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846446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8 10: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减振装置,以使在串联化的减振装置中,能够原样地利用并联工作的减振装置所使用的迟滞产生机构。该减振装置(1)具备输入侧板(3)、轮毂凸缘(4)、两个弹簧组(41、42)、中间部件(30)、迟滞产生机构(6)。中间部件(30)配置在输入侧板(3)和轮毂凸缘(4)的轴向间。迟滞产生机构(6)配置在输入侧板(3)和轮毂凸缘(4)之间。中间部件(30)具有环状部(34)和支承部(35)。环状部(34)设置在弹簧组(41、42)的径向外侧。支承部(35)从环状部(34)向径向内侧突出而形成,并配置于至少两个在圆周方向上相邻的弹簧(411、412)之间,以使相邻的弹簧(411、412)串联地工作。串联地工作。串联地工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减振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减振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车辆的动力传递路径上设置有减振装置,该减振装置用于使由来自驱动源的扭矩变动产生的振动衰减。减振装置一般设置有输入旋转体及输出旋转体、多个弹簧以及迟滞产生机构,所述输入旋转体及输出旋转体能够在规定的角度范围内彼此相对旋转,所述多个弹簧将这些旋转体沿旋转方向弹性地连结。迟滞产生机构在输入旋转体与输出旋转体相对旋转时产生迟滞扭矩,由于该迟滞扭矩,从而所输入的扭矩变动引起的振动被衰减。
[0003]此外,这种减振装置中,为使振动进一步衰减,优选为使输入旋转体与输出旋转体的能够相对旋转的角度(最大扭转角度)变大,即大角度化。因此,例如提供有专利文献1所示那样的减振装置。该专利文献1的装置中,中间板配置在输入旋转体与输出旋转体的轴向间。并且,由于该中间板,通过使多个弹簧中的至少两个串联工作(以下,简单记作“串联化”)来实现大角度化。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
‑<br/>96534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振装置,具备:第一旋转体;第二旋转体,能够与所述第一旋转体相对旋转;多个弹性部件,沿圆周方向排列配置,将所述第一旋转体和所述第二旋转体沿旋转方向弹性连结;中间部件,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旋转体及所述第二旋转体相对旋转地配置于所述第一旋转体与所述第二旋转体的轴向间;以及迟滞产生机构,配置于所述第一旋转体与所述第二旋转体的轴向间,在所述第一旋转体与所述第二旋转体的相对旋转时产生迟滞扭矩,所述中间部件具有环状部和支承部,所述环状部设置于所述多个弹性部件的径向外侧,所述支承部从所述环状部向径向内侧突出而形成,并且配置于至少两个在圆周方向上相邻的弹性部件之间,以使所述相邻的弹性部件串联地工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装置,其中,所述迟滞产生机构具有配置在所述第一旋转体与所述第二旋转体的轴向间的摩擦部件,所述摩擦部件的轴向上的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一旋转体接触,轴向上的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二旋转体接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振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旋转体具有在轴向上对置地配置并互相固定的圆板状的第一输入板及第二输入板,所述第二旋转体具有配置在所述第一输入板与所述第二输入板的轴向间的凸缘,所述中间部件具有:第一中间板,配置在所述第一输入板与所述凸缘的轴向间;以及第二中间板,配置在所述第二输入板与所述凸缘的轴向间,并被固定为相对于所述第一中间板在轴向及旋转方向上无法移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振装置,其中,所述第一中间板具有构成所述环状部的第一环状部和构成所述支承部的第一支承部,所述第一环状部配置在所述多个弹性部件的径向外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冨田笃志宫内弘太郎濑上健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艾科赛迪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