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天津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道路震后自恢复的缓冲组件、自适应系统及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787958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2 14:4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道路震后自恢复的缓冲组件,包括:连接板、一对连杆、导向块及弹簧;连接板用于连接左右两相邻浇筑路段,左右两相邻浇筑路段之间设有连接缝;在连接缝处设有滑动槽,导向块和弹簧从上至下依次设置在滑动槽中,导向块与滑动槽上下滑动配合;一对连杆包括相对滑动槽的中心线左右对称布置的连杆A和连杆B;连杆A的一端与连接板的位于连接缝左侧的下表面铰接;连杆B的一端与连接板的位于连接缝右侧的下表面铰接;连杆A的另一端与导向块的左侧面铰接;连杆B的另一端与导向块的右侧面铰接;连接板的材质为记忆合金。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道路震后自恢复的自适应系统及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形成自适应结构,保证结构与道路连接的完整性。连接的完整性。连接的完整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道路震后自恢复的缓冲组件、自适应系统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道路抗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道路震后自恢复的缓冲组件、自适应系统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道路工程跨度大,其建设场地难免跨过地震高发区域。道路是生命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系统不仅对国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也是灾区震后得以及时救援和恢复重建的保障。道路是由节点和线段构成的网络,由于具有分布地域广、路线里程长的特点,道路在遭受地震作用下,变形破坏存在差异,即使是同样的路面,也会产生因抗震性能要求或路基强度的不同而导致两条道路整体刚度不同的问题,并且地震发生时,两条刚度不同道路的交界处将会更容易发生隆起、错位等破坏。
[0003]目前,我国对桥梁、隧道等结构物的地震破坏以及抗震措施展开过大量研究,但地震对路基、路面的损害少有系统的总结和良好的解决方法。当前我们亟需一种结构,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实现震后的道路维持功能或快速恢复功能,即自适应与自复位功能,从而实现道路抗震韧性,以避免道路遭受地震作用后出现恢复或重建困难大、时间长、代价高等问题。所以针对刚度不同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道路震后自恢复的缓冲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板、一对连杆、导向块及弹簧;左右两相邻浇筑路段的混凝土层之间设有连接缝;连接板用于连接左右两相邻浇筑路段的混凝土层;在连接缝处设有滑动槽,导向块和弹簧从上至下依次设置在滑动槽中,导向块与滑动槽上下滑动配合;一对连杆包括连杆A和连杆B,连杆A和连杆B相对滑动槽的中心线左右对称布置;连杆A的一端与连接板的位于连接缝左侧的下表面铰接;连杆B的一端与连接板的位于连接缝右侧的下表面铰接;连杆A的另一端与导向块的左侧面铰接;连杆B的另一端与导向块的右侧面铰接;连接板的材质为记忆合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震后自恢复的缓冲组件,其特征在于,弹簧的刚度≥100N/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震后自恢复的缓冲组件,其特征在于,连接板长700~800mm,宽500~600mm,厚度为10~20mm。4.一种道路震后自恢复的自适应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多组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道路震后自恢复的缓冲组件。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道路震后自恢复的自适应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还包括多个加强体钢片,加强体钢片嵌入左右两相邻浇筑路段的混凝土层之间的连接缝,位于连接板前后两侧的两个加强体钢片,两者在连接板下方的部分相对设置U型槽,相对的两U型槽围合成滑动槽。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道路震后自恢复的自适应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还包括多个扩大头螺纹固定式锚杆;扩大头螺纹固定式锚杆包括套筒,套筒头部设有外螺纹,下端为锥形;套筒内套接有连接杆;套筒从上至下设有N组长圆孔,N≥1;每组长圆孔包括M个沿套筒周向均布的长圆孔;在套筒外侧位于每组长圆孔的上部固接有圆环;对应每组长圆孔设有M个倒刺;倒刺的下端穿过长圆孔与连接杆铰接;倒刺的上端铰接有倒刺撑杆;倒刺撑杆的另一端与圆环铰接;连接杆在外力作用下在套筒内上下移动;连接杆向上移动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海祚赵继辉谭佳隆郭知一郑刚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