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常州大学专利>正文

基于ZnTCPP@MOF薄膜检测微囊藻毒素的荧光适配体传感器及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3379417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2 14: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基于Zn TCPP@MOF薄膜检测微囊藻毒素的荧光适配体传感器及制备方法和应用。该操作流程包括:(1)四苯基卟啉锌功能化的金属有机框架(Zn TCPP@MOF)薄膜的制备;(2)荧光适配体传感器的制备;(3)利用荧光光谱法检测微囊藻毒素。Zn TCPP既起到探针的作用,又作为结构导向剂调整了金属有机框架的内部结构。该方法的检测范围为1.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Zn TCPP@MOF薄膜检测微囊藻毒素的荧光适配体传感器及制备方法和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ZnTCPP@MOF薄膜检测微囊藻毒素的荧光适配体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0002]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简称MC)是有害藻类产生的一类天然毒素,是一类环状七肽类肝毒素,具有强烈的致癌作用,是诱发肝癌、肠胃炎等疾病的重要环境因素。MCs主要通过饮用被污染的水、食用采用污染水源灌溉、蓝藻泥施肥的农作物和蔬菜、食物链传递等途径进入生物体内,对其生命安全构成潜在的威胁。其中,微囊藻毒素LR(MC

LR)是淡水中一类对人体健康有极大危害性的蓝藻毒素。MC

LR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生命力,研究表明,即使在300℃高温下MC

LR仍然可以保留一部分活性。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水体里MC

LR的含量不能超过1ug/L。因此,在生物和环境系统的情况下,选择性检测微囊藻毒素至关重要。
[0003]目前已被报道的检测MC/>‑
LR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ZnTCPP@MOF薄膜检测微囊藻毒素的荧光适配体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先在导电基底表面合成ZnTCPP@MOF薄膜,再在ZnTCPP@MOF修饰电极上修饰适配体,得到apt/ZnTCPP@MOF修饰的电极,作为检测微囊藻毒素的荧光适配体传感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ZnTCPP@MOF薄膜检测微囊藻毒素的荧光适配体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ZnTCPP@MOF薄膜的制备:称取六水合硝酸锌(Zn(NO3)2·
6H2O)和硝酸钠(NaNO3)溶于去离子水中记为溶液A;,称取1,3,5

苯三甲酸(H3BTC)和四苯基卟啉锌(Zn TCPP)溶于乙醇中记为溶液B;A、B溶液分别超声、搅拌,然后在剧烈搅拌下将溶液B加入到溶液A中,形成混合溶液,用HCl调节溶液pH,搅拌形成均匀镀液;将导电基底置于上述镀液中,采用三电极体系,施加电压

1.0V~

1.6V的恒电压1800s~4200s,取出工作电极用水和乙醇冲洗,用蒸馏水浸泡一夜后,在导电基底上得到ZnTCPP@MOF薄膜,即为ZnTCPP@MOF修饰的电极;(2)基于ZnTCPP@MOF薄膜检测微囊藻毒素的荧光适配体传感器的制备:在步骤(1)制得的ZnTCPP@MOF修饰的电极上滴涂含有微囊藻毒素适配体的Tris

HCl溶液,得到apt/ZnTCPP@MOF修饰电极,即为所述荧光适配体传感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ZnTCPP@MOF薄膜的荧光适配体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混合溶液中Zn(NO3)2·
6H2O:NaNO3:H3BTC:Zn TCPP的质量比为1.33:0.127:0.525:0.0005~0.0035,水:乙醇体积比为1: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ZnTCPP@MOF薄膜的荧光适配体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智栋苏畅郑伶俐蒋鼎单学凌王文昌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