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震器支架、双转向前桥车辆底盘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816200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6 10: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车辆底盘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减震器支架、一种双转向前桥车辆底盘和一种车辆。减震器支架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与第一支架相对设置,第二支架与第一支架之间设有减震器安装空间;其中,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均设有适于连接车架的车架连接点,且车架连接点分别位于减震器安装空间相对的相对两侧。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在减震器支架装配于双转向前桥的车辆底盘时,可以缩减减震器与车架之间的间距,相应地,可以减小中间连杆的偏心避让结构的偏心距,有利于增强中间连杆的强度和传递动力的能力,无需配置转向助力装置,有利于简化底盘的整体结构,同时能够减轻底盘的重量,还有利于降低成本。还有利于降低成本。还有利于降低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减震器支架、双转向前桥车辆底盘和车辆


[0001]本技术属于车辆底盘
,具体涉及一种减震器支架、一种双转向前桥车辆底盘和一种车辆。

技术介绍

[0002]在重型车辆中通常采用多前桥的车辆底盘,例如在双转向前桥底盘中,转向器通过杆系分别向两个前桥传动转向动力,减震器设置在中间连杆与车架之间,并通过减震器支架与车架的侧壁转动连接。但受限于底盘结构空间布局,需要将中间连杆上与减震器相对的部位设计成向远离减震器偏移的偏心结构,以防止连杆与减震器之间发生相互干涉,但此种结构设计降低了中间连杆的强度,同时限制了中间连杆传递转向动力的能力。为了能够使前桥能够正常转向,需要额外设置转向助力装置来增强转向动力,造成底盘的结构更加复杂,整体的重量和成本也会相应上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因转向系统的中间连杆的强度和传递动力的能力不足而导致的车辆底盘结构复杂、成本高等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减震器支架、一种双转向前桥车辆底盘和一种车辆。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减震器支架,应用于具有车架的车辆底盘,减震器支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震器支架(1),应用于具有车架(20)的车辆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支架(1)包括:第一支架(11);第二支架(12),与所述第一支架(11)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支架(12)与所述第一支架(11)之间设有减震器安装空间(130);其中,所述第一支架(11)和所述第二支架(12)上均设有适于连接所述车架(20)的车架连接点(131),且所述车架连接点(131)分别位于所述减震器安装空间(130)相对的两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器支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11)和所述第二支架(12)上的所述车架连接点(131)处均设有安装孔(1311);所述第一支架(11)和所述第二支架(12)与所述减震器安装空间(130)对应的位置均设有连接孔(13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震器支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11)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底板(111)和第一连接板(112),所述第一连接板(112)由所述第一底板(111)向远离所述车架(20)的方向延伸,其中,所述第一底板(111)上设有所述安装孔(1311),所述第一连接板(112)上设有所述连接孔(132);所述第二支架(12)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底板(121)和第二连接板(122),所述第二连接板(122)由所述第二底板(121)向远离所述车架(20)的方向延伸,其中,所述第二底板(121)上设有所述安装孔(1311),所述第二连接板(122)上设有所述连接孔(13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震器支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112)的顶部设有第一凸出部(1121),所述第一凸出部(1121)沿高度方向延伸并位于所述第一底板(111)的上方,所述第一连接板(112)上的所述连接孔(132)位于所述第一凸出部(1121)上;所述第二连接板(122)的顶部设有第二凸出部(1221),所述第二凸出部(1221)沿高度方向延伸并位于所述第二底板(121)的上方,所述第二连接板(122)上的所述连接孔(132)位于所述第二凸出部(1221)上。5.一种双转向前桥车辆底盘(2),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20);第一前桥(21)和第二前桥(22),均设于所述车架(20)的下方,且所述第一前桥(21)和所述第二前桥(22)沿所述车架(20)的纵向间隔设置;转向器(23)、第一连杆(24)和第二连杆组(25),均设于所述车架(20)的一侧,所述第一连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杰易绍志
申请(专利权)人:三一专用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