和第一高度信息,并根据多个所述第二维度信息生成第二距离信息和第二高度信息;
[0009]基于所述第一距离信息和所述第二距离信息生成实时距离差,并基于所述第一高度信息和所述第二高度信息生成实时高度差;
[0010]根据所述实时距离差、所述实时高度差、预设距离差和预设高度差,对水土流失进行预测。
[0011]可选地,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根据多个所述第一维度信息生成第一距离信息和第一高度信息,并根据多个所述第二维度信息生成第二距离信息和第二高度信息,包括:
[0012]对各所述监测单元的第一维度信息中距离值进行求和处理,生成所述第一距离信息,对各所述监测单元的第一维度信息中高度差进行求和处理,生成所述第一高度信息;
[0013]对各所述监测单元的第二维度信息中距离值进行求和处理,生成所述第二距离信息,对各所述监测单元的第二维度信息中高度差进行求和处理,生成所述第二高度信息。
[0014]可选地,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在第一时刻获取监测区域内多个监测单元与标定点之间的第一维度信息之前,还包括:
[0015]将所述监测区域划分为多个子区域,并获取所述子区域的子面积、第一平均水平面高度、第一平均植被密度、第一平均土壤密度和第一平均水流冲击量;
[0016]基于所述子区域的子面积、第一平均水平面高度、第一平均植被密度、第一平均土壤密度和第一平均水流冲击量,生成各所述子区域内的监测单元的布置数量;
[0017]根据所述布置数量,将所述监测单元布置在对应的所述子区域内。
[0018]可选地,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基于所述子区域的子面积、第一平均水平面高度、第一平均植被密度、第一平均土壤密度和第一平均水流冲击量,生成各所述子区域内的监测单元的布置数量,包括:
[0019]基于所述子区域的子面积、第一平均水平面高度、第一平均植被密度、第一平均土壤密度和第一平均水流冲击量,生成所述监测区域的总面积、第二平均水平面高度、第二平均植被密度、第二平均土壤密度和第二平均水流冲击量;
[0020]根据所述子面积和所述总面积生成所述子区域的占比值,并基于所述占比值和预设总量生成初始数量;
[0021]根据所述第一平均水平面高度和所述第二平均水平面高度生成所述子区域的第一调整值,根据所述第一平均植被密度和所述第二平均植被密度生成所述子区域的第二调整值,根据所述第一平均土壤密度和所述第二平均土壤密度生成所述子区域的第三调整值,根据所述第一平均水流冲击量和所述第二平均水流冲击量生成所述子区域的第四调整值;
[0022]基于所述第一调整值、所述第二调整值、所述第三调整值和所述第四调整值生成偏移值;
[0023]基于所述偏移值对所述初始数量进行调整,生成所述布置数量。
[0024]可选地,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基于所述第一调整值、所述第二调整值、所述第三调整值和所述第四调整值生成偏移值,包括:
[0025]基于所述第一调整值、所述第二调整值、所述第三调整值和第一转化值,生成负向调整值;
[0026]基于所述第四调整值和所述第二转化值,生成正向调整值;
[0027]根据所述正向调整值和所述负向调整值生成所述偏移值。
[0028]可选地,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基于所述子区域的子面积、第一平均水平面高度、第一平均植被密度、第一平均土壤密度和第一平均水流冲击量,生成各所述子区域内的监测单元的布置数量,包括:
[0029][0030]其中,L代表子区域对应的布置数量,s
i
代表子面积,Z代表子面积,h
i
代表第一平均水平面高度,a1代表第一系数,m
i
代表第一平均植被密度,a2代表第二系数,r
i
代表第一平均土壤密度,a3代表第三系数,c
i
代表第一平均水流冲击量,a4代表第四系数,k
i1
代表第一转化值,k
i2
代表第二转化值。
[0031]可选地,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在根据多个所述第一维度信息生成
第一距离信息和第一高度信息,并根据多个所述第二维度信息生成第二距离信息和第二高度信息之后,还包括:
[0032]若所述第二维度信息中的第二距离信息大于预设距离,获取距离极限值,将对应的所述第二距离信息更新为所述距离极限值;
[0033]若所述第二维度信息中第二高度信息大于预设高度差,获取高度差极限值,将对应所述第二高度信息更新为所述高度差极限值。
[0034]可选地,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0035]获取各所述子区域内的第二距离值信息所述距离极限值的所述监测单元的第一数量,以及各所述子区域内的第二高度信息为所述预设高度差的所述监测单元的第二数量,
[0036]基于所述第一数量和所述第二数量,生成流失数量;
[0037]根据所述流失数量和所述布置数量生成剩余数量;
[0038]若所述流失数量大于所述剩余数量,基于剩余的所述监测单元获取所述子区域的位置信息,将所述位置信息发送给管理端。
[0039]可选地,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在基于剩余的所述监测单元获取所述子区域的位置信息之后,还包括:
[0040]基于所述位置信息对前一时刻所述遥感图像和当前时刻所述遥感图像进行区域放大处理,生成上一时刻水土流失区域图像和当前时刻水土流失区域图像;
[00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数据处理的水土流失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在第一时刻获取监测区域内多个监测单元与标定点之间的第一维度信息,并实时获取多个监测单元与标定点之间的第二维度信息,所述第一维度信息和所述第二维度信息包括距离信息和高度信息,其中,所述监测单元预埋在所述监测区域内的预设深度处,所述标定点的位置信息保持不变;根据多个所述第一维度信息生成第一距离信息和第一高度信息,并根据多个所述第二维度信息生成第二距离信息和第二高度信息;基于所述第一距离信息和所述第二距离信息生成实时距离差,并基于所述第一高度信息和所述第二高度信息生成实时高度差;根据所述实时距离差、所述实时高度差、预设距离差和预设高度差,对水土流失进行预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多个所述第一维度信息生成第一距离信息和第一高度信息,并根据多个所述第二维度信息生成第二距离信息和第二高度信息,包括:对各所述监测单元的第一维度信息中距离值进行求和处理,生成所述第一距离信息,对各所述监测单元的第一维度信息中高度差进行求和处理,生成所述第一高度信息;对各所述监测单元的第二维度信息中距离值进行求和处理,生成所述第二距离信息,对各所述监测单元的第二维度信息中高度差进行求和处理,生成所述第二高度信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时刻获取监测区域内多个监测单元与标定点之间的第一维度信息之前,还包括:将所述监测区域划分为多个子区域,并获取所述子区域的子面积、第一平均水平面高度、第一平均植被密度、第一平均土壤密度和第一平均水流冲击量;基于所述子区域的子面积、第一平均水平面高度、第一平均植被密度、第一平均土壤密度和第一平均水流冲击量,生成各所述子区域内的监测单元的布置数量;根据所述布置数量,将所述监测单元布置在对应的所述子区域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子区域的子面积、第一平均水平面高度、第一平均植被密度、第一平均土壤密度和第一平均水流冲击量,生成各所述子区域内的监测单元的布置数量,包括:基于所述子区域的子面积、第一平均水平面高度、第一平均植被密度、第一平均土壤密度和第一平均水流冲击量,生成所述监测区域的总面积、第二平均水平面高度、第二平均植被密度、第二平均土壤密度和第二平均水流冲击量;根据所述子面积和所述总面积生成所述子区域的占比值,并基于所述占比值和预设总量生成初始数量;根据所述第一平均水平面高度和所述第二平均水平面高度生成所述子区域的第一调整值,根据所述第一平均植被密度和所述第二平均植被密度生成所述子区域的第二调整值,根据所述第一平均土壤密度和所述第二平均土壤密度生成所述子区域的第三调整值,根据所述第一平均水流冲击量和所述第二平均水流冲击量生成所述子区域的第四调整值;基于所述第一调整值、所述第二调整值、所述第三调整值和所述第四调整值生成偏移值;
基于所述偏移值对所述初始数量进行调整,生成所述布置数量。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第一调整值、所述第二调整值、所述第三调整值和所述第四调整值生成偏移值,包括:基于所述第一调整值、所述第二调整值、所述第三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孔庆雷陈卫连邵琴琴夏冰周昕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山水环境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