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12脉动顺序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82124 阅读:1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12脉动顺序控制方法。它的触发角单次拉开步骤依次是,1.选择触发角拉开位置;2.遵照2cosα=cosα↓[1]+cos(α↓[1]+60°),或者2cosα=cosα↓[1]+cos(α↓[1]+120°),算出拉开后的触发角;3.算出串接的两套整流装置中,各触发角所在装置内需改变的幅度;4将步骤3之值,以每伏1~30度,转换成电压输出,控制诸整流装置。它既能有效地消除高次谐波,又能提高功率因数,其实验结果表明至少可达0.65;结构简单,节省制造成本;广泛适用于各型整流装置。(*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整流装置控制方法,尤其是。目前公知的在整流装置串联联接时,多数采用的控制方法有两种,其一是6/12脉动顺序控制方法,在这种控制中随控制角的不同,会经常出现6脉动或12脉动,这样尽管功率因数可实现高达0.65左右,但是当6脉动控制出现时,其5次、7次、17次、19次....次高次谐波会依然存在。其二是12脉动非顺序控制法,在这种控制方法中,虽然能够实现有效地消除5次、7次、17次、19次...次高次谐波,然而平均功率因数却又低至仅有0.40左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要提供,它既能有效地消除5次、7次、17次、19次...次高次谐波,又有利于改善其功率因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触发角单次拉开变化步骤依次是,1.依整流运行功率因数状况,选择合适的触发角拉开位置,即V1;2.遵照关系式2cosα=cosα1+cos(α1+60°),或者2cosα=cosα1+cos(α1+120°),计算出拉开变化后的触发角,即α1,α1+60°或α1+120°;3.分别计算出串联联接的那两套整流装置中,各触发角所在装置内需要改变的幅度,即α-α1,α-(α1+60°)或α-(α1+120°);4.将步骤3之计算值,以每伏1~30度,转换成电压信号输出,分别控制诸整流装置。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既能有效地消除5次、7次、17次、19次...次高次谐波,又能提高功率因数,实验结果表明其功率因数至少可以达到0.65;结构简单,节省控制装置制造成本;可以广泛适用于控制各型整流装置。专利技术的具体结构由以下的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附图说明图1是触发角控制曲线图;图2是一个实施技术方案,触发角单次拉开电气原理图;图3是另一个实施技术方案的流程方框图。下面结合图1~3详细说明依据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具体装置的细节及工作情况。本专利技术的设计指导思想在于总电压是两套整流装置的分电压的合成,即Vd=Vd1+Vd2。触发角在拉开变化时,虽然每个支路均随每次变化而发生电压变化,但总的合成电压仍然是连续地按V=Vm·cosα的趋势改变。随着合成电压的连续性变化,分别控制两套串联联接着的整流装置触发角度,使其相差不同角度,以实现本专利技术之优质功能。还能强调指出的是,每次角度的变化都是根据预先的计算而进行装置实施的。显然本专利技术的控制方法中,触发角单次拉开变化的步骤依次应是1.依整流运行功率因数状况,选择合适的触发角拉开位置,即V1;2.遵照关系式2cosα=cosα1+cos(α1+60°)或2cosα=cosα1+cos(α1+120°),计算出拉开变化后的触发角,即α1,α1+60°或α1+120°;3.分别计算出串联联接的那两套整流装置中,各触发角所在的装置内需要改变的幅度,即α-α1,α-(α1+60°)或α-(α1+120°);4.将步骤3之计算值,以每伏1~30度,转换成电压信号输出,分别控制诸整流装置。鉴于本专利技术在具体的装置实施中,可以有多种实施技术方案,在此不能一一叙述,现仅对具有典型性的两个实施方案介绍说明如下。实施方案1,简称模拟法。如前述步骤,选择计算诸数据,即①V1选取115.68°;②2cos115.68°=cos90°+cos150°,故α1=90°,90°+60°=150°;③一个整流装置触发角需改变的幅度是115.68°-90°=25.68°,而另一个整流装置触发角需改变的幅度是115.68°-150°=-34.32°;④将第③步之值以每伏1~30度的其中之一,转换成电压信号进行输出,分别控制诸整流装置。模拟法控制电路由四个支电路有机联接组成,它们是电平检测器支路I,对应于一个整流装置的触发角控制支路II,反号器支路III和对应于另一个整流装置触发角控制支路IV。电平检测器支路I由运算放大器LM124,稳压二极管CW1和CW2,电阻R和可调电位器R1等元件有机联接构成。调节电位器R1,得到正电位V1(即预先选择的触发角拉开的位置),当Vi输入电压(-)的绝对值小于V1时,运算放大器LM124输出为负,图2所示触发角控制支路II设有二极管D1,和触发角控制支路IV设有二极管D2,由于这两支二极管D1和D2的单向导向性,使得全部控制电路V01和V02不输出。当Vi输入负电位的绝对值高于V1时,运算放大器LM124输出正值,同样D1和D2导通,输出V01和V02,可分别控制两套整流装置。然而在V01和V02的输出值中,都是以每伏1~30度选用其中之一,且分别通过调节触发角控制支路II中的可调电位器R2和触发角控制支路IV中的可调电位器R3得到,取得实现“角度拉开”的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中,触发角有多次“拉开”和“恢复”的变化过程,这就应该有合适组数的结构相同的电路与之相匹配。图1、2所示仅为触发角单次拉开变化情况,且未示出所说的那两套整装置。实施方案2,是利用数字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技术通过计算机内部编程实现输出之功能。如图3所示,首先应采集给定值的模拟信号,然后进行数模转换,将采集到的模拟量转换成计算机内部可识别的数字量。将数字量与计算出的临界值进行比较,此临界值可以是预先计算出设置的,也可以是计算机根据要求在线计算出的。如果此比较判断成立,就应该根据当时的触发角α,依照公式2cosα=cosα1+cos(α1+60°)或者2cosα=cosα1+cos(α1+120°),计算出α1,α1+60°或α1+120°。再将α1,α1+60°或者是α1+120°输出送到脉冲形成单元,形成两组不同的脉冲信号,分别用于控制两套相串联着的整流装置,以实现“角度拉开”的控制。由于控制均在计算机内实施,又采用了精确度较高的数字技术,且能对输出的控制角度进行线性化,故其控制输出特性质量较高。权利要求1.,其特征在于触发角单次拉开变化步骤依次是,a.依整流运行功率因数状况,选择合适的触发角拉开位置,即V1;b.遵照关系式2cosα=cosα1+cos(α1+60°),或者2cosα=cosα1+cos(α1+120°),计算出拉开变化后的触发角,即α1,α1+60°或α1+120°;c.分别计算出串联联接的那两套整流装置中,各触发角所在装置内需要改变的幅度,即α-α1,α-(α1+60°)或α-(α1+120°);d.将步骤C之计算值,以每伏1~30度,转换成电压信号输出,分别控制诸整流装置。全文摘要。它的触发角单次拉开步骤依次是,1.选择触发角拉开位置;2.遵照2cosα=cosα文档编号H02M7/00GK1173764SQ9711245公开日1998年2月18日 申请日期1997年6月17日 优先权日1997年6月17日专利技术者张世义 申请人:天津市电气控制设备厂电气传动研究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12脉动顺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触发角单次拉开变化步骤依次是,a.依整流运行功率因数状况,选择合适的触发角拉开位置,即V↓[1];b.遵照关系式2cosα=cosα↓[1]+cos(α↓[1]+60°),或者2cosα=cosα ↓[1]+cos(α↓[1]+120°),计算出拉开变化后的触发角,即α↓[1],α↓[1]+60°或α↓[1]+120°;c.分别计算出串联联接的那两套整流装置中,各触发角所在装置内需要改变的幅度,即α-α↓[1],α-(α↓[1]+ 60°)或α-(α↓[1]+120°);d.将步骤C之计算值,以每伏1~30度,转换成电压信号输出,分别控制诸整流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世义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市电气控制设备厂电气传动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2[中国|天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