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846446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8 10: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减振装置,以使在串联化的减振装置中,能够原样地利用并联工作的减振装置所使用的迟滞产生机构。该减振装置(1)具备输入侧板(3)、轮毂凸缘(4)、两个弹簧组(41、42)、中间部件(30)、迟滞产生机构(6)。中间部件(30)配置在输入侧板(3)和轮毂凸缘(4)的轴向间。迟滞产生机构(6)配置在输入侧板(3)和轮毂凸缘(4)之间。中间部件(30)具有环状部(34)和支承部(35)。环状部(34)设置在弹簧组(41、42)的径向外侧。支承部(35)从环状部(34)向径向内侧突出而形成,并配置于至少两个在圆周方向上相邻的弹簧(411、412)之间,以使相邻的弹簧(411、412)串联地工作。串联地工作。串联地工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减振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减振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车辆的动力传递路径上设置有减振装置,该减振装置用于使由来自驱动源的扭矩变动产生的振动衰减。减振装置一般设置有输入旋转体及输出旋转体、多个弹簧以及迟滞产生机构,所述输入旋转体及输出旋转体能够在规定的角度范围内彼此相对旋转,所述多个弹簧将这些旋转体沿旋转方向弹性地连结。迟滞产生机构在输入旋转体与输出旋转体相对旋转时产生迟滞扭矩,由于该迟滞扭矩,从而所输入的扭矩变动引起的振动被衰减。
[0003]此外,这种减振装置中,为使振动进一步衰减,优选为使输入旋转体与输出旋转体的能够相对旋转的角度(最大扭转角度)变大,即大角度化。因此,例如提供有专利文献1所示那样的减振装置。该专利文献1的装置中,中间板配置在输入旋转体与输出旋转体的轴向间。并且,由于该中间板,通过使多个弹簧中的至少两个串联工作(以下,简单记作“串联化”)来实现大角度化。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

9653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8]在多个弹簧并联地工作的减振装置中,无需专利文献1中所示那样的中间板。因此,迟滞产生机构设置在输出旋转体的凸缘与构成输入旋转体的一对板的每一个的轴向间。这样的迟滞产生机构在通用的减振装置中被广泛使用,所以优选地设置成在串联化的减振装置中也能够利用。
[0009]但是,在串联化的减振装置中,在构成输入旋转体的板与输出旋转体的凸缘的轴向间设置有中间板,所以无法原样地利用多个弹簧并联工作的减振装置的迟滞产生机构。
[0010]本专利技术的技术问题在于,能够在串联化的减振装置中原样地利用并联工作的减振装置所使用的迟滞产生机构。
[0011]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
[0012](1)本专利技术的减振装置具备第一旋转体、第二旋转体、多个弹性部件、中间部件、迟滞产生机构。第二旋转体能够与第一旋转体相对旋转。多个弹性部件沿圆周方向排列配置,将第一旋转体和第二旋转体沿旋转方向弹性连结。中间部件能够相对于第一旋转体及第二旋转体旋转地配置于第一旋转体与第二旋转体的轴向间。迟滞产生机构配置于第一旋转体与第二旋转体的轴向间,在第一旋转体与第二旋转体的相对旋转时产生迟滞扭矩。
[0013]此外,中间部件具有环状部和支承部。环状部设置于多个弹性部件的径向外侧。支承部从环状部向径向内侧突出而形成,并且配置于至少两个在圆周方向上相邻的弹性部件
之间,以使相邻的弹性部件串联地工作。
[0014]在该减振装置中,例如扭矩被输入至第一旋转体时,该扭矩经由多个弹性部件传递至第二旋转体。在扭矩变动被输入至第一旋转体的情况下,由于多个弹性部件的工作,且通过迟滞产生机构,扭矩变动被抑制,振动被衰减。特别地,通过中间部件,至少两个弹性部件串联地工作,所以扭转角度被大角度化,能够进一步将由扭矩变动引起的振动衰减。
[0015]这里,中间部件在作为多个弹性部件的径向外侧的装置的外周部具有环状部,通过从该环状部向径向内侧突出的支承部来支承相邻的弹性部件。因此,在装置的内周部无需设置构成中间部件的部分,能够在第一旋转体和第二旋转体的轴向间配置构成迟滞产生机构的部件。即,在串联化的减振装置中能够原样地利用并联工作的减振装置所使用的迟滞产生机构。
[0016](2)优选地,迟滞产生机构具有配置在第一旋转体和第二旋转体的轴向间的摩擦部件。该摩擦部件的轴向上的第一侧面与第一旋转体接触,轴向上的第二侧面与第二旋转体接触。
[0017]这里,能够将构成迟滞产生机构的摩擦部件配置在第一旋转体与第二旋转体之间。即,能够原样地利用并联工作的减振装置所使用的迟滞产生机构。
[0018](3)优选地,第一旋转体具有在轴向上对置地配置并互相固定的圆板状的第一输入板及第二输入板。该情况下,第二旋转体具有配置在第一输入板和第二输入板的轴向间的凸缘。并且,中间部件具有第一中间板和第二中间板。第一中间板配置在第一输入板和凸缘的轴向间。第二中间板配置在第二输入板和凸缘的轴向间,并被固定为相对于第一中间板在轴向及旋转方向上无法移动。
[0019]在通过中间部件支承弹性部件时,需要支承弹性部件的轴向上的中央部。这里,在由一张板构成中间部件的情况下,为了通过一张板支承弹性部件的轴向中央部,所以与第二旋转体在轴向上重叠。因此,在由一张板构成中间部件的情况下,无法通过中间部件支承弹性部件的轴向中央部。
[0020]因此,该减振装置中,由第一中间板和第二中间板构成中间部件,将这些中间板配置为夹着第二旋转体的凸缘。该情况下,能够通过凸缘、第一中间板、及第二中间板对弹性部件等同地按压,而使其压缩。
[0021](4)优选地,第一中间板具有构成环状部的第一环状部和构成支承部的第一支承部。第一环状部配置在多个弹性部件的径向外侧。第一支承部从第一环状部向径向内侧突出而形成。此外,第二中间板具有构成环状部的第二环状部和构成支承部的第二支承部。第二环状部配置在多个弹性部件的径向外侧。第二支承部从第二环状部向径向内侧突出而形成,
[0022]该情况下,减振装置还具备第一间隔件和第二间隔件。第一间隔件配置在第一中间板的第一环状部与凸缘的外周部的轴向间。第二间隔件配置在第二中间板的第二环状部与凸缘的外周部的轴向间。
[0023]这里,为了实现轴向上的装置的小型化,需要极力使轴向上相邻的部件间的间隙变小。另一方面,为了抑制非意图的迟滞扭矩的发生,需要避免迟滞产生机构以外的部分的部件间的摩擦接触。这样,为了极力使部件间的间隙变小且避免它们的摩擦接触,需要将部件的工作精度及组装精度以较高的精度进行管理。
[0024]因此,在该减振装置,在第一中间板及第二中间板的每一个与凸缘之间设置第一间隔件及第二间隔件。通过使这些间隔件变薄且由摩擦系数较小的部件形成,能够在不提高部件的工作精度及组装精度的情况下,抑制非意图的迟滞扭矩,实现轴向上的小型化。
[0025](5)优选地,摩擦部件具有第一摩擦板和第二摩擦板。第一摩擦板配置在第一输入板和凸缘之间,第二摩擦板配置在第二输入板和凸缘之间配置。
[0026](6)优选地,第一旋转体具有多个圆弧状的保持部,第二旋转体具有多个容纳部。保持部保持多个弹性部件。容纳部与多个保持部对应地设置,而容纳多个弹性部件。并且,分别容纳并保持于多个容纳部及保持部的多个弹性部件中的至少两个该弹性部件通过中间部件而串联地工作。
[0027](7)优选地,第一旋转体具有多个切口和多个止动部。切口在保持部的圆周方向的端部区域的径向外侧在圆周方向上具有规定的长度。此外,止动部设置于与切口在圆周方向上对应的位置处,并在圆周方向上具有规定的长度。第二旋转体具有突起。突起在凸缘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并形成在与止动部在轴向上重叠的位置处。并且,突起通过与止动部的圆周方向的端面抵接,而限制第一旋转体与第二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振装置,具备:第一旋转体;第二旋转体,能够与所述第一旋转体相对旋转;多个弹性部件,沿圆周方向排列配置,将所述第一旋转体和所述第二旋转体沿旋转方向弹性连结;中间部件,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旋转体及所述第二旋转体相对旋转地配置于所述第一旋转体与所述第二旋转体的轴向间;以及迟滞产生机构,配置于所述第一旋转体与所述第二旋转体的轴向间,在所述第一旋转体与所述第二旋转体的相对旋转时产生迟滞扭矩,所述中间部件具有环状部和支承部,所述环状部设置于所述多个弹性部件的径向外侧,所述支承部从所述环状部向径向内侧突出而形成,并且配置于至少两个在圆周方向上相邻的弹性部件之间,以使所述相邻的弹性部件串联地工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装置,其中,所述迟滞产生机构具有配置在所述第一旋转体与所述第二旋转体的轴向间的摩擦部件,所述摩擦部件的轴向上的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一旋转体接触,轴向上的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二旋转体接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振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旋转体具有在轴向上对置地配置并互相固定的圆板状的第一输入板及第二输入板,所述第二旋转体具有配置在所述第一输入板与所述第二输入板的轴向间的凸缘,所述中间部件具有:第一中间板,配置在所述第一输入板与所述凸缘的轴向间;以及第二中间板,配置在所述第二输入板与所述凸缘的轴向间,并被固定为相对于所述第一中间板在轴向及旋转方向上无法移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振装置,其中,所述第一中间板具有构成所述环状部的第一环状部和构成所述支承部的第一支承部,所述第一环状部配置在所述多个弹性部件的径向外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冨田笃志宫内弘太郎濑上健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艾科赛迪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