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镐窝回填小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736621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8 21:33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镐窝回填小车,包括:动力单元和扒砟单元,动力单元和扒砟单元相互连接;扒砟单元包括扒砟耙、扒砟传动机构和扒砟驱动装置,扒砟传动机构连接在扒砟驱动装置与扒砟耙之间;扒砟单元包括内扒砟单元和外扒砟单元,内扒砟单元中的扒砟耙沿轨道宽度方向向内移动;外扒砟单元中的扒砟耙沿弧形轨迹向内移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镐窝回填小车,能够有效移动石砟,同时不需要存储石砟,快速高效地利用道床石砟对镐窝进行回填。速高效地利用道床石砟对镐窝进行回填。速高效地利用道床石砟对镐窝进行回填。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镐窝回填小车


[0001]本申请涉及铁路养护机械装置
,具体为一种镐窝回填小车。

技术介绍

[0002]捣固作业是有砟铁路道床养护的主要工作之一,可有效提高道床稳定性,保证列车行驶安全。铁路线路捣固作业后,道床内道砟重新分布,枕下道砟密实,枕间道砟疏松,同时枕间道砟内形成镐窝。每次捣固作业后,形成的镐窝数量巨大。目前该镐窝的回填主要依靠人工进行回填。人工完成镐窝回填的工作量巨大,将消耗大量人力成本。
[0003]现有技术中,专利CN212247701U一种镐窝回填装置采用的技术方案自上而下依次设置进砟通道、旋转体和出砟通道,但是需要采用外部道砟进行回填;专利CN109154147用于收集和分配位于轨道上的道碴的道碴清扫装置需要存储传输石砟,利用道碴导板、道碴传送带和清扫刷进行道砟较远距离搬动,无法利用道床石砟对镐窝进行回填;专利CN210886781U一种扒砟装置只能处理镐窝附近道砟而非边坡道砟,也无法利用道床石砟对镐窝进行回填。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缺陷之一,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镐窝回填小车。
[0005]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镐窝回填小车,包括:动力单元和扒砟单元,所述动力单元和扒砟单元相互连接;
[0006]所述扒砟单元包括扒砟耙、扒砟传动机构和扒砟驱动装置,所述扒砟传动机构连接在扒砟驱动装置与扒砟耙之间;
[0007]扒砟单元包括内扒砟单元和外扒砟单元,所述内扒砟单元中的扒砟耙沿轨道宽度方向向内移动;所述外扒砟单元中的扒砟耙沿弧形轨迹向内移动。
[0008]采用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镐窝回填小车,相较于已有镐窝回填技术,能够有效移动石砟,同时不需要存储石砟,快速高效地利用道床石砟对镐窝进行回填。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镐窝回填小车采用模块化单元组合,便于拆装、搬运,适用范围更广,而且采用清扫排刷+清扫滚刷的形式,具备清扫功能,还可以有效节约空间和制造成本,使得其作业效果好、操作简易、效率高,制造维护成本低。
附图说明
[0009]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0]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1]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动力单元结构示意图;
[0012]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扒砟单元结构示意图;
[0013]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扒砟单元侧面结构示意图;
[0014]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清扫单元结构示意图;
[0015]图中:动力单元1、扒砟单元2、清扫单元3、固定框架211、移动框架212、移动驱动机构213、左外扒砟耙221、左内扒砟耙222、右内扒砟耙223、右外扒砟耙224、左外扒砟传动机构231、左内扒砟传动机构232、右内扒砟传动机构233、右外扒砟传动机构234、左侧扒砟驱动装置241、右侧扒砟驱动装置242、角度调节机构25、动力车架11、前走行轮对12、动力源13、走行驱动装置14、扫石器15、清扫车架31、清扫排刷32、清扫滚刷33、后走行轮对34、电气控制箱35。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为了使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所有实施例的穷举。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17]在实现本申请的过程中,专利技术人发现,目前该镐窝的回填主要依靠人工进行回填。人工完成镐窝回填的工作量巨大,将消耗大量人力成本。
[0018]实施例一:
[0019]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一中提供了一种镐窝回填小车,如图1所示,包括:动力单元1、扒砟单元2和清扫单元3,扒砟单元2分别通过便捷式拆装机构连接于动力单元1和清扫单元3,便捷式拆装机构可以是钩挂结构或卡接结构等;动力单元1布置在镐窝回填小车前部、扒砟单元2布置在中部、清扫单元3布置在后部,作业时进行拼装,非作业时可将其拆分进行搬运、运输。拆分后每个单元质量较轻,可实现人工搬运上下道,不必采用机械辅助吊运,适用性强;
[0020]如图3

4所示,扒砟单元2包括扒砟框架、扒砟耙、扒砟传动机构和扒砟驱动装置,扒砟框架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扒砟驱动装置,扒砟驱动装置驱动端设置有扒砟传动机构,扒砟传动机构外侧设置有扒砟耙,扒砟驱动装置采用电机。扒砟传动机构采用齿轮、链轮、链条结构,扒砟驱动装置带动扒砟传动机构运转,进而带动扒砟耙沿设计路径移动,实现对石砟的移动,回填镐窝。
[0021]扒砟单元2包括内扒砟单元和外扒砟单元,内扒砟单元中的扒砟耙沿轨道宽度方向向内移动。外扒砟单元中的扒砟耙沿弧形轨迹向内移动。如图所示,内扒砟单元中的链轮沿轨道宽度方向依次布置,链条结构套设于链轮上,使内扒砟单元整体呈水平方向布置。内扒砟耙在链条的带动下,到达下部后沿轨道宽度方向(即水平方向)向轨道内侧方向移动,将道砟回填至镐窝中。
[0022]外扒砟单元中的链轮高度不同,以使外扒砟单元整体呈倾斜布置,外侧端部低,内侧端部高。链条套设于链轮上,外扒砟耙在链条的带动下,到达下部后沿弧形轨迹向内移动,将外侧道砟向内拨动回填至镐窝。
[0023]本申请中,扒砟框架包括固定框架211和移动框架212,移动框架212两端对称设置有固定框架211,固定框架211和移动框架212之间设置有移动驱动机构213,移动驱动机构213采用油缸、气缸或丝杠丝杆结构,一端连接于移动框架212,另一端连接于固定框架211,通过移动驱动机构213的伸缩实现移动框架212与固定框架211之间的相对移动。
[0024]本申请中,扒砟驱动装置包括左侧扒砟驱动装置241和右侧扒砟驱动装置242,且左侧扒砟驱动装置241和右侧扒砟驱动装置242分别设置于移动框架212左右两端。
[0025]本申请中,扒砟传动机构包括左外扒砟传动机构231、左内扒砟传动机构232、右内扒砟传动机构233、右外扒砟传动机构234和角度调节机构25,左外扒砟传动机构231和左内扒砟传动机构232均连接于左侧扒砟驱动装置241的驱动端,且左内扒砟传动机构232呈L型垂直设置于左侧扒砟驱动装置241下侧,左外扒砟传动机构231和移动框架212之间设置有角度调节机构25,角度调节机构25设置于外扒砟传动机构和扒砟框架之间,用于驱动外扒砟传动机构上下摆动。
[0026]右内扒砟传动机构233和右外扒砟传动机构234均连接于右侧扒砟驱动装置242的驱动端,且右内扒砟传动机构233呈L型垂直设置于右侧扒砟驱动装置242下侧,右内扒砟传动机构233和移动框架212之间设置有角度调节机构25,左外扒砟传动机构231和右外扒砟传动机构234可以通过角度调节机构25调节角度,从而实现左外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镐窝回填小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动力单元(1)和扒砟单元(2),所述动力单元(1)和扒砟单元(2)相互连接;所述扒砟单元(2)包括扒砟耙、扒砟传动机构和扒砟驱动装置,所述扒砟传动机构连接在扒砟驱动装置与扒砟耙之间;扒砟单元(2)包括内扒砟单元和外扒砟单元,所述内扒砟单元中的扒砟耙沿轨道宽度方向向内移动;所述外扒砟单元中的扒砟耙沿弧形轨迹向内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镐窝回填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扒砟单元(2)还包括扒砟框架,所述扒砟框架与动力单元相连;所述扒砟驱动装置设置于扒砟框架上。3.根据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一种镐窝回填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扒砟框架包括固定框架(211)和移动框架(212),所述固定框架(211)和移动框架(212)之间设置有移动驱动机构(213),所述移动驱动机构(213)用于驱动移动框架(212)相对于固定框架(211)移动。4.根据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一种镐窝回填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扒砟传动机构包括外扒砟传动机构和内扒砟传动机构;所述外扒砟传动机构和内扒砟传动机构均连接于所述扒砟驱动装置的驱动端,且内扒砟传动机构呈L型设置于扒砟驱动装置的下侧;所述外扒砟传动机构的末端设置有外扒砟耙,所述内扒砟传动机构的末端设置有内扒砟耙。5.根据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一种镐窝回填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扒砟传动机构还包括角度调节机构(25),所述角度调节机构(25)设置于外扒砟传动机构和扒砟框架之间,用于驱动外扒砟传动机构上下摆动。6.根据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一种镐窝回填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单元(1)包括动力车架(11)和动力源(13),所述动力车架(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宝明罗建利赵必忠陈学喜梁仲玺席平王之鲁李永锋贺勇军陈贵琳刘琪张文海叶永钦张燕飞蔡文涛袁燕萍杨晓梅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铁建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