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面向双周期控制需求的干道绿波协调设计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交通信号控制的
,具体涉及一种面向双周期控制需求的干道绿波协调设计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当干道上交叉口流量相差较大时,流量较小的交叉口若采用公共信号周期,容易出现绿灯时间空放、行人等待时间过长的问题,导致该交叉口通行效率下降。针对这类流量较小的交叉口,在进行干道绿波协调控制方案设计时,可以考虑采用双周期控制方式,利用双周期内的两个子周期实现与单周期交叉口的双向绿波协调控制,并能够缩短双周期交叉口的行人与非协调车队等待时间,提高双周期交叉口的整体通行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面向双周期控制需求的干道绿波协调设计方法,根据待协调干道公共信号周期允许变化范围确定各个交叉口的控制方式,通过对单周期交叉口进行协调控制,得到干道公共信号周期和单周期交叉口的相位相序、相位时间以及相位差;通过计算双周期交叉口中子周期的相位时间取值范围,确定双周期交叉口的协调类型、相位时间和相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面向双周期控制需求的干道绿波协调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S1、根据待协调干道上信号交叉口的信号周期允许变化范围,判定各交叉口的控制方式;所述交叉口的控制方式为单周期交叉口、双周期交叉口及多周期交叉口;S2、对于只含单周期和双周期交叉口的干道,确定干道公共信号周期优化范围和单周期交叉口的协调控制方案;S3、根据双周期交叉口中两个子周期的相位时间分配比来确定相位时间取值范围;S4、定义双周期交叉口的协调类型;S5、根据干道公共信号周期和两个子周期的相位时间取值范围来确定双周期交叉口的协调类型;S6、根据双周期交叉口确定的协调类型,分配双周期交叉口的相位时间;S7、根据双周期交叉口的相位时间,确定双周期交叉口的相位差,实现干道双向绿波协调控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面向双周期控制需求的干道绿波协调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所述判定各交叉口的控制方式具体为:对于待协调干道上的n个信号交叉口,选定上行方向第一个交叉口为I1,其他交叉口沿上行方向升序命名,第j个信号交叉口记为交叉口I
j
;设交叉口I
j
的信号周期C
j
的最小允许取值为C
minj
,最大允许取值为C
maxj
,则n个交叉口的信号周期最小允许取值的最大值C
Imin
=max{C
min1
,C
min2
,...,C
minn
};若交叉口I
j
的信号周期最大允许取值满足C
maxj
≥C
Imin
,则判定交叉口I
j
为单周期交叉口;若交叉口I
j
的信号周期最大允许取值满足C
maxj
<C
Imin
≤2
·
C
maxj
,则判定交叉口I
j
为双周期交叉口;若交叉口I
j
的信号周期最大允许取值满足2
·
C
maxj
<C
Imin
,则判定交叉口I
j
为多周期交叉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面向双周期控制需求的干道绿波协调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所述确定干道公共信号周期优化范围,具体为:对于只有单周期和双周期交叉口的干道,将所有单周期交叉口的公共信号周期最小允许取值记为C
Omin
,公共信号周期最大允许取值记为C
Omax
;将所有双周期交叉口的公共信号周期最小允许取值记为C
Dmin
,公共信号周期最大允许取值记为C
Dmax
;则只有单周期和双周期交叉口的干道公共信号周期最小允许取值为C
Amin
=max{C
Omin
,2
·
C
Dmin
},干道公共信号周期最大允许取值为C
Amax
=min{C
Omax
,2
·
C
Dmax
};所述确定单周期交叉口的协调控制方案是根据单周期交叉口的相位结构和各相位绿信比大小,利用现有干道绿波协调控制方法来实现对单周期交叉口的协调控制,得到干道公共信号周期C和单周期交叉口的相位相序、相位时间以及相位差,绘制时距图,得到初始上行绿波带宽B
+
及初始下行绿波带宽B
‑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面向双周期控制需求的干道绿波协调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所述确定相位时间取值范围,具体为:定义双周期交叉口中两个子周期分别为C
S(1)
和C
S(2)
;第一个子周期C
S(1)
和第二个子周期C
S(2)
的时长之和等于干道公共信号周期:C=C
S(1)
+C
S(2)
当双周期交叉口I
i
的协调方向相位φ
Ci
为对称相位时,根据双周期交叉口I
i
协调方向相位φ
Ci
的绿信比λ
Ci
和干道公共信号周期C,得到双周期交叉口的协调方向相位时间t
Ci
=λ
Ci
·
C;根据双周期交叉口I
i
非协调方向相位φ
Ni
的绿信比λ
Ni
和干道公共信号周期C,得到双周期交叉口的非协调方向相位时间t
Ni
=λ
Ni
·
C;定义第一个子周期内协调方向相位时间为t
Ci(1)
、非协调方向相位时间为t
Ni(1)
;第二个子周期内协调方向相位时间为t
Ci(2)
、非协调方向相位时间为t
Ni...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凯,赵一鸣,陈振武,周勇,邹莉,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