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枢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74558 阅读:1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形成了72个槽的电枢铁芯和嵌放在上述各槽中的三相两极的双层电枢绕组的电枢。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电枢,其电枢绕组(14)连接成,在用从极中心向远离方向数的位置表示了相带中的一个相带中的上述上层线圈边(15)和上述下层线圈边(16)的相对位置的情况下,上述第一和第三并联回路的上述上层线圈边(15)和上述下层线圈边(16)是从极中心开始第1、4、6、7、10、12号的位置,上述第二和第四并联回路的上述上层线圈边(15)和上述下层线圈边(16)的相对位置是从极中心开始第2、3、5、8、9、11号的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形成了 72个槽的电枢铁芯和嵌放在上述各槽中的三 相两极的双层电枢绕组的电枢。
技术介绍
在大容量的旋转电机中,电枢绕组通过在叠片铁芯上设置的槽中分两层配 置上层线圈边和下层线圈边,并且将其串联来提高发生电压,增大机器容量。 但是,电枢绕组的电压一变高,为了耐压就加厚电枢绕组的主绝缘厚度,其结 果,导体部分的截面积减少,电流密度增加,从而导致损耗增加。此外,特别是在从主绝缘的外侧冷却电枢绕组的间接冷却方式的机器中, 主绝缘厚度变厚就导致热电阻增加,有电枢绕组的温度上升变大的问题。因此, 通过将电枢绕组分割为多个并联回路,机器容量保持不变,但降低了电枢绕组 的电压,使主绝缘厚度变薄,从而实现了损耗降低和冷却能力的提高。特别是 在间接冷却方式的大容量机器中, 一般都是增多槽数,增加电枢绕组的冷却周 长,因此,需要如超过3个并联回路那样的具有并联回路的电枢绕组。这样地在两极机器中采用了如超过3个并联回路那样的具有并联回路的 电枢绕组的情况下,由于不能使每个并联回路的发生电压完全相同,因此就产 生并联回路间的循环电流,产生了增加了电枢绕组的损耗的问题。为了减少该 循环电流损耗,非常需要尽可能地减小各并联回路的发生电压的不平衡,因此, 需要特别注意到各相带中的各并联回路所属的线圏配置。以图7中示出的电枢绕组的一相部分的展开模式图为例来说明有关改善 上述线圈配置的例子。图7是基于1957年1月22日发布的美国专利公报USP2、 778、 962 (汉密尔顿'泰勒专利)(以下称为专利文献1)的、具有可适用在 具有三相两极72槽的旋转电极中的4个并联回路的电枢绕组的例子。再有, 图7中虽示出了一相部分,但关于其他两相,可以容易地理解为是分别将图示 的相的电枢绕组的结构错开120度和240度。在图7中,在用1 ~4 (图中圆数字圆圏中记载有1、 2、 3、 4)的号码 表示了并联回路的情况下,使第一相带17的12个上层线圏边15和下层线圈 边16的并联回路号分别从极中心侧开始依次为1、 2、 2、 1、 2、 1、 1、 2、 1、 2、 2、 1,使第二相带18的上层线圈边15和下层线圈边16的并联回路号分别 从极中心侧开始依次为3、 4、 4、 3、 4、 3、 3、 4、 3、 4、 4、 3,使得能够减 小每个并联回路的电压大小的偏差(对于平均相电压的偏差的绝对值)和每个 并联回路的电压相位差的偏差(对于平均相电压的相位角的偏差)。此外,为了实现这样的连接,图7中,在连接侧线圏末端19a设置了 14 条/相的连接侧跨接线20a,在连接相反一侧线圈末端19b未设置3争接线20a。关于每个并联回路的电压大小的偏差和相位角的偏差,在1957年1月22 日发布的美国专利公报USP2、 778、 963 (>卜》力、一乂《-7歹专利)(以 下称为专利文献2)中虽示出的基准为每个并联回路的电压大小的偏差小于或 等于O. 4%,相位角的偏差小于或等于0. 15度,但在上述专利文献l中, 每个并联回路的电压大小的偏差为0. 12%,相位角的偏差为0度,从上述基 准的观点来看,专利文献l中示出了高度的平衡度,可以认为其降低循环电流 的效果是充分的。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连接方法中,将每个并联回路的发生电压大小的偏差 抑制得较小,这从电方面来说是适当的,但在机械方面却存在其结构复杂的问 题。即,如图7所示,为了构成基于该专利的电枢绕组,需要在连接侧线圈末 端19a设置连接上层线圈边15和下层线圏边16的14条/相的跨接线20a, 该跨接线20a的连接操作增加了 ,并且重要的是还要确保跨接线20a的绝缘性 和固定强度。连接侧线圈末端19a的上下层线圈边15、 16的连接处除了与引 出连接导体21的连接处以外是20处/相,其中14处/相成为跨接线20a用 的连接,由于跨接线20a间的距离短,因此操作性差,并且因为跨接线20a间 的干扰和跨接线20a与引出连接导体21的干扰,则存在难以确保上述绝缘性 和固定强度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电枢绕组是嵌放在槽中的三相两极的双层绕组,该电枢降低该各并联回路间的 不平衡电压,从而降低该并联回路间的循环电流损耗,同时在构成电枢绕组时 减轻跨接线连接部的操作性,容易确保绝缘性和固定强度。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第一方案的电枢,具有形成了72个槽的电 枢铁芯;以及电枢绕组;所述电枢绕组嵌放在上述各槽内,是三相两极的双层 绕组,各相具有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并联回路,上述各并联回路具有串联 线圏,并且,.各串联线圈具有在连接侧线圈末端和连接相反一侧线圏末端分别 互相连接的上层线圈边和下层线圈边,这些线圈边被分割为第 一和第二相带; 其特征是,上述电枢绕组连接成,在用从极中心向远离方向数的位置表示了上 述相带中的一个相带中的上述上层线圈边和上述下层线圏边的相对位置的情 况下,上述第一和第三并联回路的上述上层线圈边和上述下层线圈边是从极中 心开始第1、 4、 6、 7、 10、 12号的位置,上述第二和第四并联回路的上述上 层线圏边和上述下层线圈边的相对位置是从极中心开始第2、 3、 5、 8、 9、 11 号的位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第三方案的电枢,具有形成了72个槽的电 枢铁芯;以及电枢绕组;所述电枢绕组嵌放在上述各槽内,是三相两极的双层 绕组,各相具有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并联回路,上述各并联回路具有串联 线圏,并且,各串联线圈具有在连接侧线圈末端和连接相反一侧线圈末端分别 互相连接的上层线圈边和下层线圈边,这些线圈边被分割为第一和第二相带; 其特征是,上述电枢绕组连接成,上述第一相带的上下层线圈边的从极中心向 远离方向数的并联回路号的排列依次是l、 2、 2、 1、 2、 1、 1、 2、 2、 1、 2、 1,上述第二相带的上下层线圈边的从极中心向远离方向数的并联回路号的排 列依次是3、 4、 4、 3、 4、 3、 3、 4、 4、 3、 4、 3。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第四方案的电枢,具有形成了72个槽的电 枢铁芯;以及电枢绕组;所述电枢绕组嵌放在上述各槽内,是三相两极的双层 绕组,各相具有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并联回路,上述各并联回路具有串联 线圈,并且,各串联线圈具有在连接侧线圏末端和连接相反一侧线圈末端分别 互相连接的上层线圈边和下层线圈边,这些线圈边被分割为第一和第二相带; 其特征是,上述电枢绕组连接成,在用从极中心向远离方向数的位置表示了上述相带中的一个相带中的上下层线圏边的相对位置的情况下,上述第一和第三并联回路的上层线圈边的位置是从极中心开始第2、 4、 5、 7、 9、 12号的位置, 上述第一和第三并^:回路的下层线圈边的位置是乂人才及中心开始第1、 4、 6、 8、 9、 ll号的位置,上述第二和第四并联回路的上层线圈边的位置是从极中心开 始第1、 3、 6、 8、 10、 11号的位置,上述第二和第四并联回路的下层线圏边 的位置是从极中心开始第2、 3、 5、 7、 10、 12号的位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第五方案的电枢,具有形成了72个槽的电 枢铁芯;以及电枢绕组;所述电枢绕组嵌放在上述各槽内,是三相两极的双层 绕组,各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枢,具有: 形成了72个槽的电枢铁芯;以及 电枢绕组;所述电枢绕组嵌放在上述各槽内,是三相两极的双层绕组,各相具有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并联回路,上述各并联回路具有串联线圈,并且,各串联线圈具有在连接侧线圈末端和连接相反一 侧线圈末端分别互相连接的上层线圈边和下层线圈边,这些线圈边被分割为第一和第二相带;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枢绕组连接成,在用从极中心向远离方向数的位置表示了上述相带中的一个相带中的上述上层线圈边和上述下层线圈边的相对位置的情况下,上述第一 和第三并联回路的上述上层线圈边和上述下层线圈边是从极中心开始第1、4、6、7、10、12号的位置,上述第二和第四并联回路的上述上层线圈边和上述下层线圈边的相对位置是从极中心开始第2、3、5、8、9、11号的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德增正藤田真史垣内干雄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东芝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